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化学术语表达的规范性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以下术语就常被写错:“羟、羧、醛、羰”、“脂”和“酯”、“氨”和“铵”、“溶”和“熔”、“溢”和“逸”、“汽化、水浴、萃取、坩埚、蒸发、分馏、过滤、戊、苯、蓝、褪、褐”等,这些问题看似错别字、小问题,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化学表达的科学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科学习习惯,同时由于书写的不严谨也会影响到审题、解题不严谨。无论大考还是平时测验,由于化学用语的表达不规范失分的现象都非常普遍,如将“暴沸”写成“爆沸”;如何检查某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很多学生是这样表达:加氢氧化钠溶液;有些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条件状态未注明,等等,这些学生明明能知道答案,但却答不全,答不对,而导致失分。考试越来越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所以在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
一、总结问题,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而且复习时间紧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复习课才会更有效。
答题中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错别字方面。将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消去反应写成“消化”反应,羧基写成“酸”基,苯写成“笨”,碳碳双键写成“炭炭”双键,等等。
2.化学方程式方面。分不清反应是用“=”、“?葑”还是“→”,一般的无机化学反应用“=”,可逆反应、弱酸、弱碱的电离用“?葑”,有机化学反应用“→”;没有注意生成物中“↑”和“↓”的正确使用;反应条件写错或漏写,反应漏写无机“小分子”,酯化反应的生成物漏写“水”;用分子式代替结构简式。
3.有机物结构简式表达不正确。原子间的连结方式易写错位,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官能团不要简化,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2(少双键);缺氢少氢现象严重,等等。
4.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如怎样鉴别分子中有氯离子?大多同学回答是:加硝酸银和稀硝酸(少了具体的操作和现象)。
二、教师要体现示范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尊敬老师,常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操作进行实验,学生就按怎样的操作来做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得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使学生有样可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1.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科学、准确。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尔二氧化碳是44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而应该说“1摩尔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是44克”。又如有的教师在说有机分子式时,将“碳”元素读成英文字母“C”,这种不科学的语言表明,化学教师注意严格的化学标准语言表达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作出正确的操作示范,而且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不能把“试管”说成“玻璃管”,不能把“蒸馏水”说成“水”。
2.教师在板书时要规范。
(1)规范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它使用简便,又能表达确切的科学涵义;它具有形象直观、词简意赅的特点,既抽象、又严密。教师要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笔画端正,不连笔书写,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受到规范的、严格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知识。而不要以为学生是无所谓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模仿性是与生俱来的,其模仿能力也是很强的,学生也不例外。
(2)规范、完整写出解题过程和格式。
有些教师对化学习题的解答特别是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复习最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和解题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有意或无意地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规范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增强情趣性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就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动手写、动嘴说,以提高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练使用化学用语。
1.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说”的机会。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过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说”在起作用,从理论上讲是通过“说”对知识做了“精制”,所以记得牢。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回归课本,给学生“读”的机会。
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化学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积累“化学词汇”,而且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比如,怎样描述物质的性质,怎样叙述实验操作步骤,等等。化学用语的知识点、考点几乎全部出自课本,“年年题不同,岁岁题相似”。
在学生不会、争议、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如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怎么办?先用“毛巾”还是直接“水冲”?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30页倒数第二段明确指出:“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3.多种渠道,给学生“写”的机会。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少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练不如讲,讲清楚了,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应从严要求,营造各种环境,激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而且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作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
4.巧用“错本”,给学生“练”的机会。
错题本,是教师将学生所犯的错误摘录出来的范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该资源,可改编成选择题等形式,作为例题或练习给学生练习,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错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题的落点是用简练的化学术语,完整、严谨、科学、规范、无歧义地将问题表述清楚,这往往是提高化学成绩的有效途径。细节决定成败,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要求普遍降低,但对解题的规范、实际的动手规范等细节方面的要求却逐步提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规范的教学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总结问题,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而且复习时间紧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复习课才会更有效。
答题中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错别字方面。将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消去反应写成“消化”反应,羧基写成“酸”基,苯写成“笨”,碳碳双键写成“炭炭”双键,等等。
2.化学方程式方面。分不清反应是用“=”、“?葑”还是“→”,一般的无机化学反应用“=”,可逆反应、弱酸、弱碱的电离用“?葑”,有机化学反应用“→”;没有注意生成物中“↑”和“↓”的正确使用;反应条件写错或漏写,反应漏写无机“小分子”,酯化反应的生成物漏写“水”;用分子式代替结构简式。
3.有机物结构简式表达不正确。原子间的连结方式易写错位,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官能团不要简化,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2(少双键);缺氢少氢现象严重,等等。
4.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如怎样鉴别分子中有氯离子?大多同学回答是:加硝酸银和稀硝酸(少了具体的操作和现象)。
二、教师要体现示范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尊敬老师,常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操作进行实验,学生就按怎样的操作来做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得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使学生有样可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1.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科学、准确。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尔二氧化碳是44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而应该说“1摩尔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是44克”。又如有的教师在说有机分子式时,将“碳”元素读成英文字母“C”,这种不科学的语言表明,化学教师注意严格的化学标准语言表达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作出正确的操作示范,而且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不能把“试管”说成“玻璃管”,不能把“蒸馏水”说成“水”。
2.教师在板书时要规范。
(1)规范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它使用简便,又能表达确切的科学涵义;它具有形象直观、词简意赅的特点,既抽象、又严密。教师要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笔画端正,不连笔书写,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受到规范的、严格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知识。而不要以为学生是无所谓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模仿性是与生俱来的,其模仿能力也是很强的,学生也不例外。
(2)规范、完整写出解题过程和格式。
有些教师对化学习题的解答特别是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复习最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和解题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有意或无意地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规范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增强情趣性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就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动手写、动嘴说,以提高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练使用化学用语。
1.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说”的机会。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过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说”在起作用,从理论上讲是通过“说”对知识做了“精制”,所以记得牢。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回归课本,给学生“读”的机会。
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化学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积累“化学词汇”,而且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比如,怎样描述物质的性质,怎样叙述实验操作步骤,等等。化学用语的知识点、考点几乎全部出自课本,“年年题不同,岁岁题相似”。
在学生不会、争议、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如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怎么办?先用“毛巾”还是直接“水冲”?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30页倒数第二段明确指出:“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3.多种渠道,给学生“写”的机会。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少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练不如讲,讲清楚了,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应从严要求,营造各种环境,激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而且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作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
4.巧用“错本”,给学生“练”的机会。
错题本,是教师将学生所犯的错误摘录出来的范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该资源,可改编成选择题等形式,作为例题或练习给学生练习,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错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题的落点是用简练的化学术语,完整、严谨、科学、规范、无歧义地将问题表述清楚,这往往是提高化学成绩的有效途径。细节决定成败,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要求普遍降低,但对解题的规范、实际的动手规范等细节方面的要求却逐步提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规范的教学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