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进一步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自尊、自强、自信、自控的意志品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状况 德育 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向和道路的引路人。”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堪忧,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对课外阅读训练,有的教师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阅读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而课外阅读教学更被忽视。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机会,并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教学薄弱的原因
1.1 高中生语文底子薄,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很多高中生在听人说话时抓不住对方的要领;自己说话时又辞不达意。有时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不能言传到位。学生不愿说也不敢说,往往土话连篇,与要求的语文水平相距甚远,语文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之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致使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仍以旧的教学模式的思想进行教学,使课外阅读训练长期处在一种自在状态。
1.2 留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影响他们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十分普遍,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些留守高中生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抚慰,缺少家庭温暖,连最基本的父母之爱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心理脆弱自卑、遇人寡言少情。遇到烦心事或困难时会闷在心理。一些学生怕因说错话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不敢踊跃发言,严重束缚了他们自身能力的发展。
2. 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2.1 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要渗透德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将学科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而语文教学本身具有的“文道统一”特点决定语文课外听说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2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日益密切,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愈来愈迫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相对薄弱,仅限于在语文课堂进行阅读教学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需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更好地为未来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3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进一步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自尊、自强、自信、自控的意志品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高中课外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针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合适的契机,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期培养学生既提高阅读能力,又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3.1 在课外阅读情境中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渗透。教师精心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课外阅读的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例如,组织课外阅读训练《祝福》时,别出心裁,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审判到底谁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罪魁祸首。法官、辩护律师全部由学生担任,由学生扮演的当事人: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婆婆,当事人的各辩护律师进行了激烈的辩护。此情此境,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兴趣,他们的辩论有理有据,孰是孰非,也在辩论中豁然开朗。教师创设的一个可以言论自由批判的情境,促进思想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仅达到课外阅读训练的目的,还认识到杀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不是鲁四老爷,不是柳妈,而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最终害死了祥林嫂。从而增加了对封建社会的憎恨,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3.2 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教育本身具有多层次,多渠道的特点,因此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比如可以采用改编课本剧,辩论,办报等形式。这些样式都体现了理解与情感的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理性熟悉和情感升华的过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活动中,以“生命,生活”为题,要求同学们演讲。演讲之前,教师引导:“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对生活,你也许会对生命,对人生有新的感悟。”学生踊跃谈生命给予自己的感动。有学生就谈到:在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惧怕牺牲,连续作战,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在废墟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奇迹。说者是慷慨激昂,听者也无不动容,同学们被他们心系百姓、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纷纷表示以这些英雄为榜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又如: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项链》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把握住人物性格的特征,还明白了做人——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切不可像玛蒂尔德那样耽于幻想,爱慕虚荣。这样,在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中,学生获得了新知,也提高了他们思维能力,给学生一个充分锻炼能力的机会,并把创新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观教育融合其中。
3.3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渗透德育。要使课外阅读训练能有效地进行,在采用多种多样形式的同时,教师更要有计划不断更新课外阅读训练的内容。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因素,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多留心观察生活,将生活中人们关注、关心的话题,关注的时事,趣闻一一记录下来,使他们受到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比如,课后,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综艺大观”“神州风采”等节目,让学生能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并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德育渗透于大量生动活泼的课外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磨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流畅性、写作的独创性,还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状况 德育 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向和道路的引路人。”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堪忧,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对课外阅读训练,有的教师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阅读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而课外阅读教学更被忽视。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机会,并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教学薄弱的原因
1.1 高中生语文底子薄,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很多高中生在听人说话时抓不住对方的要领;自己说话时又辞不达意。有时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不能言传到位。学生不愿说也不敢说,往往土话连篇,与要求的语文水平相距甚远,语文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之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致使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仍以旧的教学模式的思想进行教学,使课外阅读训练长期处在一种自在状态。
1.2 留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影响他们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十分普遍,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些留守高中生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抚慰,缺少家庭温暖,连最基本的父母之爱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心理脆弱自卑、遇人寡言少情。遇到烦心事或困难时会闷在心理。一些学生怕因说错话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不敢踊跃发言,严重束缚了他们自身能力的发展。
2. 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2.1 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要渗透德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将学科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而语文教学本身具有的“文道统一”特点决定语文课外听说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2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日益密切,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愈来愈迫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相对薄弱,仅限于在语文课堂进行阅读教学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需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更好地为未来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3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进一步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自尊、自强、自信、自控的意志品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高中课外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针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合适的契机,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期培养学生既提高阅读能力,又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3.1 在课外阅读情境中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渗透。教师精心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课外阅读的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例如,组织课外阅读训练《祝福》时,别出心裁,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审判到底谁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罪魁祸首。法官、辩护律师全部由学生担任,由学生扮演的当事人: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婆婆,当事人的各辩护律师进行了激烈的辩护。此情此境,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兴趣,他们的辩论有理有据,孰是孰非,也在辩论中豁然开朗。教师创设的一个可以言论自由批判的情境,促进思想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仅达到课外阅读训练的目的,还认识到杀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不是鲁四老爷,不是柳妈,而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最终害死了祥林嫂。从而增加了对封建社会的憎恨,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3.2 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教育本身具有多层次,多渠道的特点,因此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比如可以采用改编课本剧,辩论,办报等形式。这些样式都体现了理解与情感的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理性熟悉和情感升华的过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活动中,以“生命,生活”为题,要求同学们演讲。演讲之前,教师引导:“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对生活,你也许会对生命,对人生有新的感悟。”学生踊跃谈生命给予自己的感动。有学生就谈到:在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惧怕牺牲,连续作战,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在废墟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奇迹。说者是慷慨激昂,听者也无不动容,同学们被他们心系百姓、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纷纷表示以这些英雄为榜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又如: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项链》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把握住人物性格的特征,还明白了做人——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切不可像玛蒂尔德那样耽于幻想,爱慕虚荣。这样,在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中,学生获得了新知,也提高了他们思维能力,给学生一个充分锻炼能力的机会,并把创新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观教育融合其中。
3.3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渗透德育。要使课外阅读训练能有效地进行,在采用多种多样形式的同时,教师更要有计划不断更新课外阅读训练的内容。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因素,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多留心观察生活,将生活中人们关注、关心的话题,关注的时事,趣闻一一记录下来,使他们受到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比如,课后,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综艺大观”“神州风采”等节目,让学生能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并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德育渗透于大量生动活泼的课外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磨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流畅性、写作的独创性,还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