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药学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代表性不强,很难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建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将期评成绩由理论课成绩、平时小测验、实验课成绩、软件操作成绩四部分组成,探索出一套科学、标准、完善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核体系;药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17-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新兴药学交叉学科,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包括“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既不相同又关系密切的两大部分,“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内容是将会是药学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面向临床、面对病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的技术保障,同时也是执业药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药学专业的老师十分重视该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努力通过各种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考核体系的现状
多年来,高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课程考核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把“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分开进行考核,即在期中考试时考核“生物药剂学”的内容,期考时考核“药物动力学”的内容,学生的期评成绩由两门总分进行平均;另一种是在期考时只进行一次考试,考核内容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内容,其考试分数即为学生最终的期评成绩。随着高校对实验技能水平的重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课程考核慢慢地融入了实验课,实验课(占20%)和理论考试(80%)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期评成绩。但这几种课程考核体系均存在不足之处,有的过分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验教学,有的虽然融入了实验教学考核内容,但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科的特点,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体现,为此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建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
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摸索、改进、再尝试,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主要的改革方向是由单一的考核向多维度考核转变。即学生的期评成绩由理论课成绩(占60%)、平时小测验(占10%)、实验课成绩(占20%)、软件操作成绩四部分组成(占10%)。
1.理论课的考核。我们对于理论课的考核总的原则是考试题目多涉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试题,让学生思考,少出死记硬背的试题。具体而言在理论考试中让学生学会解决存在问题,以学生为本,坚持实施考试与执业药师、研究生考试接轨。考试的方式可以采用期中和期考两者相结合,考试方式我们采用的是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模式,即80%分数的试题采用闭卷考试,内容是教学大纲中需要学生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20%分数的试题采用开卷考试,题目的灵活度大,大多是结合临床实际,发散学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如我们在考查“药物代谢酶诱导剂”知识点时,出了一道课本上没有提及而临床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即“一患者服用苯妥英钠的同时,又服用西咪替丁,结果出现眼球震颤、精神紊乱等苯妥英钠的中毒症状,试解释其原因”,只要学生掌握了该知识点,举一反三,很容易就可以回答该问题。
2.平时小测验。平时小测验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运用在课堂上的5~10分钟对学生进行一些小测验,促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加强复习,避免出现在期考前突击看书的情况发生。小测验的次数可以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开展3~4次,测验的内容以基础为主,题量少而精,尽量不要出客观题。除了平时的小测验,作为平时成绩的补充,我们也开展过其他方式的考核。例如我们在前一周对学生布置了一个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在一周内查阅文献资料,然后以ppt汇报的形式在下次理论课上派代表上台演讲,老师们在台下进行打分,该分数即为这组同学的同一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耗时长,但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团队意识,以及锻炼ppt制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广受学生的欢迎。
3.实验课成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实验课成绩分为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开展的实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开设了5个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做好实验记录,并在课后把实验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及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特别重视在报告中对实验内容的讨论部分,综合起来给学生打分。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在完成5次实验后安排一次实验技能考核,让学生随机抽题,从5个实验中抽取一个作为考核题目,然后单独完成实验任务,老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实验课的总成绩就是这两部分考核成绩的平均,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体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啟发学生对实验内容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的设计中来,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软件操作成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药物动力学的内容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机体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因此药物动力学中房室模型的拟合、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互关系、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研究都需要运用到药物动力学软件。因此我们开设了药物动力学软件课,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国外软件NONLIN和国内软件3P87/3P97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例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后,老师将出题给学生,学生运用软件进行操作,其结果作为学生的药动学软件操作成绩。通过采用这种“四位一体”的多维度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成功地避免了传统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又充分考查了学生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该门课的掌握程度,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学生构建了良好的体系。虽然我们已经实施《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有两年时间,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并不能说明该体系没有完善的空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成绩组成较为合理,但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仍有调整的空间。理论成绩是否可以降低至50%,而将其他成绩的比重相应地提高?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尝试和调整,以学生的满意度、接受度和期评成绩为重要参考指标,优化该组成的比例。此外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如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如何细化评分点,平衡各实验考核内容的一致性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我们相信通过多年的探索,将会建立起一套科学、标准、完善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德胜,代现平,陈向明,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7):700-702.
[2]贾永艳,李民,祝侠丽,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62-163.
[3]郭剑伟,王成军,鱼梅.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5(6):81-83.
[4]谢海棠,黄晓晖,孙瑞元.国内外常用的药代动力学软件介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1,6(4):289-292.
作者简介:黄兴振,讲师,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新药研发。
通讯作者:蒋伟哲,广西医科大学。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核体系;药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17-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新兴药学交叉学科,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包括“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既不相同又关系密切的两大部分,“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内容是将会是药学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面向临床、面对病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的技术保障,同时也是执业药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药学专业的老师十分重视该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努力通过各种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考核体系的现状
多年来,高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课程考核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把“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分开进行考核,即在期中考试时考核“生物药剂学”的内容,期考时考核“药物动力学”的内容,学生的期评成绩由两门总分进行平均;另一种是在期考时只进行一次考试,考核内容为“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内容,其考试分数即为学生最终的期评成绩。随着高校对实验技能水平的重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课程考核慢慢地融入了实验课,实验课(占20%)和理论考试(80%)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期评成绩。但这几种课程考核体系均存在不足之处,有的过分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验教学,有的虽然融入了实验教学考核内容,但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科的特点,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无法体现,为此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建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
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摸索、改进、再尝试,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主要的改革方向是由单一的考核向多维度考核转变。即学生的期评成绩由理论课成绩(占60%)、平时小测验(占10%)、实验课成绩(占20%)、软件操作成绩四部分组成(占10%)。
1.理论课的考核。我们对于理论课的考核总的原则是考试题目多涉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试题,让学生思考,少出死记硬背的试题。具体而言在理论考试中让学生学会解决存在问题,以学生为本,坚持实施考试与执业药师、研究生考试接轨。考试的方式可以采用期中和期考两者相结合,考试方式我们采用的是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模式,即80%分数的试题采用闭卷考试,内容是教学大纲中需要学生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20%分数的试题采用开卷考试,题目的灵活度大,大多是结合临床实际,发散学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如我们在考查“药物代谢酶诱导剂”知识点时,出了一道课本上没有提及而临床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即“一患者服用苯妥英钠的同时,又服用西咪替丁,结果出现眼球震颤、精神紊乱等苯妥英钠的中毒症状,试解释其原因”,只要学生掌握了该知识点,举一反三,很容易就可以回答该问题。
2.平时小测验。平时小测验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运用在课堂上的5~10分钟对学生进行一些小测验,促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加强复习,避免出现在期考前突击看书的情况发生。小测验的次数可以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开展3~4次,测验的内容以基础为主,题量少而精,尽量不要出客观题。除了平时的小测验,作为平时成绩的补充,我们也开展过其他方式的考核。例如我们在前一周对学生布置了一个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在一周内查阅文献资料,然后以ppt汇报的形式在下次理论课上派代表上台演讲,老师们在台下进行打分,该分数即为这组同学的同一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耗时长,但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团队意识,以及锻炼ppt制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广受学生的欢迎。
3.实验课成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实验课成绩分为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开展的实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开设了5个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做好实验记录,并在课后把实验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及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特别重视在报告中对实验内容的讨论部分,综合起来给学生打分。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在完成5次实验后安排一次实验技能考核,让学生随机抽题,从5个实验中抽取一个作为考核题目,然后单独完成实验任务,老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实验课的总成绩就是这两部分考核成绩的平均,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体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啟发学生对实验内容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的设计中来,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软件操作成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药物动力学的内容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机体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因此药物动力学中房室模型的拟合、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互关系、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研究都需要运用到药物动力学软件。因此我们开设了药物动力学软件课,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国外软件NONLIN和国内软件3P87/3P97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例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后,老师将出题给学生,学生运用软件进行操作,其结果作为学生的药动学软件操作成绩。通过采用这种“四位一体”的多维度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成功地避免了传统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又充分考查了学生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该门课的掌握程度,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学生构建了良好的体系。虽然我们已经实施《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有两年时间,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并不能说明该体系没有完善的空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成绩组成较为合理,但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仍有调整的空间。理论成绩是否可以降低至50%,而将其他成绩的比重相应地提高?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尝试和调整,以学生的满意度、接受度和期评成绩为重要参考指标,优化该组成的比例。此外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如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如何细化评分点,平衡各实验考核内容的一致性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我们相信通过多年的探索,将会建立起一套科学、标准、完善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多维度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德胜,代现平,陈向明,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2,(7):700-702.
[2]贾永艳,李民,祝侠丽,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62-163.
[3]郭剑伟,王成军,鱼梅.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5(6):81-83.
[4]谢海棠,黄晓晖,孙瑞元.国内外常用的药代动力学软件介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1,6(4):289-292.
作者简介:黄兴振,讲师,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新药研发。
通讯作者:蒋伟哲,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