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以往的美术欣赏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教师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作品本身的知识、技能与作者生平趣闻的讲解,而忽略学生的欣赏态度、欣赏习惯养成与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于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美术作品本身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往往要求过高、内容过多、任务过难,因而我们在教学中总是采取“灌输”,导致了欣赏课学生主体参与不足,学生学得很累,对美术欣赏的兴趣逐渐下降。
杜威认为,儿童天生有四种本能:社会的本能、制造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和爱表现的本能,这些本能通常表现为“说”“做”“发现”“制造”。这充分强调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笔者认为,美术欣赏教学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要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说”和“做”主动去感受、去探究、去发现和理解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作品的创新内涵。为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一套创造性的教育模式,即“激趣 → 欣赏 → 探究 → 创新 → 评价”。
一、模式的特征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持续性引发学生对欣赏的兴趣,形成轻松乐学的情绪状态;(2)在主体参与中探究与体验艺术,拓展审美想象思维的新空间;(3)通过多向式交流的教学效应,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4)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最终评价目标。
二、模式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激发对美术文化的兴趣,以多元文化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蕴,学习和体会艺术家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2)通过教与学的活动,着重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探究、发现和学习作品形式与内容包含的创新内涵。
(3)通过启发学生主体参与探究与体验艺术并进行学习评价,在拓展审美想象思维的同时,尝试画一些创意小构图、小设计或练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材料和工具:
(1)教材可以改编或自编。资料来源:齐白石后期变法作品、潘天寿独创性构图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2)配备多媒体视听设备、实物投影、自制课件。
①激趣 → 创设情境 用问题情境法创设视听育人环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直观地去了解、浏览、感受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以“如何去理解艺术家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来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教学氛围,引出欣赏课题。本环节突出一个“激”字,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品、感受作品,培养良好的审美欣赏态度和习惯。
②启趣 → 比较欣赏 用比较欣赏法欣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美。先启发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对照欣赏并进行描述,并运用课件制作中“超级链接”方法,设置几个交互性选择和跳转按钮进行操作,对不同画面的作品分门别类,进行多层面求同与反差比较,展开教学的双边活动。本环节在教法上突出一个“启”字。再比较欣赏过程,运用启发性、可比性、多元性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通过面上的综横比较后再选择重点作品进行重点比较分析,最后将众多的个体作品在整体中串联起来,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去形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新认识与审美的新框架。
③引趣 →探究欣赏用探究欣赏法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审美内涵,重点介绍一幅优秀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从中体验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体会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本环节在教法上突出一个“引”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分析,增进视觉品质的审美识别与理解能力,加宽加深欣赏的理解层次和对创新的理解层次。并启发学生,要在不断的进取和探索中去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勇于创新的个性。通过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了审美的理解和感受,体会了探索与创新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
④导趣 →讨论创新 用讨论欣赏法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欣赏探究,再进一步开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讨论作品的创新精神内涵,在讨论中去分析问题、重组问题、再次发现,学会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创新潜能。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辅导学生根据欣赏作品中生发的情趣和灵感,动手画一些创意小构图、小设计或小练习,创造出新的画面形象。本环节在教法上突出一个“导”字。点拨引导,促进迁移。通过做中学、学中创,进一步体验艺术的形式美、机能美、创造美,开发创新潜能,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
⑤评趣 → 自评互评用自评互评法进行教与学的过程评价,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在“激趣 → 欣赏 → 探究 → 创新 → 评价 ”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体现了一定的自身价值,体验到艺术欣赏的愉悦感和动手创造的成功感。本环节在操作中突出一个“评”字。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可针对欣赏的作品,也可针对大家的创意小练习,发表自己的独特理解与评价,培养学生艺术批评的兴趣,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并从中培养绘画表现、语言表达和评论等综合素质能力。
三、模式的评价
“ 激趣 → 欣赏 → 探究 → 创新 → 评价 ” 教学模式是以兴趣为基础、以审美为主线、以创新为核心、以情意为纽带,通过激趣、启趣、引趣、导趣、评趣等充满趣味的教与学互动过程,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审美欣赏教育具有愉悦性功能。学生为文化课学习所累,左脑长期兴奋并超负荷运行。“激趣 → 欣赏 → 探究 → 创新 → 评价 ” 教学模式正是致力于开发右脑,通过美术教育的审美活动过程,释放左脑的紧张状态并得以“减负”休整,平衡与调整大脑皮层的不同兴奋点。因而教学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根据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原则与评价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美术文化兴趣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欣赏的步骤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了解作品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讨论,体现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和谐合作和乐参、乐学、乐看、乐创、乐评的教学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促进了学生欣赏态度、习惯养成和兴趣能力的培养。达到在审美教育中完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总目标。
(耒阳师范学校)
杜威认为,儿童天生有四种本能:社会的本能、制造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和爱表现的本能,这些本能通常表现为“说”“做”“发现”“制造”。这充分强调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笔者认为,美术欣赏教学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要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说”和“做”主动去感受、去探究、去发现和理解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作品的创新内涵。为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一套创造性的教育模式,即“激趣 → 欣赏 → 探究 → 创新 → 评价”。
一、模式的特征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持续性引发学生对欣赏的兴趣,形成轻松乐学的情绪状态;(2)在主体参与中探究与体验艺术,拓展审美想象思维的新空间;(3)通过多向式交流的教学效应,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4)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最终评价目标。
二、模式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激发对美术文化的兴趣,以多元文化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蕴,学习和体会艺术家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2)通过教与学的活动,着重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探究、发现和学习作品形式与内容包含的创新内涵。
(3)通过启发学生主体参与探究与体验艺术并进行学习评价,在拓展审美想象思维的同时,尝试画一些创意小构图、小设计或练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材料和工具:
(1)教材可以改编或自编。资料来源:齐白石后期变法作品、潘天寿独创性构图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2)配备多媒体视听设备、实物投影、自制课件。
①激趣 → 创设情境 用问题情境法创设视听育人环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直观地去了解、浏览、感受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以“如何去理解艺术家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来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教学氛围,引出欣赏课题。本环节突出一个“激”字,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品、感受作品,培养良好的审美欣赏态度和习惯。
②启趣 → 比较欣赏 用比较欣赏法欣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美。先启发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对照欣赏并进行描述,并运用课件制作中“超级链接”方法,设置几个交互性选择和跳转按钮进行操作,对不同画面的作品分门别类,进行多层面求同与反差比较,展开教学的双边活动。本环节在教法上突出一个“启”字。再比较欣赏过程,运用启发性、可比性、多元性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通过面上的综横比较后再选择重点作品进行重点比较分析,最后将众多的个体作品在整体中串联起来,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去形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新认识与审美的新框架。
③引趣 →探究欣赏用探究欣赏法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审美内涵,重点介绍一幅优秀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从中体验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体会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本环节在教法上突出一个“引”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分析,增进视觉品质的审美识别与理解能力,加宽加深欣赏的理解层次和对创新的理解层次。并启发学生,要在不断的进取和探索中去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勇于创新的个性。通过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了审美的理解和感受,体会了探索与创新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
④导趣 →讨论创新 用讨论欣赏法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欣赏探究,再进一步开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讨论作品的创新精神内涵,在讨论中去分析问题、重组问题、再次发现,学会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创新潜能。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辅导学生根据欣赏作品中生发的情趣和灵感,动手画一些创意小构图、小设计或小练习,创造出新的画面形象。本环节在教法上突出一个“导”字。点拨引导,促进迁移。通过做中学、学中创,进一步体验艺术的形式美、机能美、创造美,开发创新潜能,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
⑤评趣 → 自评互评用自评互评法进行教与学的过程评价,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在“激趣 → 欣赏 → 探究 → 创新 → 评价 ”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体现了一定的自身价值,体验到艺术欣赏的愉悦感和动手创造的成功感。本环节在操作中突出一个“评”字。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可针对欣赏的作品,也可针对大家的创意小练习,发表自己的独特理解与评价,培养学生艺术批评的兴趣,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并从中培养绘画表现、语言表达和评论等综合素质能力。
三、模式的评价
“ 激趣 → 欣赏 → 探究 → 创新 → 评价 ” 教学模式是以兴趣为基础、以审美为主线、以创新为核心、以情意为纽带,通过激趣、启趣、引趣、导趣、评趣等充满趣味的教与学互动过程,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审美欣赏教育具有愉悦性功能。学生为文化课学习所累,左脑长期兴奋并超负荷运行。“激趣 → 欣赏 → 探究 → 创新 → 评价 ” 教学模式正是致力于开发右脑,通过美术教育的审美活动过程,释放左脑的紧张状态并得以“减负”休整,平衡与调整大脑皮层的不同兴奋点。因而教学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根据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原则与评价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美术文化兴趣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欣赏的步骤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了解作品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讨论,体现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和谐合作和乐参、乐学、乐看、乐创、乐评的教学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促进了学生欣赏态度、习惯养成和兴趣能力的培养。达到在审美教育中完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总目标。
(耒阳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