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阐述生态体系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济宁市的气候特征和工农业发展特点,论证了生态体系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影响着气候变化。并对济宁市生态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14-01
生态系统指由住在同一个家的生物团体所形成的有组织的整体,这个家被整合在一个互相依赖的网状组织里,有适应性结构的功能;或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族群的安排中,整个运作如同一个单位,保持可生存环境的关系。即生态体系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济宁市常年平均气温13.9℃,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温适中,四季分明。夏季多偏南风,常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受极地大陆气团和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多晴寒天气;春、秋2季为大气环流调整时期,春季回暖较快,秋季凉爽,但时有阴雨。济宁市具有充裕的光能资源,是一个农业大市,同时由于经济的全面发展,济宁也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济宁市生态系统在自我完善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文化和文明的强烈参予,因此,生态体系的建设成为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也成为济宁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全球来看,IPCC(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在第4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21世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高温、热浪、更大范围地区发生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的干旱以及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可能加强。
造成上述气候变化的原因有2个: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人们较难改变,而人为原因则和人类活动有关。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為代价,带有掠夺性开发的性质,已经给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人们在发展中要坚持生态标准原则,以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为主题,全面推进生态体系的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一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积极引导。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生态体系建设的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对发展生态农业战略意义的认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社会力量,提高全民建设意识,形成新时期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要加强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生态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不断完善生态体系发展建设的保障体系。
三要加快科技创新,建设优化、配套的生态体系。针对济宁市当前的基本农情,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加强以土地持续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核心目标的土地集约型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研究,强调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互相补充,通过合理的投入和系统功能的协调,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因地制宜选择产业链中的某一主导产业,并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方向,不断地、有针对性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低成本、少污染、可循环的生态大农业体系。工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新科技和循环工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当大力推广低消耗与低污染的新型科技,开发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新技术,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率。做好污染减排,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消除工业生产环境安全隐患、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部署,提出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的财税、价格、信贷、投资、贸易等政策措施。强化针对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另外还要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生态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人均占有绿地水平。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生态体系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农业和工业生产满足生态学原理的要求,同时要求各个生产方面要满足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相统一的一个生态系统,各个环节都是生态联系和生态平衡的反映。
在济宁市生态体系的发展建设中,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实施适合该市农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模式,推行试点重点建设,以点带面,深入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坚持不懈地抓实施,从而全面建设济宁市的生态体系。
生态体系建设是济宁市文明进步对社会发展建设的新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飞跃,搞好生态体系建设将会给济宁市人民展现一个全新的、健康的、科学的发展景观,必将为全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宪法.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4):5.
[2] 林文谋.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演进特点与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8(8):207,209.
[3] 孙离凤.皖北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2):17,83.
[4] 赵书策.建设生态文明 落实科学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0-82.
[5] 韦扬.农业生态建设的对策探讨[J].农家之友,2009(13):19-20.
关键词: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14-01
生态系统指由住在同一个家的生物团体所形成的有组织的整体,这个家被整合在一个互相依赖的网状组织里,有适应性结构的功能;或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族群的安排中,整个运作如同一个单位,保持可生存环境的关系。即生态体系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济宁市常年平均气温13.9℃,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温适中,四季分明。夏季多偏南风,常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受极地大陆气团和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多晴寒天气;春、秋2季为大气环流调整时期,春季回暖较快,秋季凉爽,但时有阴雨。济宁市具有充裕的光能资源,是一个农业大市,同时由于经济的全面发展,济宁也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济宁市生态系统在自我完善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文化和文明的强烈参予,因此,生态体系的建设成为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也成为济宁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全球来看,IPCC(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在第4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21世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高温、热浪、更大范围地区发生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的干旱以及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可能加强。
造成上述气候变化的原因有2个: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人们较难改变,而人为原因则和人类活动有关。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為代价,带有掠夺性开发的性质,已经给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人们在发展中要坚持生态标准原则,以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为主题,全面推进生态体系的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一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积极引导。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生态体系建设的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对发展生态农业战略意义的认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社会力量,提高全民建设意识,形成新时期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要加强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生态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不断完善生态体系发展建设的保障体系。
三要加快科技创新,建设优化、配套的生态体系。针对济宁市当前的基本农情,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加强以土地持续利用率和产出率为核心目标的土地集约型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研究,强调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互相补充,通过合理的投入和系统功能的协调,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因地制宜选择产业链中的某一主导产业,并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方向,不断地、有针对性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低成本、少污染、可循环的生态大农业体系。工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新科技和循环工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当大力推广低消耗与低污染的新型科技,开发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新技术,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率。做好污染减排,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消除工业生产环境安全隐患、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部署,提出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的财税、价格、信贷、投资、贸易等政策措施。强化针对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另外还要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生态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人均占有绿地水平。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生态体系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农业和工业生产满足生态学原理的要求,同时要求各个生产方面要满足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相统一的一个生态系统,各个环节都是生态联系和生态平衡的反映。
在济宁市生态体系的发展建设中,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实施适合该市农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模式,推行试点重点建设,以点带面,深入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坚持不懈地抓实施,从而全面建设济宁市的生态体系。
生态体系建设是济宁市文明进步对社会发展建设的新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飞跃,搞好生态体系建设将会给济宁市人民展现一个全新的、健康的、科学的发展景观,必将为全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宪法.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4):5.
[2] 林文谋.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演进特点与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8(8):207,209.
[3] 孙离凤.皖北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2):17,83.
[4] 赵书策.建设生态文明 落实科学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0-82.
[5] 韦扬.农业生态建设的对策探讨[J].农家之友,2009(1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