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部分学者将“且不说”归入“不说”类连词中。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料,发现“且不说”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不能将其一概而论。本文从预设和认知关联的角度分析“且不说”,以期引起对“且不说”研究的关注。
关键词:且不说 预设 认知关联
一、“且不说”的研究现状
笔者受马伊琍回应文章微博“且行且珍惜”的启发,联想到“且不说”这一个语法现象。在语法著作以及古今汉语词典中对“且不说”的研究进行了检索,只搜寻到以下几例。归纳如下:
另外,《古汉语常用词词典》中,只对“且说”进行了论证。龚峰的《“且+VP”祈使句及其功能转变》对本文有很大的启发。在此稍作提示。
龚峰提出“且+VP”祈使句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开始使用,表示说话人要听话人暂且或姑且做某事。唐宋时尤其是禅宗语录里用的很普遍。其后,“且+VP”语用功能出现分化;“且+VP”由祈使标记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龚峰以《五灯》为语料库,检索到“且置、且止、且从”都可解作“暂且不说”,此文认为这三者都处在由祈使义到话题标记的转变序列中,“且置、且止”已经是纯粹的话题转换标记,“且止”有的还能表祈使义,但变为话题转换标记的趋势越来越强。
笔者推测“且不说”是由“且置、且止、且从”演化而来的,最初表祈使义,随后逐步向话题转换标记推进,意义由实到虚,我们将其称为由实义虚化而来的固定话题转换标记。但通过检索的语料来看,“且不说”仍具有祈使义,甚至在一些特定的句子里充当谓语。“且不说”的语法化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论证,本文主要立足于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且不说”,从语义预设和认知语言学的最佳关联的角度来探讨。
通过在北大语料库中的穷尽性检索,我们发现805条语料中的“且不说”可以用作话题转换标记。如:
(1)但单兵较量,本儿小且不说,时间也赔不起。
(2)且不说厅里没有电子显示屏,两个入口也只有通常住家房门般大小。
(3)且不说身材不那么魁梧,就连个人喜爱也诠释女性才好摆弄的织毛活、做时装。
例(1)、例(2)、例(3)中去掉“且不说”都不会影响语义上的真值,这两个“且不说”的有无更多的是一种语气上的差异。
还有一些“且不说”具有明显的语义,与前后话语联系紧密,句法上不独立。
(4)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倒是应该好好学学发展国家在生产上的低能耗本领,且不说达到日本、法国的水平,若能达到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们就能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很大提高。
(5)且不说俗人,就拿有水平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来说,第一版中门氏条目占了60页,而瓦格纳才占30页。
例(4)中的“且不说”和“若能”构成一种让步关系,表示在低能耗要求上的降低,而“若能”去掉,句子就不成立。例(5)中,“且不说”后面跟的是名词性结构,若去掉,句子将不成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且不说”定义为由实义虚化而来的固定话题转换标记。但在以后的发展中概念意义慢慢虚化,程序意义渐渐增加。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区分了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是组成具有逻辑特性的明示信息的一部分。Blakemore(1987,1992,2000)以实例说明程序意义的作用是增加明示交际活动的关联性,减少听话者为理解而付出的努力。
由目前的研究可知,话题转换标记是话语标记的一种,所以“且不说”作为一个话题转换标记是话语标记的一种,具有话语标记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话语标记语。在语义上增加话语内容,但在句法结构上,有些结构中不可或缺,而有些结构中可用可不用,在功能上具有丰富的语篇语用功能。
本文拟从语义预设和认知语用学上的关联理论分析“且不说”。
二、预设和执著功能
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作出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适切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由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预设分为两大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的是语义预设,而建立在句子或命题的真值之上的预测则是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和命题的关系,即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本身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和正确性。由此可知,由语用预设得出的预设可以是说话者自己的预设,也可以是说话者自己认为的事实,当然也可以是客观事实。因此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单一性和隐蔽性(警察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经常使用)。
(6)且不说车内配置全、宽敞舒适,单就司机多年行车无事故记录和温文尔雅的举止,足以令乘客感到放心和满足。
例(6)预设了车内配置全、宽敞舒适的事实。
从搜集的资料分析,“且不说”在语义层面上,说话者根据先前的讨论或者他们共享的文化知识,提醒听话人整个命题是显而易见的或不言而喻的,即表示强调,表示说话者对某事深信不疑。如:
(7)可近两年来,且不说上海、深圳、青岛这些沿海城市,就连河南、湖北、四川比我们晚几年才起步的省份,现在产权市场的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我们了。
(8)然而近十年来,国际科研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且不说美、日的科研大国地位尚难挑战,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崛起,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的后来者居上,都令法国不无危机感和紧迫感。
例(7)、例(8)都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是我们共享的或普遍认同的观点。由此可知“且不说”的普遍意义可表述为“强烈预设”,易被听话者接受。
(9)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有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之嫌,至少冻坏了民警身体不利于工作。
(10)我也断言持这样观点的一定没有看过这样的戏,亦或是带着某种偏见看的。且不说时代需要英雄,且不说英雄是艺术的永恒的主题,也不说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艺术有责任去表现他们,单说这样的心态,就是不健全的,不完整的。 例(9)的观点并不一定是其他人所认为的,显然是说话者自己的假设。而例(10)中“断言”一词,更表明说话者所持的观点,具有主观性和单一性。
我们可以从预设的角度将“且不说”的功能概括如下:
1.语义上,“且不说”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命题的真值。
2.语用上,“且不说”一般是说话者自己的假设或自己认定的事实,不一定具有真值性。
3.无论是语义还是语用上,“且不说”所提出的假设都是说话者/作者想让听话者/读者接受这种预设。在某些情况下,说话者/作者催促动作的执行,这也是“且不说”表执著和执著中的劝告意义的体现。如:且不说一些村庄可以上坡下摊,迁址复垦出许多农田,即使发展多层农宅、填实“空心村”,也可以节约大量耕地。
三、关联理论中的“且不说”
“关联”是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的一条控制原则,最初被当作一条互动的语用原则。Sperber和Wilson(1995)给予了它认知转向。关联理论使一些不连贯的对话成分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通过记忆和推理之类的认知能力推断出来的。如:
Peter:Do you want some coffee?
Mary: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在这一对话中,虽然Peter没有得到直接的回答,但Mary的话会被Peter理解,因为他们共同拥有的已是这种情景信息和咖啡因影响睡眠的百科知识,这在关联理论中被称为“明示推论行为(ostensive-inferential behavior)”。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这可以用主体/背景分离来解释:(所谓)明示推论刺激主体从所有那些没有被(用语言或非语言)显性编码的潜在假设构成的概念背景中凸显出来,明示推论行为可以是一个清楚的语句。对照下面这组语句,其中第一种说法明确地支持睡眠的假设,而第二种则适合开车的假设:
不,谢谢你,咖啡会让我清醒。
好的,谢谢,咖啡会让我清醒。
利用不同的语调形式、身体姿势、身体移动和眼神也可以表达明示推论行为。同时,关联和认知效率有关,而认知效率要求经济地处理资源。认知效率类似于认知经济性(cognitive economy)。Rosch把“认知经济性”定义为:关于一个对象的最大量信息可以用最小认知努力获得,而交际也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恰因为有了“关联性”这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使得交际清晰,对理解话语明示和对推理意义在程序上进行引导或制约,从而使得听话者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说话者或者提供多量的信息,或者使用话题转换标记等手段来传达意图。“且不说”这一话题转换标记的运用既可以帮助说话人更好地表明态度,又能够使听话人尽快找到关联的信息,准确理解话语或说话者的意图并做出应答。如:
(11)邵伟明:根据联合国安排,中国维和警察大部队的营地位于太子港国际机场附近的一块空地上,那是块被废弃的荒凉之地。没有供电和供水设施、没有现成房子且不说,其周围环境非常复杂,反政府非法武装和各种犯罪活动十分猖獗。
例(11)中“且不说”是说话者暂时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让步,而从其他情况的严峻性来说明,说话者运用“且不说”更好地传达出中国维和警察队营地环境和条件的恶劣。而听话者利用“且不说”把握住说话者要传达内容的目的。
(12)当时,且不说携带定时炸弹进不了会议室,就是一根针未经检查也进不了。所以私人秘书在等待时机。
例(12)中“且不说”同样是说话者暂时搁置这一话题,而讲另一方面,听话者可以借助“且不说”迅速把握谈话中“任务的艰巨性”。
四、结语
笔者认为“且不说”作为一个由实义虚化而来的固定话题转换标记,正处在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进程中,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是不容忽视的,并不能将其笼统地与“不说”类连词一概而论。本文从预设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且不说”。另外,“且不说”的语法化、语义以及语法分析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附注:文中例句都出自CCL语料库,为节省篇幅不一一注明具体出处。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试析话语中well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3).
[2]吴福祥.汉语主观性与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龚峰.“且+VP”祈使句及其功能转变[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5]周四瑗.会话中话题转换的关联性解释[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6]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万海静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
关键词:且不说 预设 认知关联
一、“且不说”的研究现状
笔者受马伊琍回应文章微博“且行且珍惜”的启发,联想到“且不说”这一个语法现象。在语法著作以及古今汉语词典中对“且不说”的研究进行了检索,只搜寻到以下几例。归纳如下:
另外,《古汉语常用词词典》中,只对“且说”进行了论证。龚峰的《“且+VP”祈使句及其功能转变》对本文有很大的启发。在此稍作提示。
龚峰提出“且+VP”祈使句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开始使用,表示说话人要听话人暂且或姑且做某事。唐宋时尤其是禅宗语录里用的很普遍。其后,“且+VP”语用功能出现分化;“且+VP”由祈使标记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龚峰以《五灯》为语料库,检索到“且置、且止、且从”都可解作“暂且不说”,此文认为这三者都处在由祈使义到话题标记的转变序列中,“且置、且止”已经是纯粹的话题转换标记,“且止”有的还能表祈使义,但变为话题转换标记的趋势越来越强。
笔者推测“且不说”是由“且置、且止、且从”演化而来的,最初表祈使义,随后逐步向话题转换标记推进,意义由实到虚,我们将其称为由实义虚化而来的固定话题转换标记。但通过检索的语料来看,“且不说”仍具有祈使义,甚至在一些特定的句子里充当谓语。“且不说”的语法化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论证,本文主要立足于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且不说”,从语义预设和认知语言学的最佳关联的角度来探讨。
通过在北大语料库中的穷尽性检索,我们发现805条语料中的“且不说”可以用作话题转换标记。如:
(1)但单兵较量,本儿小且不说,时间也赔不起。
(2)且不说厅里没有电子显示屏,两个入口也只有通常住家房门般大小。
(3)且不说身材不那么魁梧,就连个人喜爱也诠释女性才好摆弄的织毛活、做时装。
例(1)、例(2)、例(3)中去掉“且不说”都不会影响语义上的真值,这两个“且不说”的有无更多的是一种语气上的差异。
还有一些“且不说”具有明显的语义,与前后话语联系紧密,句法上不独立。
(4)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倒是应该好好学学发展国家在生产上的低能耗本领,且不说达到日本、法国的水平,若能达到巴西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们就能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很大提高。
(5)且不说俗人,就拿有水平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来说,第一版中门氏条目占了60页,而瓦格纳才占30页。
例(4)中的“且不说”和“若能”构成一种让步关系,表示在低能耗要求上的降低,而“若能”去掉,句子就不成立。例(5)中,“且不说”后面跟的是名词性结构,若去掉,句子将不成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且不说”定义为由实义虚化而来的固定话题转换标记。但在以后的发展中概念意义慢慢虚化,程序意义渐渐增加。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区分了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是组成具有逻辑特性的明示信息的一部分。Blakemore(1987,1992,2000)以实例说明程序意义的作用是增加明示交际活动的关联性,减少听话者为理解而付出的努力。
由目前的研究可知,话题转换标记是话语标记的一种,所以“且不说”作为一个话题转换标记是话语标记的一种,具有话语标记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话语标记语。在语义上增加话语内容,但在句法结构上,有些结构中不可或缺,而有些结构中可用可不用,在功能上具有丰富的语篇语用功能。
本文拟从语义预设和认知语用学上的关联理论分析“且不说”。
二、预设和执著功能
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作出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适切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由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预设分为两大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的是语义预设,而建立在句子或命题的真值之上的预测则是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和命题的关系,即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本身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和正确性。由此可知,由语用预设得出的预设可以是说话者自己的预设,也可以是说话者自己认为的事实,当然也可以是客观事实。因此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单一性和隐蔽性(警察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经常使用)。
(6)且不说车内配置全、宽敞舒适,单就司机多年行车无事故记录和温文尔雅的举止,足以令乘客感到放心和满足。
例(6)预设了车内配置全、宽敞舒适的事实。
从搜集的资料分析,“且不说”在语义层面上,说话者根据先前的讨论或者他们共享的文化知识,提醒听话人整个命题是显而易见的或不言而喻的,即表示强调,表示说话者对某事深信不疑。如:
(7)可近两年来,且不说上海、深圳、青岛这些沿海城市,就连河南、湖北、四川比我们晚几年才起步的省份,现在产权市场的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我们了。
(8)然而近十年来,国际科研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且不说美、日的科研大国地位尚难挑战,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崛起,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的后来者居上,都令法国不无危机感和紧迫感。
例(7)、例(8)都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是我们共享的或普遍认同的观点。由此可知“且不说”的普遍意义可表述为“强烈预设”,易被听话者接受。
(9)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有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之嫌,至少冻坏了民警身体不利于工作。
(10)我也断言持这样观点的一定没有看过这样的戏,亦或是带着某种偏见看的。且不说时代需要英雄,且不说英雄是艺术的永恒的主题,也不说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艺术有责任去表现他们,单说这样的心态,就是不健全的,不完整的。 例(9)的观点并不一定是其他人所认为的,显然是说话者自己的假设。而例(10)中“断言”一词,更表明说话者所持的观点,具有主观性和单一性。
我们可以从预设的角度将“且不说”的功能概括如下:
1.语义上,“且不说”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命题的真值。
2.语用上,“且不说”一般是说话者自己的假设或自己认定的事实,不一定具有真值性。
3.无论是语义还是语用上,“且不说”所提出的假设都是说话者/作者想让听话者/读者接受这种预设。在某些情况下,说话者/作者催促动作的执行,这也是“且不说”表执著和执著中的劝告意义的体现。如:且不说一些村庄可以上坡下摊,迁址复垦出许多农田,即使发展多层农宅、填实“空心村”,也可以节约大量耕地。
三、关联理论中的“且不说”
“关联”是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的一条控制原则,最初被当作一条互动的语用原则。Sperber和Wilson(1995)给予了它认知转向。关联理论使一些不连贯的对话成分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通过记忆和推理之类的认知能力推断出来的。如:
Peter:Do you want some coffee?
Mary: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在这一对话中,虽然Peter没有得到直接的回答,但Mary的话会被Peter理解,因为他们共同拥有的已是这种情景信息和咖啡因影响睡眠的百科知识,这在关联理论中被称为“明示推论行为(ostensive-inferential behavior)”。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这可以用主体/背景分离来解释:(所谓)明示推论刺激主体从所有那些没有被(用语言或非语言)显性编码的潜在假设构成的概念背景中凸显出来,明示推论行为可以是一个清楚的语句。对照下面这组语句,其中第一种说法明确地支持睡眠的假设,而第二种则适合开车的假设:
不,谢谢你,咖啡会让我清醒。
好的,谢谢,咖啡会让我清醒。
利用不同的语调形式、身体姿势、身体移动和眼神也可以表达明示推论行为。同时,关联和认知效率有关,而认知效率要求经济地处理资源。认知效率类似于认知经济性(cognitive economy)。Rosch把“认知经济性”定义为:关于一个对象的最大量信息可以用最小认知努力获得,而交际也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恰因为有了“关联性”这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使得交际清晰,对理解话语明示和对推理意义在程序上进行引导或制约,从而使得听话者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说话者或者提供多量的信息,或者使用话题转换标记等手段来传达意图。“且不说”这一话题转换标记的运用既可以帮助说话人更好地表明态度,又能够使听话人尽快找到关联的信息,准确理解话语或说话者的意图并做出应答。如:
(11)邵伟明:根据联合国安排,中国维和警察大部队的营地位于太子港国际机场附近的一块空地上,那是块被废弃的荒凉之地。没有供电和供水设施、没有现成房子且不说,其周围环境非常复杂,反政府非法武装和各种犯罪活动十分猖獗。
例(11)中“且不说”是说话者暂时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让步,而从其他情况的严峻性来说明,说话者运用“且不说”更好地传达出中国维和警察队营地环境和条件的恶劣。而听话者利用“且不说”把握住说话者要传达内容的目的。
(12)当时,且不说携带定时炸弹进不了会议室,就是一根针未经检查也进不了。所以私人秘书在等待时机。
例(12)中“且不说”同样是说话者暂时搁置这一话题,而讲另一方面,听话者可以借助“且不说”迅速把握谈话中“任务的艰巨性”。
四、结语
笔者认为“且不说”作为一个由实义虚化而来的固定话题转换标记,正处在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进程中,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是不容忽视的,并不能将其笼统地与“不说”类连词一概而论。本文从预设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且不说”。另外,“且不说”的语法化、语义以及语法分析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附注:文中例句都出自CCL语料库,为节省篇幅不一一注明具体出处。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试析话语中well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3).
[2]吴福祥.汉语主观性与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龚峰.“且+VP”祈使句及其功能转变[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5]周四瑗.会话中话题转换的关联性解释[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6]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万海静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