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课改教学行为的探讨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_zhe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而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此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反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也不得学生的发展。课堂上的“兵教兵”运用得当,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
  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
  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
  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河北省鹿泉市李村镇田东毗小学)
其他文献
一、职校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现状  职校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缺乏激情和兴趣,他们对物理课程无动于衷,缺乏学习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状。  1、由于招生的原因,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职校生源不足,职校之间生源大战愈演愈烈,职校招生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另一方面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往职校输送的都是一些不学习或成绩差的学生。所以职校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些厌学的学生,而物理学在高中阶段注重运用概念和规律去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一起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却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重要问题,结合近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从兴趣形成的两个方面即主体(人的意识)和客体(事物或活动)来谈点自己的看法。  兴
期刊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数学故事或轶闻、史料本身就具有生动有趣、新奇独特、发人深思等特点,运用故事创设情境不但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从而变“苦学”为“乐学”,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运用讲述小故事,营造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的一些基本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一、自编小故事制造“悬念”,创设情景  与数学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往往缺少现成的,老师就必须根据
期刊
丢垃圾容易,捡垃圾难。我们手上实在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丢,但能做到弯腰捡垃圾的却实在太少。大人如此,小孩子更是这样。上学与放学时段,各中小学校门口人多车多垃圾更多。五花八门的小店争抢着开在校门口周边,学生吃喝过后地下便是一片狼藉,而且垃圾更有蔓延之势,学生是大包装小包装热包装冷包装纸包装还是塑料包装分头把吃的喝的拎进了学校。学生边上楼边吃喝边丢垃圾,清洁阿姨的一早辛苦自然要付之东流了。要知道学生带入校
期刊
据报道,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叶青教授在作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魅力人文”讲座时,鼓励学生“什么东西贵就干什么,超市猪肉贵可以去养猪!”(武汉晚报,2011年11月4日)  大学生养猪?大学生养猪!  乍一看,叶教授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感。细细分析,此话亦不无道理。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崇尚“学而优则仕”,鼓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长的一段时间
期刊
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场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奠基工程。可是,不少幼儿园由于管理思想出现偏差,教师的职业道德缺失,导致违反法规、摧残幼儿身心健康的恶性事件频发,幼儿园成了监狱和没有人性的地方。下面两个真实的案例就是明证。  案例一:  有这样一所幼儿园,园领导为了幼儿小朋友的安全,出台了一个违背国家法规的内部管理规定:无论春夏秋冬,所有
期刊
差生,现在称之为“后进生”,一直是老师们头痛的对象,所有的老师都希望他们成为“白天鹅”,却不知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嬗变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历程。如何对待他们并使其健康成长呢?  一、个案描述:  记得刚接五年级三班时,前班主任就对我说,要多注意一个叫王明的学生,  是个令人头痛的角色。  果然,一个星期还没过,他已三次没交作业了,我当时很生气,这不是给我下马威吗?一定得治治他这个毛病。我看课程表
期刊
课堂上,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与闯关游戏、与摘苹果、水果大餐等结合起来,学生感到新鲜振奋,热热闹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掌握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试看例子:复习生字,教师出示一棵苹果树,树上的每个苹果上都写着一个生字,学生大喜,老师请会读的小朋友上台来摘苹果,摘下了苹果之后又拿着面对全班同学带读该生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上台摘完了苹果,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但是“后遗症”也不少:一是
期刊
随着经济时代到来,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必将成为构成综合国力的基础。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应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高等教育对象的“创新”,只能培养他们从小具有创新意识,学会自觉的观察、无拘束的想象、开拓性的猜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
期刊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  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