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变化,其变化在:主要经济指标之间出现系统性背离,经济增长乏力,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增加而企业利润持续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这种经济态势与经典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滞涨有所不同,也并不是标准形态下的通货紧缩。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效果并不明显,更为严峻的是2009年至2010年其间的4万亿刺激方案,给现在的宏观经济管理遗留诸多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忽视供给侧、突出需求侧改革使得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渐下降。综上,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日趋明显,经济社会中的矛盾也在不断累计加大。为解决不断激化的问题和矛盾,在尊重传统管理体制的同时,亟需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2015年11月,我国政府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想。这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基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的提出,是综合考量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态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优化。贯彻和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既需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又需要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需求侧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驱动,他们决定着短期经济增长。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对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给侧改革”是长期问题,需要做深层次的制度规划和长期调整的准备。有专家将需求侧管理比作对症下药、见效快的“西药”,侧重治标;而将供给侧改革比作治本去根的“中药”,侧重治本。过去,我国经济过多依仗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对短期经济的促进作用效果明显,但却没有解决我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以致目前诸如房地产过热、产能过剩、金融风险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经济困境。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从长远考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标本兼治。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现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应落实在:去过剩产能,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充裕空间;去房地产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坚守风险底线;降企业成本,使企业能够抛下包袱,轻装上阵,激发企业活力;补短板,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有效供给,做到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去产能。目前我国传统行业如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形势严峻,相关行业企业经营效益恶化。更糟糕的是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占用大量资源,使用效率不高,间接造成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行业的资源稀缺,发展乏力。结合过剩产能行业现状,应因地制宜,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去产能政策体系,彻底摒弃此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做法,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在执行具体政策的同时,既要大力压缩存量,还要控制增量,更要做好去产能后的保障工作,如负债企业的债务处理,下岗人员保障等,从短期看,去产能可能还会给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带来下行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去产能可以有效扩展市场空间,为经济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去库存。当前我国“去库存”压力较大,主要体现在:待售、在建商品房库存天量;相比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进展缓慢;商用房和办公楼等非住宅房地产受电商的冲击,经营者对商铺的需求明显降低。针对现实情况,应严控住房供给过剩区域,合理规划未开发土地用途,依法调整土地用途,可适当倾向于养老、文化等有实际需求和潜在市场的项目;鼓励地方政府购买商品房转为保障性住房,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满足当地居民住房需求;放宽户籍政策,允许人员自由流动,并推行优惠的信贷、税收政策,调动三四线城市的购房需求;落实创新举措,如加快REITs等住房资产证券化发展,推进公积金制度改革,积极盘活存量商用房和办公楼,有效降低购房者公积金贷款成本,化解存量住房,做到多策并举,妥善完成“去库存”的艰巨任务。
去杠杆。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杠杆率开始快速升高,为经济金融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但贸然“去杠杆”很大程度上会使稳增长的经济目标落空,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为此要合理适度推进“去杠杆”工作,把握节奏,掌握分寸。首先可推行债转股,将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为资管公司与企业间的股权关系,从而使企业抛开包袱,银行隔离不良,为在发展创得先机;其次改革创新,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置换、房企债务转换为居民债务,实现债务转移,以时间换取经济发展空间,为后续改革政策的推进提供一定程度的时空保障。
降成本。虽然目前我国经济下行、而不断攀升的企业成本也让实体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因此需在减税费、简政放权、发展直接融资等方面作出努力。譬如:降低煤电价格,推行营改增全面实行,调减社保费企业缴存比例,为企业减负,提升企业经营活力;全面优化行政管理,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制度等,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加快银行体系混业经营,创新直接融资方式,解决银行贷款短期化倾向与实体经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促使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丰富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补短板。简单来说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均衡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无疑是贫困、三农、环境污染等。为此,需着力与缩小贫富差距,持续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且目前水泥、钢铁等建材价格较低,与去产能相呼应,既可减少政府支出成本,又可化解过剩产能;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在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的同时,积极打造农业产业链模式,落实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放宽户籍政策,允许农民工自由流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敦促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节能降污,通过政策倾斜和导向,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最终实现绿色循环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政府結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国际形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重点措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环,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物质成果,从而最终实现小康社会。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2015年11月,我国政府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想。这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基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的提出,是综合考量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态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优化。贯彻和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既需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又需要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需求侧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驱动,他们决定着短期经济增长。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对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给侧改革”是长期问题,需要做深层次的制度规划和长期调整的准备。有专家将需求侧管理比作对症下药、见效快的“西药”,侧重治标;而将供给侧改革比作治本去根的“中药”,侧重治本。过去,我国经济过多依仗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对短期经济的促进作用效果明显,但却没有解决我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以致目前诸如房地产过热、产能过剩、金融风险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经济困境。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从长远考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标本兼治。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现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应落实在:去过剩产能,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充裕空间;去房地产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坚守风险底线;降企业成本,使企业能够抛下包袱,轻装上阵,激发企业活力;补短板,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有效供给,做到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去产能。目前我国传统行业如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形势严峻,相关行业企业经营效益恶化。更糟糕的是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占用大量资源,使用效率不高,间接造成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行业的资源稀缺,发展乏力。结合过剩产能行业现状,应因地制宜,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去产能政策体系,彻底摒弃此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做法,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在执行具体政策的同时,既要大力压缩存量,还要控制增量,更要做好去产能后的保障工作,如负债企业的债务处理,下岗人员保障等,从短期看,去产能可能还会给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带来下行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去产能可以有效扩展市场空间,为经济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去库存。当前我国“去库存”压力较大,主要体现在:待售、在建商品房库存天量;相比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进展缓慢;商用房和办公楼等非住宅房地产受电商的冲击,经营者对商铺的需求明显降低。针对现实情况,应严控住房供给过剩区域,合理规划未开发土地用途,依法调整土地用途,可适当倾向于养老、文化等有实际需求和潜在市场的项目;鼓励地方政府购买商品房转为保障性住房,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满足当地居民住房需求;放宽户籍政策,允许人员自由流动,并推行优惠的信贷、税收政策,调动三四线城市的购房需求;落实创新举措,如加快REITs等住房资产证券化发展,推进公积金制度改革,积极盘活存量商用房和办公楼,有效降低购房者公积金贷款成本,化解存量住房,做到多策并举,妥善完成“去库存”的艰巨任务。
去杠杆。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杠杆率开始快速升高,为经济金融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但贸然“去杠杆”很大程度上会使稳增长的经济目标落空,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为此要合理适度推进“去杠杆”工作,把握节奏,掌握分寸。首先可推行债转股,将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为资管公司与企业间的股权关系,从而使企业抛开包袱,银行隔离不良,为在发展创得先机;其次改革创新,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置换、房企债务转换为居民债务,实现债务转移,以时间换取经济发展空间,为后续改革政策的推进提供一定程度的时空保障。
降成本。虽然目前我国经济下行、而不断攀升的企业成本也让实体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因此需在减税费、简政放权、发展直接融资等方面作出努力。譬如:降低煤电价格,推行营改增全面实行,调减社保费企业缴存比例,为企业减负,提升企业经营活力;全面优化行政管理,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制度等,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加快银行体系混业经营,创新直接融资方式,解决银行贷款短期化倾向与实体经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促使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丰富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补短板。简单来说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均衡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无疑是贫困、三农、环境污染等。为此,需着力与缩小贫富差距,持续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且目前水泥、钢铁等建材价格较低,与去产能相呼应,既可减少政府支出成本,又可化解过剩产能;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在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的同时,积极打造农业产业链模式,落实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放宽户籍政策,允许农民工自由流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敦促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节能降污,通过政策倾斜和导向,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最终实现绿色循环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政府結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国际形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重点措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环,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物质成果,从而最终实现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