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俄罗斯等老大帝国的君主们发现,只有破釜沉舟彻底打破旧的利益格局才能迎来新生时,却纷纷落入了国家内卷化的尴尬而残酷的陷阱
翻看漫长而跌宕起伏的《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总是不由自主想起中国的大清皇朝。两者的统治寿命和时段大致相同,都是从资本主义初试啼声的17世纪初期到现代性大挫败的一战前后。两者的统治者都给自己的子民留下了丰厚的家业,虽然满清统治者因为后期的割地赔款而令之前的雄图霸业相形失色;也都面临将各自国家带入现代民族国家之林的挑战,而都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折戟沉沙,曾经对他们顶礼膜拜的臣子们终究还是视他们为国家强大繁荣的绊脚石,最后毫不容情地抛弃了他们。
甚至连两个皇朝的崛起和滑落曲线也大体仿佛。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可与彼得大帝媲美,不断扩充疆土的十全老人乾隆大帝的功业不逊四处出击的叶卡捷琳娜大帝;而到皇朝后期,面对纷乱的世事和纷至沓来的挑战,两个皇朝又似乎都可悲地选择了无能而刚愎的领导者,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从表面上看,和日趋闭关锁国的清帝国和爱新觉罗皇朝相比,罗曼诺夫皇朝领导和锻造的俄罗斯帝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和角色远非清帝国所能及。当然人们也可以说,这更多是由于地缘因素而非民族性所决定,一个亚洲独大而不知远方尚有天外之天的清帝国,自然不如一个数百年来孜孜以求融入先进欧洲的俄罗斯帝国那样热衷于向西方学习并积极参与欧陆的政治军事游戏。
然而这种地利“优势”和长期的卷入,似乎最终并没有给罗曼诺夫皇朝带来好运。虽然来自西方的近现代技术和枪炮对于锻造和凝聚一个日趋扩大的俄罗斯帝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维系皇朝统治的前现代政治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以及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低效经济,最终还是在日趋激烈的现代化竞夺中暴露出劣势。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大块头、蛮力和似乎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遮蔽了其内在的笨拙与虚弱。俄罗斯帝国对其东方和南方较弱邻居持续侵略,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大博弈”甚至一度成为英国人的梦魇。
然而,自19世纪中期开始的俄罗斯帝国史就是一部不停追赶现代化步伐的疲于奔命史。从克里米亚战争,到日俄战争,这个巨人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最终在一战中不堪外部战败和内部现代化挫败的双重重负而轰然倒下,罗曼诺夫皇朝也随之成为殉葬品。
这也令人想起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同样是毗邻欧洲,并试图借鉴邻居的先进技术与组织形式来推进老大帝国的更新,然而由于各种利益羁绊,拼却老命也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无巧合的是,在西方人的视野中,奥斯曼帝国自然是极具东方特色的他者,罗曼诺夫皇朝统治者也算不上自己人,而是或多或少带有蒙古或鞑靼人血统的半个东方人。自以为接过君士坦丁堡衣钵的沙皇帝国,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西徐亚人的罗马。而无论是奥斯曼帝国,还是沙俄帝国,其宫闱秽闻无不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充满东方情调的题材。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大清帝国等东方专制帝国的落后一味归于闭关锁国、拒绝学习也失之于片面。现代化说到底是一个系统工程,修修补补式的借鉴可收一时之功,而终不免举步维艰。更为吊诡的是,当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和大清帝国等老大帝国的君主们发现只能破釜沉舟彻底打破旧的利益格局才能迎来新生时,却纷纷落入了国家内卷化的尴尬而残酷的陷阱。
也就是说,那些试图越过既有的贵族和乡村把持势力将国家意志直达基层,从而实现国家对各种资源的直接掌控和动员以进行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努力,在给农民等底层人员带来更为沉重的压迫的同时,还摧毁了君主们此前的同盟军和权力运行的缓冲阀,从而使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時至今日,那些曾经的老大帝国们依然面临着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国家和社会重组的持续压力。那些似乎已消逝多年的皇朝背影,依然会从历史的悠远深处若隐若现。
作者:[英]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译者:陆大鹏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定价:168元
翻看漫长而跌宕起伏的《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总是不由自主想起中国的大清皇朝。两者的统治寿命和时段大致相同,都是从资本主义初试啼声的17世纪初期到现代性大挫败的一战前后。两者的统治者都给自己的子民留下了丰厚的家业,虽然满清统治者因为后期的割地赔款而令之前的雄图霸业相形失色;也都面临将各自国家带入现代民族国家之林的挑战,而都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折戟沉沙,曾经对他们顶礼膜拜的臣子们终究还是视他们为国家强大繁荣的绊脚石,最后毫不容情地抛弃了他们。
甚至连两个皇朝的崛起和滑落曲线也大体仿佛。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可与彼得大帝媲美,不断扩充疆土的十全老人乾隆大帝的功业不逊四处出击的叶卡捷琳娜大帝;而到皇朝后期,面对纷乱的世事和纷至沓来的挑战,两个皇朝又似乎都可悲地选择了无能而刚愎的领导者,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从表面上看,和日趋闭关锁国的清帝国和爱新觉罗皇朝相比,罗曼诺夫皇朝领导和锻造的俄罗斯帝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和角色远非清帝国所能及。当然人们也可以说,这更多是由于地缘因素而非民族性所决定,一个亚洲独大而不知远方尚有天外之天的清帝国,自然不如一个数百年来孜孜以求融入先进欧洲的俄罗斯帝国那样热衷于向西方学习并积极参与欧陆的政治军事游戏。
然而这种地利“优势”和长期的卷入,似乎最终并没有给罗曼诺夫皇朝带来好运。虽然来自西方的近现代技术和枪炮对于锻造和凝聚一个日趋扩大的俄罗斯帝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维系皇朝统治的前现代政治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以及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低效经济,最终还是在日趋激烈的现代化竞夺中暴露出劣势。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大块头、蛮力和似乎取之不竭的人力资源,遮蔽了其内在的笨拙与虚弱。俄罗斯帝国对其东方和南方较弱邻居持续侵略,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大博弈”甚至一度成为英国人的梦魇。
然而,自19世纪中期开始的俄罗斯帝国史就是一部不停追赶现代化步伐的疲于奔命史。从克里米亚战争,到日俄战争,这个巨人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最终在一战中不堪外部战败和内部现代化挫败的双重重负而轰然倒下,罗曼诺夫皇朝也随之成为殉葬品。
这也令人想起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同样是毗邻欧洲,并试图借鉴邻居的先进技术与组织形式来推进老大帝国的更新,然而由于各种利益羁绊,拼却老命也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无巧合的是,在西方人的视野中,奥斯曼帝国自然是极具东方特色的他者,罗曼诺夫皇朝统治者也算不上自己人,而是或多或少带有蒙古或鞑靼人血统的半个东方人。自以为接过君士坦丁堡衣钵的沙皇帝国,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西徐亚人的罗马。而无论是奥斯曼帝国,还是沙俄帝国,其宫闱秽闻无不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充满东方情调的题材。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大清帝国等东方专制帝国的落后一味归于闭关锁国、拒绝学习也失之于片面。现代化说到底是一个系统工程,修修补补式的借鉴可收一时之功,而终不免举步维艰。更为吊诡的是,当俄罗斯、奥斯曼土耳其和大清帝国等老大帝国的君主们发现只能破釜沉舟彻底打破旧的利益格局才能迎来新生时,却纷纷落入了国家内卷化的尴尬而残酷的陷阱。
也就是说,那些试图越过既有的贵族和乡村把持势力将国家意志直达基层,从而实现国家对各种资源的直接掌控和动员以进行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努力,在给农民等底层人员带来更为沉重的压迫的同时,还摧毁了君主们此前的同盟军和权力运行的缓冲阀,从而使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時至今日,那些曾经的老大帝国们依然面临着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国家和社会重组的持续压力。那些似乎已消逝多年的皇朝背影,依然会从历史的悠远深处若隐若现。
《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
作者:[英]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译者:陆大鹏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定价:1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