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唉,好渴,有口水喝就好了……”
午后阳光耀眼,沈明在陋巷里迷茫地走了半天,也没找到歇脚的地方。
“唉,我这是到了哪个时空啊。”沈明哭丧着脸嘀咕着。
吱呀……残破的木门被打开,一个白发灰衣的身影从门后颤悠悠地出现。
沈明用尽全力冲上去,一把抓住对方的袖摆:“老先生,行行好,给我口水喝吧……”
他可怜巴巴地抬头,却在瞬间愣住了——面前的人虽然乍一看像是耄耋老人,发丝尽白,身躯单薄,但他的面容却绝没到苍老的地步。
他的衰老,好似不是年华逝去的自然衰老,而是呕心沥血后,生命耗尽的枯竭。
“可怜的孩子,进来饮口水吧。”白发人虽形容枯槁,但目光却是温和如水。
小屋破漏不堪,日常用具也十分简陋,装饰类的物品更是没有。白发人把一个装水的器具递到沈明面前。
那是一只舀水的瓢,旧得不能再旧,唯有盛在其中的水还算清澈,倒映着白发人温和的双眸。
沈明好奇地环顾小屋,看见了盛饭的简陋竹篮子,还有堆在案上凌乱的手稿。
“老先生,您的生活很艰苦吧……”
“不,”白发人笑道,“一箪食,一瓢饮,这样很好。”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
沈明了悟,站在他面前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顏回。
他十来岁入孔门,追随孔子奔走六国,后在陋巷穷居。他虽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却是得孔子思想精髓,照耀黑暗的人。而他的不幸早逝,和呕心沥血整理典籍有关。
回到鲁国后,孔子着手整理古代文化典籍,颜回自然要来帮忙。他与旁人不同,整理典籍时非常注重准确性,不断地考证核对。颜回将周游列国时获得的不同典籍互相参照,去伪存真,这个过程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
想到这,沈明有些不忍心,小声劝道:“老先生,您这样没日没夜地整理典籍,也不是您的老师想看到的,还是要多多保重身体啊。”
提起老师,颜回的表情变得庄重起来:“孩子,你不明白老师现在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在从前,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是没有资格学习的,只有在官府中或贵族阶层的人,才能拥有书籍,掌握知识。而今乱世,许多掌握典籍、身通六艺的士人出走,才给民间带来了知识。老师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招收弟子,悉心教导,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我若能在死前整理好这些典籍,为老师留下讲解的教材,为后世留下希望的火光,那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是了,孔子将大半生精力用于教书育人,打破教育垄断,开创私学先驱,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为各国输送了人才,建立了儒学的辉煌。而“学校”也在中华大地上,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悄悄破土发芽。
[二]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沈明以前一直认为,只有仙界中人才能被这样形容,但此时看着刑台上将死的那个男子,沈明不得不承认,他完全配得上这十六个字。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清俊潇洒如孤松独立,一身风骨在名士辈出的魏晋时期,也是万里挑一。然而这样的一代精神领袖,此刻却坐在刑台之上,等待行刑。
刑台下,三千名太学生请求朝廷赦免嵇康,请他到太学任教。烈日下,沈明身处在太学生之中,看着众人焦急悲痛的眼神,不由得轻声叹气。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始于西周。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创东汉太学,遍访名士,求取经典。到汉质帝刘缵时,太学生已有三万余人。东汉末年,太学生因为支持反对宦官的运动,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一千余人被囚禁入狱。后来,魏文帝曹丕恢复了洛阳的太学,到西晋武帝司马炎时,太学生已有三千人。他们通过考试还可成为官员,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和文化传播力量。
今天,这些未来的官员跪在这里,营救他们的精神偶像——嵇康。
嵇康这一生践行庄周思想,不为名利所困,拒绝出仕,笑卧竹林,是“竹林七贤”之首。他原本可以遨游山水,自由自在地过完这一生,可盛名之下,难免为其所累。他因为不谄媚权贵而得罪小人,被诬陷入狱,判死刑。
抬头看看日光,嵇康微微一笑:“时辰尚早,请将我的琴拿来。”
古琴入手,嵇康盘坐琴前,拂动琴弦。
一股慷慨不屈的浩荡之气从嵇康手下奔腾而出,直击所有人的心灵:你可以打击我,摧残我,夺我性命,但我的灵魂不会向你屈服,它永远自由,永远挺直着脊梁。
一曲毕,嵇康轻轻一叹:“昔日袁孝尼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没有教他,如今,《广陵散》就此绝迹了。”
台下的太学生们不由得泪流满面,更加激愤地喊出自己的意愿,请求赦免嵇康,赦免这个不屈的灵魂。
沈明不忍地闭上了眼。构陷嵇康的钟会曾说,嵇康是一条卧龙,万万不可让他腾起于九天之上,而这些未来的国之栋梁如此激愤,更加证明了嵇康的号召力。再加上嵇康不屑官场龌龊,对掌权者采取不合作态度,统治者如何能允许一个不为己所用,还拥有至高影响力的人存在于世间?
所以,嵇康非死不可。
果然,三千名太学生的请愿没有成功,那袭白衣终究染上血色,一时山河变色,天地恸哭。
泪眼蒙眬中,沈明看向天际那抹高傲的灵魂,在心里说道:“放心去吧,《广陵散》没有绝,你的精神,为万古所铭记。”
这些太学生也不会知道,他们的这一场请愿,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西晋并设国子学和太学,形成贵族和下层士人的双轨教育;唐朝设国子监,含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向不同品级的官僚子弟和庶人开放,科举取士也使得寒门学子有报效国门的机会;再后来,宋朝设立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时期,画院考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在以政治和文化为主的国家学校教育中,增添了一抹艺术的色彩,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史点染上丹青意境。 [三]
“咳咳……”老人倚在床头轻声咳嗽。
沈明赶紧走上前来:“先生,药来了,您快喝点吧。”
老人颤巍巍地接过药碗低头欲饮,这时,一个人影突然冲了进来,火急火燎地喊道:“先生,大事不好啦!您前些日子为朋友李三才辩白,朝廷上那些小人知道后,以此事来诋毁您,说您占用税收,收受贿赂,还干涉政事!”
“嘭”的一声,药碗砸落地上,碎得四分五裂,黑乎乎的药汁流了一地。
床上的老人苦笑道:“是了,他们视我东林党人为眼中钉肉中刺,自然欲将我除之而后快。可这些事我没做过,谁也不能让我承认。”
沈明赶紧蹲下,小心翼翼收拾好地上的碎片,重新去熬藥。出门时,他悄悄回首,望着老者疲惫却倔强的身影,不由得叹口气,这就是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
顾宪成自幼聪颖,出身进士,也曾在京为官,只是他直言切谏,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毫不畏惧地批评,很快便触怒当权者,被削去官职,遣送回乡。
作为顾宪成身边的小仆从,沈明和他一起回到家乡,陪他修葺宋朝学者杨时留下的东林书院,并发起约定,每年举行大会一至二次,每月举行小会一次,每会推一人主讲,有问便问,虚怀学习。而此时的书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经过唐宋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是民间士子求学的好去处。
在顾宪成带领下的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出自他之手。渐渐地,东林书院在士人中的声望越来越高,许多被贬斥的士人投奔而来,使得房间都不够住;在朝任职的正直官员和东林学者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连贯朝野的舆论中心,使得东林书院的士人从学术团体慢慢变成政治派别——东林党,如此一来,很多事情的发展就已经不由人做主了。
扪心而问,顾宪成带领下的东林党,出发点兴许是好的:他们反对空幻虚无,提倡求真务实,要求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征收矿税。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官场生态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东林党人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党争的漩涡中去,此次的诬陷,也是东林党的对手们的一次出击。
年逾花甲又遭此重击,顾宪成没能挺过,第二年便在家乡故去。在他的墓前,沈明倒下一壶清茶。
此时故去,也没有什么不好吧。沈明想,这样您就不会知道,后来的东林党人因为指责朝政,触怒了大太监魏忠贤,使得皇帝下诏烧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亦被拆毁,许多有名望的东林党人都被杀害;您也不会知道,东林党人这一批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因为意气太盛,在实践中又软弱、退缩,不但没能挽救大明王朝,反而敲响了它最后的丧钟。
而民间书院流传到清朝,又被朝廷监管,丧失了讲学自由,清末新政后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自此隐退。
可是不要灰心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后来,废科举、兴西学,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传承经典,洋为中用,有了维新派、洋务派的新学堂,有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有了中华民族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后,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前路。
你听,书声琅琅,这是它们永不消逝的歌唱。
“唉,好渴,有口水喝就好了……”
午后阳光耀眼,沈明在陋巷里迷茫地走了半天,也没找到歇脚的地方。
“唉,我这是到了哪个时空啊。”沈明哭丧着脸嘀咕着。
吱呀……残破的木门被打开,一个白发灰衣的身影从门后颤悠悠地出现。
沈明用尽全力冲上去,一把抓住对方的袖摆:“老先生,行行好,给我口水喝吧……”
他可怜巴巴地抬头,却在瞬间愣住了——面前的人虽然乍一看像是耄耋老人,发丝尽白,身躯单薄,但他的面容却绝没到苍老的地步。
他的衰老,好似不是年华逝去的自然衰老,而是呕心沥血后,生命耗尽的枯竭。
“可怜的孩子,进来饮口水吧。”白发人虽形容枯槁,但目光却是温和如水。
小屋破漏不堪,日常用具也十分简陋,装饰类的物品更是没有。白发人把一个装水的器具递到沈明面前。
那是一只舀水的瓢,旧得不能再旧,唯有盛在其中的水还算清澈,倒映着白发人温和的双眸。
沈明好奇地环顾小屋,看见了盛饭的简陋竹篮子,还有堆在案上凌乱的手稿。
“老先生,您的生活很艰苦吧……”
“不,”白发人笑道,“一箪食,一瓢饮,这样很好。”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
沈明了悟,站在他面前的就是孔子的弟子——顏回。
他十来岁入孔门,追随孔子奔走六国,后在陋巷穷居。他虽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却是得孔子思想精髓,照耀黑暗的人。而他的不幸早逝,和呕心沥血整理典籍有关。
回到鲁国后,孔子着手整理古代文化典籍,颜回自然要来帮忙。他与旁人不同,整理典籍时非常注重准确性,不断地考证核对。颜回将周游列国时获得的不同典籍互相参照,去伪存真,这个过程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
想到这,沈明有些不忍心,小声劝道:“老先生,您这样没日没夜地整理典籍,也不是您的老师想看到的,还是要多多保重身体啊。”
提起老师,颜回的表情变得庄重起来:“孩子,你不明白老师现在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在从前,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是没有资格学习的,只有在官府中或贵族阶层的人,才能拥有书籍,掌握知识。而今乱世,许多掌握典籍、身通六艺的士人出走,才给民间带来了知识。老师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招收弟子,悉心教导,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我若能在死前整理好这些典籍,为老师留下讲解的教材,为后世留下希望的火光,那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是了,孔子将大半生精力用于教书育人,打破教育垄断,开创私学先驱,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为各国输送了人才,建立了儒学的辉煌。而“学校”也在中华大地上,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悄悄破土发芽。
[二]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沈明以前一直认为,只有仙界中人才能被这样形容,但此时看着刑台上将死的那个男子,沈明不得不承认,他完全配得上这十六个字。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清俊潇洒如孤松独立,一身风骨在名士辈出的魏晋时期,也是万里挑一。然而这样的一代精神领袖,此刻却坐在刑台之上,等待行刑。
刑台下,三千名太学生请求朝廷赦免嵇康,请他到太学任教。烈日下,沈明身处在太学生之中,看着众人焦急悲痛的眼神,不由得轻声叹气。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始于西周。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创东汉太学,遍访名士,求取经典。到汉质帝刘缵时,太学生已有三万余人。东汉末年,太学生因为支持反对宦官的运动,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一千余人被囚禁入狱。后来,魏文帝曹丕恢复了洛阳的太学,到西晋武帝司马炎时,太学生已有三千人。他们通过考试还可成为官员,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和文化传播力量。
今天,这些未来的官员跪在这里,营救他们的精神偶像——嵇康。
嵇康这一生践行庄周思想,不为名利所困,拒绝出仕,笑卧竹林,是“竹林七贤”之首。他原本可以遨游山水,自由自在地过完这一生,可盛名之下,难免为其所累。他因为不谄媚权贵而得罪小人,被诬陷入狱,判死刑。
抬头看看日光,嵇康微微一笑:“时辰尚早,请将我的琴拿来。”
古琴入手,嵇康盘坐琴前,拂动琴弦。
一股慷慨不屈的浩荡之气从嵇康手下奔腾而出,直击所有人的心灵:你可以打击我,摧残我,夺我性命,但我的灵魂不会向你屈服,它永远自由,永远挺直着脊梁。
一曲毕,嵇康轻轻一叹:“昔日袁孝尼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没有教他,如今,《广陵散》就此绝迹了。”
台下的太学生们不由得泪流满面,更加激愤地喊出自己的意愿,请求赦免嵇康,赦免这个不屈的灵魂。
沈明不忍地闭上了眼。构陷嵇康的钟会曾说,嵇康是一条卧龙,万万不可让他腾起于九天之上,而这些未来的国之栋梁如此激愤,更加证明了嵇康的号召力。再加上嵇康不屑官场龌龊,对掌权者采取不合作态度,统治者如何能允许一个不为己所用,还拥有至高影响力的人存在于世间?
所以,嵇康非死不可。
果然,三千名太学生的请愿没有成功,那袭白衣终究染上血色,一时山河变色,天地恸哭。
泪眼蒙眬中,沈明看向天际那抹高傲的灵魂,在心里说道:“放心去吧,《广陵散》没有绝,你的精神,为万古所铭记。”
这些太学生也不会知道,他们的这一场请愿,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西晋并设国子学和太学,形成贵族和下层士人的双轨教育;唐朝设国子监,含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向不同品级的官僚子弟和庶人开放,科举取士也使得寒门学子有报效国门的机会;再后来,宋朝设立翰林图画院,宋徽宗时期,画院考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在以政治和文化为主的国家学校教育中,增添了一抹艺术的色彩,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史点染上丹青意境。 [三]
“咳咳……”老人倚在床头轻声咳嗽。
沈明赶紧走上前来:“先生,药来了,您快喝点吧。”
老人颤巍巍地接过药碗低头欲饮,这时,一个人影突然冲了进来,火急火燎地喊道:“先生,大事不好啦!您前些日子为朋友李三才辩白,朝廷上那些小人知道后,以此事来诋毁您,说您占用税收,收受贿赂,还干涉政事!”
“嘭”的一声,药碗砸落地上,碎得四分五裂,黑乎乎的药汁流了一地。
床上的老人苦笑道:“是了,他们视我东林党人为眼中钉肉中刺,自然欲将我除之而后快。可这些事我没做过,谁也不能让我承认。”
沈明赶紧蹲下,小心翼翼收拾好地上的碎片,重新去熬藥。出门时,他悄悄回首,望着老者疲惫却倔强的身影,不由得叹口气,这就是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
顾宪成自幼聪颖,出身进士,也曾在京为官,只是他直言切谏,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毫不畏惧地批评,很快便触怒当权者,被削去官职,遣送回乡。
作为顾宪成身边的小仆从,沈明和他一起回到家乡,陪他修葺宋朝学者杨时留下的东林书院,并发起约定,每年举行大会一至二次,每月举行小会一次,每会推一人主讲,有问便问,虚怀学习。而此时的书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经过唐宋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是民间士子求学的好去处。
在顾宪成带领下的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出自他之手。渐渐地,东林书院在士人中的声望越来越高,许多被贬斥的士人投奔而来,使得房间都不够住;在朝任职的正直官员和东林学者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连贯朝野的舆论中心,使得东林书院的士人从学术团体慢慢变成政治派别——东林党,如此一来,很多事情的发展就已经不由人做主了。
扪心而问,顾宪成带领下的东林党,出发点兴许是好的:他们反对空幻虚无,提倡求真务实,要求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征收矿税。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官场生态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东林党人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党争的漩涡中去,此次的诬陷,也是东林党的对手们的一次出击。
年逾花甲又遭此重击,顾宪成没能挺过,第二年便在家乡故去。在他的墓前,沈明倒下一壶清茶。
此时故去,也没有什么不好吧。沈明想,这样您就不会知道,后来的东林党人因为指责朝政,触怒了大太监魏忠贤,使得皇帝下诏烧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亦被拆毁,许多有名望的东林党人都被杀害;您也不会知道,东林党人这一批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因为意气太盛,在实践中又软弱、退缩,不但没能挽救大明王朝,反而敲响了它最后的丧钟。
而民间书院流传到清朝,又被朝廷监管,丧失了讲学自由,清末新政后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自此隐退。
可是不要灰心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后来,废科举、兴西学,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传承经典,洋为中用,有了维新派、洋务派的新学堂,有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有了中华民族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后,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前路。
你听,书声琅琅,这是它们永不消逝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