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词鉴赏在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地位一直比较稳定。得到了师生的高度重视,重专题复习,重题海战术,不经意间却忽略了平时积累,忽略了课本,视前言《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如不见。殊不知,这里却暗藏法宝——形象美、语言美、技巧美等。
  关键词: 高考诗歌鉴赏题 《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 形象美 语言美 技巧美
  
  自2004年江苏省首次独立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就成了一项每年必考的内容,而且分值也由最初的6分、8分增长到了现在的10分。这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成了广大高中师生古诗词学习的风向标。
  于是,许多老师紧跟高考指挥棒,密切注意试题内容及其变化,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古诗词专题复习,重视方法指导,重视习题练习,唯恐学生考试时有一丝不慎,唯恐内容上有点滴遗漏。殊不知,这轰轰烈烈的背后却深埋着两大隐患:一是轻平时积累,临时抱佛脚;二是轻课本深探,有舍本逐末之嫌。我结合教学《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高考为指挥棒,观察它,分析它,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我们不能只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要不然就会或如无头苍蝇,或南辕北辙,因此我们还必须想清楚另外一个问题:路在何方?
  对于学习古诗词来说,路在前方,那就是高考;但路更在脚下,那,便是课本。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欣赏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这是《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第二节的内容,例数2004年至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考点,从宏观上来讲,无不囊括其中。这也在提醒我们:要擦亮眼睛,涤清心灵,把握好课本和高考的联系,立足基础,有的放矢。这里,《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为我们明确了鉴赏内容的三个方面。
  一、形象美
  诗歌形象是诗人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是诗人态度和感情的载体,主要有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内容类似于《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的“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和“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
  这类内容是迄今为止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几乎每年必考的内容。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一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做具体说明。”考的就是对景物“微风”这个意象内容和作用的分析。
  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登金陵凤凰台》第一题:“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009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满江红》第二题:“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结合对这些考试内容的把握,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就应该本着“以本为本,深挖博览”的原则,对课本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理解,剖析人物形象,再现景物情境,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感知诗歌主旨。
  譬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讲述了一个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由衷而发报国之志,昂扬向上,奋发豪迈的英雄形象,寄寓了作者不甘身为书生,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首颔两联描绘了一幅清新秀雅的山居秋景图:一个秋日的傍晚,幽寂的山林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山石上潺潺流淌。通过对这样美丽景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空”、“静”的喜爱,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二、语言美
  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不仅要明晰它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在塑造形象和表达感情上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理解古诗词语言的外在美(色彩、形象、音韵、修辞等),而且要体味其内在美(逻辑、义理、情感、意境等)。
  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可见语言美鉴赏题的身影。
  例如2006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第一题:“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诗词的词句多观察、多进行鉴赏练习、多积累。
  1.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表述语言风格的术语,如《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所述:“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当然,不仅限于此,还有诸如清新明快、含蓄典雅、简洁朴实等。
  2.注意所谓的“炼字”,即经过作者推敲,使用得特别精当,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使用修辞手法的,如高适《燕歌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中“空”字便充分表现了征夫思念家人的痛苦和无可奈何;再如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独”字道出作者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另一类便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拟人等,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中“催”字把江南二月温暖的气候使得黄莺鸣叫地更欢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把长江三峡变换无穷的姿态和磅礴的气势写活了。
  3.注意古诗词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如联象句、倒装句等。
  (1)联象句,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写出了诗人听见鸡叫声便沐浴着晓月的余光,早早起床赶路;木板桥上覆盖着晨霜,凌乱的人迹无疑说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倒装句,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之“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句,既强调了对离别的不舍,又突出了对游子旅程艰辛的关怀。
  4.注意节奏和韵律,如诗词的平仄、顿挫、叠词等。
  三、技巧美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美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常考到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和反问。对于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要能辨别,而且还要能解析它们的作用。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登金陵凤凰台》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满江红》第一题:“‘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这样暗藏考点的诗句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比比皆是:“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
  2.表现手法。常考到的正如《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所述:“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如2006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第二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考的便是反衬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的例子在《唐诗宋词选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动静结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之虚实相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对比。
  3.表达方式。主要考查抒情(常考查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描写和议论。
  如2007年江苏高考诗词鉴赏题《鹧鸪天·送人》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又如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第二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如果我们在平时学习古诗词时能体会《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主人公离别在即的隐隐哀愁,如果我们能体会《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完成上述所考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的古诗词鉴赏题又算得了什么呢?当驾轻就熟而已。
  细察《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它不仅给我们指明了古诗词鉴赏的角度,而且向我们昭示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唐诗宋词,你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或沉潜玩味,或高声吟哦,或求同探异、比较鉴别,或圈点勾画、评点批注,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我们能让学生读懂诗歌的要素(注意解析题目、注重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注意注释、悉心探究诗中意象和意境),理性分析诗词的形象美、语言美、技巧美,重平时积累,重文本深探,拓宽诗词鉴赏视野,那么我们就能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又能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轻松胜出的优秀的学生。
  古诗词鉴赏,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前方。
  路,更在脚下。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6,第三版,2011.6,第9次印刷.
其他文献
摘 要: 《聊斋志异》里的侠女形象和唐传奇中的侠女形象相比既有传承之处,又有新变的地方。传承之处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侠义精神的沿袭上,如有仇必报、行侠仗义、功成身退;新变体现在侠女的范围更宽泛,并以传承子嗣为最终极的行侠方式。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唐传奇 侠女形象 传承新变    作为写女性的圣手,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刻画了大量光彩照人、性格鲜明的女子。不管是花妖
摘 要: 我校响应教育局号召,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分别赴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修学旅行。这样的形式能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正所谓走出去,“别有洞天”。  关键词: 境外修学旅行 素质教育 综合能力 爱国情感  组织学生赴境外开展修学旅行活动,能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能力,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举措。近年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农民的重视,农村教育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定为国家的教育基本政策。制约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远程教育作为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和支持,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三种传递模式,有效地将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先进地区传递到西部农村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实
摘 要: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提高人的总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渠道。积极利用上杭客家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地方音乐教育,是上杭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地方音乐教育 上杭客家山歌 民间音乐文化资源    二十一世纪人类正走进知识经济时
摘 要: 不少中学生怕写记叙文,提笔找不到素材,文章也缺乏真情实感。因此,作者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尝试了几种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常用的方法,并从教师角度探求有效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素材 积累本 指导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摘 要: 语文教师要有一颗努力追寻语文本真的心,不懈求索,“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吟哦讽诵中培养学生对文章风格、语言句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情操陶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中自然美的过程中求“真”,启发学生在鉴赏作品中社会美的过程中追求“善”;在驰骋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六个问题逐一进行探讨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自治的六个关键词:信赖,责任,落实,内容,学生利益,教师利益。此六者是高校学生自治得以实现的核心保障。  关键词: 高校学生自治 质疑探讨 核心保障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进入了膨胀式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大学城,新校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老校园也在到处施工,一边拆
摘 要: 文章从电影《观音山》出发,重新审视高考结束后面临各种压力的年轻人。这是一个被称作青春祭奠场的世界,这些年轻人的冲动背后是青春的躁动,展现了更真实的生命的韵律,展现了生命的自强不息。  关键词: 《观音山》 青春 冲突 成长  电影《观音山》中的南风,她来自一个母爱压制、父爱缺失的暴力酗酒家庭,她整个人格的主线沉浸在想要依赖又不得不独立的矛盾之中,想要安全却无法信任的迷失之中。正如她的名字
摘 要: 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重视加强训练,着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洋溢着个性色彩的创新之作,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了解学生心理,契合学生的个性需要;倡导个性化阅读,感受鲜活的现实世界;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方面来展开分析,以使作文教学真正实现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个性意识、表达个性情感的目的。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个性化作文 生活 
摘 要: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阶段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培养安全感、时间概念、自理能力、自制能力和责任感与自信心。文章认为,教师可以从规则的制定、规则的执行和家园联系等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 陈鹤琴 良好习惯 措施    自然界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有一定的规律,称为自然的法则,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恪守着一定的规律,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进餐?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