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悠久,文物广博,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极为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周总理生前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下面的一则小故事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在日理万机中仍心系文物,并亲自指示和关心文物的发掘和保护,读来极为感人,对今天的文物保护工作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971年冬,湖南省长沙市的部队医院在挖防空洞时,发现地下有白膏泥,并有气向外冒,外冒的气点燃后发出蓝色火焰,因而估计地下可能是一座古墓。经考古工作者勘探,确认是古墓无疑,于是决定发掘,并将此墓编为“马王堆1号墓”。此墓于1972年1月中旬开始发掘,4月底发掘结束。发掘结果令人振奋,这是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古墓,有4棺、1椁,墓主系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上面覆盖有两层衾被,身上穿有18层衣袍,尸体保存十分完好,肌肉还有弹性。并出土有大量漆器、丝织衣物、陶器、竹木器、木俑、乐器、食品、中草药、竹简、帛画等。尤以丝织衣物为罕,保存较好的就有100多件,完整的有58件。由于当时是“文革”期间,一些机构尚不健全,对出土古尸如何处理,意见不一。有人说尸体不是文物,不必保存,竟将古尸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放在长沙市公园展出。2000多年前的古尸竟如此完好,自然是天下奇闻,参观者人山人海。有人“刮妖风”散布说古尸的手能动,还能坐起来。一时间公园内挤得水泄不通,挤伤踩伤了不少人。这事传到北京,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知道这个情况后非常恼火,立即飞抵长沙,制止了古尸展览,并将情况报告了周恩来总理。1972年6月17日,国务院值班室电话传达总理指示:“湖南军区挖出不报告省委,更未报告中央、国务院,后来又人山人海,还有刮妖风的,出土尸身和衣著、帛文非变质不可。请告卜占五、李振军同志立即采取办法转移到冰室,消毒、防腐,加以化工处理,仍留湖南省博物馆。这是可以向群众说得通的,非当机立断不可。务请打电话去,速办勿延。”
遵照周总理的指示,王冶秋等人将古尸小心翼翼地送到湖南省博物馆,对古尸进行了消毒、防腐处理。为了对古尸开展全面的科学研究和更好地保护古尸,1972年11月15日,王冶秋以国务院图博口的名义写报告请示周总理,拟对古尸进行解剖。周总理很重视此事,于11月30日作了批示:“王冶秋同志:请约有关同志和专家再议一次。如同意,即请提出一个工作小组名单,协助湖南省医学院进行报告中所提的或追加的各项安排和调度。周恩来1972年11月30日。”王冶秋当时提出的工作小组名单是:组长李振军、副组长王冶秋,成员有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副所长王仲殊、军事医学科学院刘雪桐、上海曹天钦、武汉武宗弼、广东郭景元,还有湖南文物博物馆和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周总理还指示请郭沫若也参与领导。
1972年12月中旬,王冶秋和李振军邀请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和专家云集长沙,共同研究对古尸的解剖工作。参加这次解剖古尸工作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武汉医学院的专家教授,由湖南医学院提出了古尸解剖方案。经会议的论证、修改和补充,方案制订得极为周密也很科学。古尸是在岳麓山下的湖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解剖的,解剖之前对古尸作了X光透视,之后医学专家认真、细致地进行了解剖。解剖获得了成功,经解剖检验查明,这具尸体不仅外形完整,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从年代的悠久和组织结构保存的程度来说,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主要病症尚可确认,并查出了女尸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因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而导致死亡。解剖进行中,王冶秋多次直接向国务院请示汇报,得到了周总理的指示和关怀,有两次是由郭沫若向王冶秋传达周总理指示。
解剖成功后,专家们根据周总理关于为古尸作防腐处理的指示,研制出代号为“一号配方”的防腐液,决定每隔7年添加一次。如今,已出土30年的西汉女尸,完好如初地躺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专家们已为其更换了几次防腐液。女尸刚出土时皮肤为板栗色,如今皮肤逐渐变白,接近正常尸体的肤色。女尸内物质向防腐液中渗出极微,且日趋减少,表明女尸已几乎停止腐败过程。女尸解剖后,新华社准备发布有关马王堆汉墓女尸解剖的新闻稿。周总理亲自过目了这篇新闻稿。看后特别关照:“关于名词要改为通俗的话语,让读者能看懂。”
马王堆的珍贵出土文物自始至终都是在周总理直接关怀下抢救和保护下来的。1973年8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马王堆发现两座古墓,编为2号、3号,同年9月,国家文物局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湖南省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发掘方案”,周总理仔细地审阅了这个方案,于9月29日作出批示:“此事请待王冶秋同志回京后,偕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和医学科研及医务人员,前往长沙协助省委办理此事,并请文化组派科教电影制片厂、新影、总政派八一制片厂担任影片摄制工作。务期这次发掘工作,要取得比上次更多的成绩和收获。省委李振军同志任组长,王冶秋同志、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医学科学院、上海科研单位各出一人连同省委宣传部长张兰明同志为副组长,成立小组,订出切实可行而又不遭损失破坏的计划,经省委批准后再开始发掘。共20多万元可以满足其需要,要预制一些设备和化学药品等。”周总理在繁忙中批示那么多、那么具体,可见是多么重视和关怀马王堆汉墓工作。
得到周总理批示后,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二号、三号汉墓。发掘结果收获甚大,二号墓主为男性,根据竹简、漆器上的文字、铜印、玉印,确定他就是第一代侯、汉长沙国丞相利仓,可惜的是该墓早期曾被盗过,骨骼已散乱。三号墓主也为一男性,30岁左右,仅存骨骼。该墓的随葬品有12万余字的帛书及兵器、丝织衣物、乐器、竹简、帛画等。尤其是帛书《周易》、《春秋事语》、《黄帝书》、《老子》、《刑德》、《长沙国南部图》、《驻军图》等,具有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二号、三号墓的发掘,证实了一号墓墓主的身份,即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夫人辛氏。根据专家们认定,这3座墓和墓主系一家人,三号墓主为利仓和辛氏的儿子。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绩,是与周总理的具体指示分不开的,他先后对一、二、三号墓的发掘保护作了5次具体指示。
(作者单位为武汉市革命博物馆)
周总理生前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下面的一则小故事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在日理万机中仍心系文物,并亲自指示和关心文物的发掘和保护,读来极为感人,对今天的文物保护工作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971年冬,湖南省长沙市的部队医院在挖防空洞时,发现地下有白膏泥,并有气向外冒,外冒的气点燃后发出蓝色火焰,因而估计地下可能是一座古墓。经考古工作者勘探,确认是古墓无疑,于是决定发掘,并将此墓编为“马王堆1号墓”。此墓于1972年1月中旬开始发掘,4月底发掘结束。发掘结果令人振奋,这是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古墓,有4棺、1椁,墓主系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上面覆盖有两层衾被,身上穿有18层衣袍,尸体保存十分完好,肌肉还有弹性。并出土有大量漆器、丝织衣物、陶器、竹木器、木俑、乐器、食品、中草药、竹简、帛画等。尤以丝织衣物为罕,保存较好的就有100多件,完整的有58件。由于当时是“文革”期间,一些机构尚不健全,对出土古尸如何处理,意见不一。有人说尸体不是文物,不必保存,竟将古尸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放在长沙市公园展出。2000多年前的古尸竟如此完好,自然是天下奇闻,参观者人山人海。有人“刮妖风”散布说古尸的手能动,还能坐起来。一时间公园内挤得水泄不通,挤伤踩伤了不少人。这事传到北京,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知道这个情况后非常恼火,立即飞抵长沙,制止了古尸展览,并将情况报告了周恩来总理。1972年6月17日,国务院值班室电话传达总理指示:“湖南军区挖出不报告省委,更未报告中央、国务院,后来又人山人海,还有刮妖风的,出土尸身和衣著、帛文非变质不可。请告卜占五、李振军同志立即采取办法转移到冰室,消毒、防腐,加以化工处理,仍留湖南省博物馆。这是可以向群众说得通的,非当机立断不可。务请打电话去,速办勿延。”
遵照周总理的指示,王冶秋等人将古尸小心翼翼地送到湖南省博物馆,对古尸进行了消毒、防腐处理。为了对古尸开展全面的科学研究和更好地保护古尸,1972年11月15日,王冶秋以国务院图博口的名义写报告请示周总理,拟对古尸进行解剖。周总理很重视此事,于11月30日作了批示:“王冶秋同志:请约有关同志和专家再议一次。如同意,即请提出一个工作小组名单,协助湖南省医学院进行报告中所提的或追加的各项安排和调度。周恩来1972年11月30日。”王冶秋当时提出的工作小组名单是:组长李振军、副组长王冶秋,成员有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副所长王仲殊、军事医学科学院刘雪桐、上海曹天钦、武汉武宗弼、广东郭景元,还有湖南文物博物馆和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周总理还指示请郭沫若也参与领导。
1972年12月中旬,王冶秋和李振军邀请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和专家云集长沙,共同研究对古尸的解剖工作。参加这次解剖古尸工作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武汉医学院的专家教授,由湖南医学院提出了古尸解剖方案。经会议的论证、修改和补充,方案制订得极为周密也很科学。古尸是在岳麓山下的湖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解剖的,解剖之前对古尸作了X光透视,之后医学专家认真、细致地进行了解剖。解剖获得了成功,经解剖检验查明,这具尸体不仅外形完整,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从年代的悠久和组织结构保存的程度来说,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主要病症尚可确认,并查出了女尸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因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而导致死亡。解剖进行中,王冶秋多次直接向国务院请示汇报,得到了周总理的指示和关怀,有两次是由郭沫若向王冶秋传达周总理指示。
解剖成功后,专家们根据周总理关于为古尸作防腐处理的指示,研制出代号为“一号配方”的防腐液,决定每隔7年添加一次。如今,已出土30年的西汉女尸,完好如初地躺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专家们已为其更换了几次防腐液。女尸刚出土时皮肤为板栗色,如今皮肤逐渐变白,接近正常尸体的肤色。女尸内物质向防腐液中渗出极微,且日趋减少,表明女尸已几乎停止腐败过程。女尸解剖后,新华社准备发布有关马王堆汉墓女尸解剖的新闻稿。周总理亲自过目了这篇新闻稿。看后特别关照:“关于名词要改为通俗的话语,让读者能看懂。”
马王堆的珍贵出土文物自始至终都是在周总理直接关怀下抢救和保护下来的。1973年8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马王堆发现两座古墓,编为2号、3号,同年9月,国家文物局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湖南省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发掘方案”,周总理仔细地审阅了这个方案,于9月29日作出批示:“此事请待王冶秋同志回京后,偕同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和医学科研及医务人员,前往长沙协助省委办理此事,并请文化组派科教电影制片厂、新影、总政派八一制片厂担任影片摄制工作。务期这次发掘工作,要取得比上次更多的成绩和收获。省委李振军同志任组长,王冶秋同志、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医学科学院、上海科研单位各出一人连同省委宣传部长张兰明同志为副组长,成立小组,订出切实可行而又不遭损失破坏的计划,经省委批准后再开始发掘。共20多万元可以满足其需要,要预制一些设备和化学药品等。”周总理在繁忙中批示那么多、那么具体,可见是多么重视和关怀马王堆汉墓工作。
得到周总理批示后,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二号、三号汉墓。发掘结果收获甚大,二号墓主为男性,根据竹简、漆器上的文字、铜印、玉印,确定他就是第一代侯、汉长沙国丞相利仓,可惜的是该墓早期曾被盗过,骨骼已散乱。三号墓主也为一男性,30岁左右,仅存骨骼。该墓的随葬品有12万余字的帛书及兵器、丝织衣物、乐器、竹简、帛画等。尤其是帛书《周易》、《春秋事语》、《黄帝书》、《老子》、《刑德》、《长沙国南部图》、《驻军图》等,具有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二号、三号墓的发掘,证实了一号墓墓主的身份,即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夫人辛氏。根据专家们认定,这3座墓和墓主系一家人,三号墓主为利仓和辛氏的儿子。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绩,是与周总理的具体指示分不开的,他先后对一、二、三号墓的发掘保护作了5次具体指示。
(作者单位为武汉市革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