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网络欺负:攻击规范信念与自我控制双系统的作用

来源 :心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b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武汉市619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①网络受欺负正向预测网络欺负;②攻击规范信念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直接效应受到自我控制双系统中控制系统的调节: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预测在控制力低的青少年中更显著。研究揭示了网络受欺负与网络欺负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从攻击规范信念和自我控制的视角干预网络欺负。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不同效价和唤醒度的情绪刺激是否存在动机倾向上的分离模式。研究1要求被试对表情图片的动机倾向(趋近/回避)进行主观评分,发现被试对低唤醒表情或积极表情有更加趋近的倾向。研究2以运动的线索启动动机倾向(趋近/回避),完成情绪词效价判断任务,从内隐的角度考察情绪刺激是否存在动机倾向上的分离模式,结果发现被试对动机倾向一致的情绪刺激的反应时更快。趋近的消极情绪词比趋近的积极情绪词的N2波幅更大,远离的低唤醒情绪词比趋近的低唤醒情绪词的LPC波幅更大。结果说明积极或者低唤醒的情绪刺激引发趋近倾
基于视觉通道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主动抑制记忆提取而实现遗忘,但目前对跨通道的主动遗忘尚缺乏探讨。本研究以声音为记忆线索,以文字为记忆目标,采用"想/不想"范式,探究主动遗忘在跨视听通道条件下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不想"条件下目标记忆的回忆率低于基线条件,发生了主动遗忘效应。此外,我们通过分离任务指令和记忆线索的呈现时间,在中央区域的事件相关电位中发现了记忆抑制的期待效应;并在额叶观察到"不想"条件下晚期正成分的增强,反映了持续的抑制控制过程。本研究不但验证了跨视听通道主动遗忘的可能性,而且
为探讨父母物质惩罚与儿童睡眠质量问题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438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物质惩罚与儿童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与睡眠质量问题显著正相关;(2)父母物质惩罚既能直接正向预测儿童睡眠质量问题,也能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预测睡眠质量问题;(3)友谊质量能在父母物质惩罚对睡眠质量问题的直接作用及对儿童睡眠问题的中介作用中起到调节,在高友谊质量下,父母物质惩罚对睡眠质量问题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都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物质惩罚对儿童睡眠质量问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
采用Hedge和Marsh任务与比例一致性操纵相结合,分别以刺激的空间位置和形状作为比例一致操纵的情境线索,考察刺激-反应联结学习与注意调节在比例一致效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情境比例一致操纵下,冲突效应的效应量受到比例一致操纵的影响产生反转,表明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在情境特异比例一致效应中起到主要作用。
词跳读促使了阅读高效地进行,被跳读的词主要根据前文语境和副中央凹预视提前得到加工。分析跳读的影响因素可知,相比于语境因素(如预测性)和副中央凹词汇因素(如词频),副中央凹词的视觉词长信息对跳读的影响最大。跳读密切联系当前眼动控制的两大内容,理想的阅读眼动控制模型需区别语境不同信息(即预测性、语义合理性和句法合理性)对跳读的作用。未来可扩展中文跳读的研究,以解决中文跳读单元问题及相关争论。
多通道信息交互是指来自某个感觉通道的信息与另一感觉通道的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系列加工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感觉通道的输入如何整合;二是跨通道信息的冲突控制。本文综述了视听跨通道信息整合与冲突控制的行为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探讨了注意对视听信息整合与冲突控制的影响。未来需探究视听跨通道信息加工的脑网络机制,考察特殊群体的跨通道整合和冲突控制以帮助揭示其认知和社会功能障碍的机制。
采用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重新范畴化操纵共同内群体认同,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促进了外显心理融合。实验2以民族群体为被试,采用GNA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了外显和内隐心理融合,感知相似性起中介作用。两个实验证明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以在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促进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感知相似性实现的,也证实了GN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以往研究主要关注面孔吸引力(颜值)的"美即好"效应,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面孔吸引力的"过不及"效应。对杭州市1079份员工配对数据的分析发现:颜值对工作幸福感有倒U型的影响,颜值中等偏上(6.88)的员工有最高的工作幸福感;在竞争激烈(高要求-高控制)的职场中,颜值对工作幸福感有最强"过不及"效应;分配公平感在上述影响路径和交互效应发挥间接效应。结论对面孔吸引力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贡献。
中国性少数存在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是其最大的压力源之一。Bifactor模型能同时考察相互独立的全局因子和局部因子。在性少数压力模型的背景下,本研究基于Bifactor模型探究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对中国性少数(LGB)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和金赛量表对649名LGB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双性恋比同性恋感知的父母拒绝更高且心理健康水平更低;(2)父母亲消极教养方式的Bifactor模型存在部分差异;(3)对于LGB心理健康,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的全局因子和拒绝局部因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1967名青少年被试(年龄13.22±0.36岁)进行三年追踪,运用个体定向方法考察青少年早期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异质性共发模式及其稳定性、与同伴关系间联系。结果发现三时间点均存在5个身体—关系攻击共发模式组:高身体—关系攻击组、中等身体—关系攻击组、中低身体且低关系攻击组、低身体且中低关系攻击组、低身体—关系攻击组,表明两类攻击表现出水平一致或类似的共发模式,且具跨年龄一致性。各共发模式身份表现出有差异的跨时间稳定性,低攻击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高攻击组、中等攻击组,低身体且中低关系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