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21世纪更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以发挥人的创新潜能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如何进行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认真地思考。
一、创设情境,自觉学习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可有效地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我认为,创设情境可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数学问题,营造和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激活学生思维。良好的情感环境的形成,以主体要解决的问题为载体,必然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于抓住情境契机,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空间和时间,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创造情感环境和激活学生思维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辅助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数学问题情境,常常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变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不同事物、不同的方式创设各种新颖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还要利用投影、实验、测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多边交互几率,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认知能力的飞跃。
二、教学方法科学化,创设创新条件
1.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偏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实践表明:对科学的知识,仅知其然是不够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知识产生的基点上,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因而他们在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的同时,也常常有自己新的看法,或试图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成果,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决不能挫伤学生宝贵的创新、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3.发展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品质。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智力活动最具活力的方面,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往往是科学家借助想象提出关于要解决问题的假设。牛顿、莱布尼兹等人发现微积分,是他们在长期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切线,以及变速运动的基础上,通过超人的想象力发现的,并非出自逻辑推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利用投影、影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以及让学生动手做模型、动手操作等方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因材施教,塑造个性思维。
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对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教育进行研究,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学生之所以缺少创新精神,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了富有挑战的个性思维。这恐怕也是中国至今一直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这又从反面告诉我们:用同一思维模式去铸造学生,必定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更擅长于形象思维,有的更擅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则以逆向思维见长,对同一数学问题往往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的数学分支各种思维也各有所侧重,学生思维品质的不同这正从侧面说明了创新思维的多样性。我们决不能把各种思维方式分出优劣强弱之等级,更不能推崇一种思维模式,压制另一种思维模式,而应当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倍加关心呵护,使他们能尽早地脱颖而出。诚然,如何在当今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加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我们在此提出来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三、创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目前借助多媒体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进行数学课的辅助教学已被师生们接受。
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平淡无奇。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二是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三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还很短,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但还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效果,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吸引每一位学生。
总之,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方法,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增强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自觉学习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可有效地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我认为,创设情境可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数学问题,营造和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激活学生思维。良好的情感环境的形成,以主体要解决的问题为载体,必然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于抓住情境契机,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空间和时间,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创造情感环境和激活学生思维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辅助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数学问题情境,常常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变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不同事物、不同的方式创设各种新颖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还要利用投影、实验、测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多边交互几率,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认知能力的飞跃。
二、教学方法科学化,创设创新条件
1.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偏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实践表明:对科学的知识,仅知其然是不够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知识产生的基点上,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因而他们在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的同时,也常常有自己新的看法,或试图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成果,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决不能挫伤学生宝贵的创新、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3.发展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品质。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智力活动最具活力的方面,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往往是科学家借助想象提出关于要解决问题的假设。牛顿、莱布尼兹等人发现微积分,是他们在长期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切线,以及变速运动的基础上,通过超人的想象力发现的,并非出自逻辑推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利用投影、影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以及让学生动手做模型、动手操作等方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因材施教,塑造个性思维。
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对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教育进行研究,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学生之所以缺少创新精神,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了富有挑战的个性思维。这恐怕也是中国至今一直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这又从反面告诉我们:用同一思维模式去铸造学生,必定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更擅长于形象思维,有的更擅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则以逆向思维见长,对同一数学问题往往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的数学分支各种思维也各有所侧重,学生思维品质的不同这正从侧面说明了创新思维的多样性。我们决不能把各种思维方式分出优劣强弱之等级,更不能推崇一种思维模式,压制另一种思维模式,而应当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倍加关心呵护,使他们能尽早地脱颖而出。诚然,如何在当今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加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我们在此提出来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三、创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目前借助多媒体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进行数学课的辅助教学已被师生们接受。
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能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平淡无奇。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二是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三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还很短,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但还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效果,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吸引每一位学生。
总之,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方法,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