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色的七月,河湟岸畔瓜熟蒂落,金黄的小麦开始下镰收割,熟透的桃李采摘上市,这是个美好的丰收季节。忙碌的庄户人家,将种植的小麦全部打碾进仓,将树上的果实变为厚厚的人民币时,时序已到月底,此刻,正是金秋八月,他们为了感谢神佛的保佑,庆贺丰收的年景,以酬神佛庆丰年而举办的“八月初一馒头会”的序幕,在那充满欢庆气氛的乡村间缓缓拉开。
(一)
说起“馒头会”的历史根源,笔者认为,它是农耕文化的精华,也是汉传佛教遗留的产物,一者庆贺农业丰收的民俗;一者宗教活动的演绎。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如此场面宏大,民众积极参与的盛会。有了“娘娘庙”、“龙王庙”,有了宗教信仰,就有了传统的“馒头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杨正荣,生前曾告诉笔者,“馒头会”也叫“圆满会”,流传时间较久,时间可追溯到汉代,他小时候就知道一年一度的馒头会,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终止,许多庙宇被撤毁,神轿佛案被烧掉,到改革开放第一年又开始举办,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据《民和县志》载:“民和境内的汉族,多随历代封建王朝拓边而迁入定居。有史可考的,最早始自公元前121年的西汉武帝时期。”《后汉书·西羌传》云:“骠骑将军霍去病,破旬奴取河西地,开湟中,于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这些因战争和戌边而进入湟水流域的军人,大多留在河湟地区耕种为生。汉朝在民和境内建政立制,先后建立了破羌、令居、浩门、允吾等县,为稳固政权,从内地迁来汉人充实,达到建立新县制之目的。在汉宣帝时,后将军赵充国留一万吏卒屯田湟水流域,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具及中原农业技术。据明弘治十六年,《新修剳都水渠记》记载,“赵充国屯田于此(今巴州乡一带)以困先零”,今县城川口、巴州镇、西沟乡南垣村发现许多汉墓。这些记载和现有的汉墓以及挖掘出的残砖断瓦,就是赵充国在民和屯田的佐证。当然,民和地区十分盛兴的汉族宗教文化活动,也与这些来自中原的先祖们密不可分,从中我们看到“馒头会”的踪迹和渊源。
(二)
青海著名的民俗专家朱世奎主编的《青海风俗简志》载:“农历八月,小麦丰收,为感谢天地风雷山川诸神护佑之功,各农家在农历八月初一日,洗净炊具,蒸上用新麦面粉做的大馒头,到一个宽阔的草地聚会,献上馒头,以谢各方神祗;亦庆丰收。会终将馒头由会首给予与会者及过路者分而食之。此会在民和的马营、要路沟、东西沟、巴州凉尔湾、南垣寺尔沟等皆有。”过去,除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外,宗教活动也有它的区域划分和界限,而且比较细致。民和县巴州凉尔湾村是一会,西沟乡南垣村1-6社是二会,南垣村7-12社(指寺尔沟)是三会,由于这五个社都是分散的小村庄,素有五庄会友之称。“馒头会”就是这三个会共同举办的,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农历七月三十一日一会在本村金花娘娘庙举办;农历八月初一由二会在本村九天娘娘庙举办;农历八月初二由三会在本村龙王庙举行。
三会供奉信仰的神佛分别是:
一会:金花娘娘;二会:九天玄女娘娘;三会:黑池龙王、黑龙大王。
三会间的责任和义务:一会举办馒头会,二会和三会的会员积极参加,在庙官、会头的带领下集体去做客,他们抬着神佛的轿子,打着佛案,去兄弟庙宇参加盛会,一会抬着轿子去路口鸣炮迎接。会上大家添5-10元的香钱,烧香磕头,以示对神佛的虔诚,也是对这次活动的赞助。二会举办的那天,一会和三会同样要去做客。不论是谁在举办,对来客要好好接待,炒四盘,上一碗烩菜,炸油饼,让客人们喝好吃饱,绝不怠慢。
(三)
仪式主要过程,本文以三会龙王庙的馒头会做以下介绍:
家家户户蒸馒头。馒头,其实“法拉”常说是“白盘”,一年一度的新粮食丰收了,新面装到柜里,新油榨在油坛里,庄稼人不急着去吃,他们要先敬天地神佛,再敬先祖,后自己品尝。为了敬神,他们就等“馒头会”的到来。蒸馒头是在会前一天,家庭妇女们开始发酵面。蒸馒头时讲究很多,面粉不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不让妇女乱说话,就是大了不能说大,小了不能说小,更要干净卫生,所有用具清洗干净,再用檀香熏一下,馒头蒸好后,谁都不准吃。如果脏了、吃了或者说啥了,神佛验收不上,一家子丢人,脸上无光。这是神对妇女们的考验,也在检验农家妇女的茶饭技艺。
会友馒头来参展。八月初二就是龙王庙的馒头会,会上,各家各户将蒸好的馒头背去,向神佛面前播撒,并磕头烧香,念说:“感谢神佛,我们的粮食圆满归仓,感谢神佛保佑我们全家平安无事”。最后将馒头交给庙里的保管员一一摆放好,馒头插上标签,写上村庄户名。
赏心悦意会师舞。在三会中,不论是哪个会举办,另外两个会的会友们吃饱喝足后,开始跳会师舞,听说过去也是跳傩舞,但十年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舞具、服饰都被烧毁,现在因陋就简。一会和二会的与会者,打着佛案和龙凤彩旗,大人们在他们的头上绑上彩色布条,插上鸡毛,嫣然像一支起义军,然后敲着锣,按照古代军队打仗的行走阵法,来回走动,两对相逢,还要互相厮打一番。此刻,会里专门有人领喊道:
“南垣三会的白盘会,玉皇大帝哈敬献给;
天上的冰雹化成水,秋里的粮食仓里归”。
四位老爷身子贵,八月初一馒头会;
三会会友合一心,敢叫黄土变成金。
四位老爷身子贵,善男信女往前跪;
手柱黄香念佛经,孝子贤孙不吃亏。
……
以上唱词主要赞颂神佛的丰功伟绩,功德无量。
讽诵黄经谢神恩。阴阳是摩尼教在中国唐代传教士称号,以主张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而得名。每个会里都要常年聘请一名阴阳大师念平安经,三会的阴阳大师是西沟乡凉坪村的候三喜娃,快七十岁的人了,仍然在坚持念经,他从年头二月二“开龙眼”那天起,每月初一到三会龙王庙里念经直到九月九日结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共同承担劳动报酬。馒头会之日,他仍然念黄经,主要念给镇守在各个山头的峨博神。
摆灯念诵嘛呢经。嘛呢经是流行于民和地区乡村妇女生活中的一种珍贵而又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念唱嘛呢经是当地大多数中老年妇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课业,她们平时在家念唱,如果有庙会,就聚众去诵念,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生活情趣及道德取向、精神信仰等。馒头会上,她们自家带上胡麻油,用棉花拧好捻子,带上水果、瓜子等供品,庙里有两个用钢筋杆焊接的灯架,可摆108只油灯,据说“一百单八个灯有108个神”,她们插上捻子,倒上清油,一斤油刚好一架灯,那些善男信女们跪在地上,一起诵念《交灯经》、《十柱香》等经文。 其实,嘛呢经与民和当地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总体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特性,同时也是研究该地区民众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
跳“法拉”验馒头。“法拉”就是跳神的汉子,是当地“方神”的替身,神佛的代言人。现在住在南垣村寺尔沟,名叫严龙王保,63岁的人了,原先,三个会都有“法拉”,现在,一会的金花娘娘和二会的九天玄女娘娘的弟子一直无法找,年轻人都不愿意,只好由三会黑池龙王的弟子来代替跳神,神佛的弟子也是祖辈传承的,以前的“法拉”给人看病、立大门、扎新莹,可以养家糊口,挣些外快,但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加之对封建迷信看的清淡,所以不肯当“法拉”,这些神佛代言人将濒临失传。
时间到下午三点左右,法拉开始不安起来,来来去去走动,庙馆知道将要降神了,他们便拿起锣紧张地敲起来,神汉跳起来,服侍他的人脱了上衣,他拿起钢鞭,化了三张黄表,自己打起自己的肩膀,说是在“上法度”。打了三阵,打毕,开始领着老者们,去验收馒头,在馒头摊上一一查看,最后,老者们说:“神佛神明,你老人家看,有哪家不成了,你就说开,再不要插着扔了,现在的年轻人蒸盘的不多了,那样,我们以后的庙会不好做啊。”
神意也是人意,神随人愿,他说:“有两副馒头,你堵自己的口齿去”。这是啥意思?大家都很纳闷。
“那怎么了,你老人说清楚啊?”
“一副是小孩提前吃了,一副是妇女在做馒头时埋怨说每年把这个馒头哈蒸撒着哩说。这样的馒头我没办法交到上方玉皇殿里。”
庙门前立着方杆,杆上挂着纸幡,这里设的是阵营,验收完馒头,“法拉”来到阵营里,他说:“现在,你们有愿的还愿,有病的看病。”还愿的人很多,有的为女儿求大学;有的儿女外出打工不顺,要求平安回来;有的遇到危险,求过神佛保佑的;他们的愿望都实现了,认为是神佛保佑了,虔诚地来还愿上香。然后,“法拉”领着今天来还愿的人,在阵营里转来转去,然后,一一将许的愿接受,化长钱,告上天,许愿人叩首完毕。
“这次馒头会共收到白盘120副,香钱1300元,开支了1200元,还剩余100元。”保管跪在“法拉”前一一交代。
最后,他嘱托众会友:“你们众生,敬孝的把孝敬,敬忠着把忠敬,万万不可做恶,犯上欺弱,否则,灾难到头,我管不了你的闲事。”
会友会餐品馒头。馒头验收完毕,大家开始会餐,馒头泡烩菜,不论大小,不论男女,一人一碗。一户蒸的12个馒头,分别取出4、5个,除了摆在餐桌上大家享用外,还给所有在这次活动中占行户(即分配干事的)的每人分到一个馒头,其他两个给抬轿子的轿夫每人一个,他们抬的是神佛,如果不给,恐怕神佛不肯。“法拉”还亲自给一年一度为了庙会跑攒的庙官、老者、排头每人2个馒头,他还嘱咐:“凡是来烧香的都要送给2个馒头,不要让他们空手回去”。
打发会友回家去。来时接,去时送,这是河湟两岸的淳朴民俗,一会、二会的轿子走在前,三会的“法拉”领上众老者送行,出了大门,走上百十米,给神佛化长钱,鸣鞭炮。
客人走了,大家纷纷回家去了。一年一度的馒头会就这样圆满结束了。
(四)
回顾村里过的“馒头会”,它只是庙会的一个情节,整个庙会要从农历“二月二开龙眼”开始,到“五月初五护青会”,民和南垣的龙王庙,法拉神佛附体,手提钢鞭,会友们跟在后面大吼大叫,说是叫“催镇”。从寺尔沟到和平湾社,最高的山头有两座俄博,这是防雹护青的据点,这天家家户户用木杆砍上刀枪矛子,“催镇”完毕插到俄博上说是给神佛增加兵力,拦风挡雨的俄博神都是番神,每两年还给他献一只羊,献羊的地方叫“献羊塔”。从这天起,民间规定任何人不得上田埂放牧,以便保护庄稼。
还有九月九的“谢将会”,九月九,乱撒牛。到重阳节,地上的庄稼收完了,颗粒归仓。这时,和其他神佛一样,龙王爷“青草保成黄草了,黄草保成珍珠了”,他才回到自己的高庙台上,他们拦风挡雨十分辛苦,为了感谢各路神佛,会友们还请阴阳大师讽诵黄经,请法师来跳“神鼓舞”,以叩谢神将,举行迎神谢将庙会,这些都与馒头会有关联。
(作者单位:民和县供电公司)
(一)
说起“馒头会”的历史根源,笔者认为,它是农耕文化的精华,也是汉传佛教遗留的产物,一者庆贺农业丰收的民俗;一者宗教活动的演绎。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如此场面宏大,民众积极参与的盛会。有了“娘娘庙”、“龙王庙”,有了宗教信仰,就有了传统的“馒头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杨正荣,生前曾告诉笔者,“馒头会”也叫“圆满会”,流传时间较久,时间可追溯到汉代,他小时候就知道一年一度的馒头会,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终止,许多庙宇被撤毁,神轿佛案被烧掉,到改革开放第一年又开始举办,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据《民和县志》载:“民和境内的汉族,多随历代封建王朝拓边而迁入定居。有史可考的,最早始自公元前121年的西汉武帝时期。”《后汉书·西羌传》云:“骠骑将军霍去病,破旬奴取河西地,开湟中,于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这些因战争和戌边而进入湟水流域的军人,大多留在河湟地区耕种为生。汉朝在民和境内建政立制,先后建立了破羌、令居、浩门、允吾等县,为稳固政权,从内地迁来汉人充实,达到建立新县制之目的。在汉宣帝时,后将军赵充国留一万吏卒屯田湟水流域,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具及中原农业技术。据明弘治十六年,《新修剳都水渠记》记载,“赵充国屯田于此(今巴州乡一带)以困先零”,今县城川口、巴州镇、西沟乡南垣村发现许多汉墓。这些记载和现有的汉墓以及挖掘出的残砖断瓦,就是赵充国在民和屯田的佐证。当然,民和地区十分盛兴的汉族宗教文化活动,也与这些来自中原的先祖们密不可分,从中我们看到“馒头会”的踪迹和渊源。
(二)
青海著名的民俗专家朱世奎主编的《青海风俗简志》载:“农历八月,小麦丰收,为感谢天地风雷山川诸神护佑之功,各农家在农历八月初一日,洗净炊具,蒸上用新麦面粉做的大馒头,到一个宽阔的草地聚会,献上馒头,以谢各方神祗;亦庆丰收。会终将馒头由会首给予与会者及过路者分而食之。此会在民和的马营、要路沟、东西沟、巴州凉尔湾、南垣寺尔沟等皆有。”过去,除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外,宗教活动也有它的区域划分和界限,而且比较细致。民和县巴州凉尔湾村是一会,西沟乡南垣村1-6社是二会,南垣村7-12社(指寺尔沟)是三会,由于这五个社都是分散的小村庄,素有五庄会友之称。“馒头会”就是这三个会共同举办的,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农历七月三十一日一会在本村金花娘娘庙举办;农历八月初一由二会在本村九天娘娘庙举办;农历八月初二由三会在本村龙王庙举行。
三会供奉信仰的神佛分别是:
一会:金花娘娘;二会:九天玄女娘娘;三会:黑池龙王、黑龙大王。
三会间的责任和义务:一会举办馒头会,二会和三会的会员积极参加,在庙官、会头的带领下集体去做客,他们抬着神佛的轿子,打着佛案,去兄弟庙宇参加盛会,一会抬着轿子去路口鸣炮迎接。会上大家添5-10元的香钱,烧香磕头,以示对神佛的虔诚,也是对这次活动的赞助。二会举办的那天,一会和三会同样要去做客。不论是谁在举办,对来客要好好接待,炒四盘,上一碗烩菜,炸油饼,让客人们喝好吃饱,绝不怠慢。
(三)
仪式主要过程,本文以三会龙王庙的馒头会做以下介绍:
家家户户蒸馒头。馒头,其实“法拉”常说是“白盘”,一年一度的新粮食丰收了,新面装到柜里,新油榨在油坛里,庄稼人不急着去吃,他们要先敬天地神佛,再敬先祖,后自己品尝。为了敬神,他们就等“馒头会”的到来。蒸馒头是在会前一天,家庭妇女们开始发酵面。蒸馒头时讲究很多,面粉不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不让妇女乱说话,就是大了不能说大,小了不能说小,更要干净卫生,所有用具清洗干净,再用檀香熏一下,馒头蒸好后,谁都不准吃。如果脏了、吃了或者说啥了,神佛验收不上,一家子丢人,脸上无光。这是神对妇女们的考验,也在检验农家妇女的茶饭技艺。
会友馒头来参展。八月初二就是龙王庙的馒头会,会上,各家各户将蒸好的馒头背去,向神佛面前播撒,并磕头烧香,念说:“感谢神佛,我们的粮食圆满归仓,感谢神佛保佑我们全家平安无事”。最后将馒头交给庙里的保管员一一摆放好,馒头插上标签,写上村庄户名。
赏心悦意会师舞。在三会中,不论是哪个会举办,另外两个会的会友们吃饱喝足后,开始跳会师舞,听说过去也是跳傩舞,但十年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舞具、服饰都被烧毁,现在因陋就简。一会和二会的与会者,打着佛案和龙凤彩旗,大人们在他们的头上绑上彩色布条,插上鸡毛,嫣然像一支起义军,然后敲着锣,按照古代军队打仗的行走阵法,来回走动,两对相逢,还要互相厮打一番。此刻,会里专门有人领喊道:
“南垣三会的白盘会,玉皇大帝哈敬献给;
天上的冰雹化成水,秋里的粮食仓里归”。
四位老爷身子贵,八月初一馒头会;
三会会友合一心,敢叫黄土变成金。
四位老爷身子贵,善男信女往前跪;
手柱黄香念佛经,孝子贤孙不吃亏。
……
以上唱词主要赞颂神佛的丰功伟绩,功德无量。
讽诵黄经谢神恩。阴阳是摩尼教在中国唐代传教士称号,以主张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而得名。每个会里都要常年聘请一名阴阳大师念平安经,三会的阴阳大师是西沟乡凉坪村的候三喜娃,快七十岁的人了,仍然在坚持念经,他从年头二月二“开龙眼”那天起,每月初一到三会龙王庙里念经直到九月九日结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共同承担劳动报酬。馒头会之日,他仍然念黄经,主要念给镇守在各个山头的峨博神。
摆灯念诵嘛呢经。嘛呢经是流行于民和地区乡村妇女生活中的一种珍贵而又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念唱嘛呢经是当地大多数中老年妇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课业,她们平时在家念唱,如果有庙会,就聚众去诵念,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生活情趣及道德取向、精神信仰等。馒头会上,她们自家带上胡麻油,用棉花拧好捻子,带上水果、瓜子等供品,庙里有两个用钢筋杆焊接的灯架,可摆108只油灯,据说“一百单八个灯有108个神”,她们插上捻子,倒上清油,一斤油刚好一架灯,那些善男信女们跪在地上,一起诵念《交灯经》、《十柱香》等经文。 其实,嘛呢经与民和当地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总体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特性,同时也是研究该地区民众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
跳“法拉”验馒头。“法拉”就是跳神的汉子,是当地“方神”的替身,神佛的代言人。现在住在南垣村寺尔沟,名叫严龙王保,63岁的人了,原先,三个会都有“法拉”,现在,一会的金花娘娘和二会的九天玄女娘娘的弟子一直无法找,年轻人都不愿意,只好由三会黑池龙王的弟子来代替跳神,神佛的弟子也是祖辈传承的,以前的“法拉”给人看病、立大门、扎新莹,可以养家糊口,挣些外快,但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加之对封建迷信看的清淡,所以不肯当“法拉”,这些神佛代言人将濒临失传。
时间到下午三点左右,法拉开始不安起来,来来去去走动,庙馆知道将要降神了,他们便拿起锣紧张地敲起来,神汉跳起来,服侍他的人脱了上衣,他拿起钢鞭,化了三张黄表,自己打起自己的肩膀,说是在“上法度”。打了三阵,打毕,开始领着老者们,去验收馒头,在馒头摊上一一查看,最后,老者们说:“神佛神明,你老人家看,有哪家不成了,你就说开,再不要插着扔了,现在的年轻人蒸盘的不多了,那样,我们以后的庙会不好做啊。”
神意也是人意,神随人愿,他说:“有两副馒头,你堵自己的口齿去”。这是啥意思?大家都很纳闷。
“那怎么了,你老人说清楚啊?”
“一副是小孩提前吃了,一副是妇女在做馒头时埋怨说每年把这个馒头哈蒸撒着哩说。这样的馒头我没办法交到上方玉皇殿里。”
庙门前立着方杆,杆上挂着纸幡,这里设的是阵营,验收完馒头,“法拉”来到阵营里,他说:“现在,你们有愿的还愿,有病的看病。”还愿的人很多,有的为女儿求大学;有的儿女外出打工不顺,要求平安回来;有的遇到危险,求过神佛保佑的;他们的愿望都实现了,认为是神佛保佑了,虔诚地来还愿上香。然后,“法拉”领着今天来还愿的人,在阵营里转来转去,然后,一一将许的愿接受,化长钱,告上天,许愿人叩首完毕。
“这次馒头会共收到白盘120副,香钱1300元,开支了1200元,还剩余100元。”保管跪在“法拉”前一一交代。
最后,他嘱托众会友:“你们众生,敬孝的把孝敬,敬忠着把忠敬,万万不可做恶,犯上欺弱,否则,灾难到头,我管不了你的闲事。”
会友会餐品馒头。馒头验收完毕,大家开始会餐,馒头泡烩菜,不论大小,不论男女,一人一碗。一户蒸的12个馒头,分别取出4、5个,除了摆在餐桌上大家享用外,还给所有在这次活动中占行户(即分配干事的)的每人分到一个馒头,其他两个给抬轿子的轿夫每人一个,他们抬的是神佛,如果不给,恐怕神佛不肯。“法拉”还亲自给一年一度为了庙会跑攒的庙官、老者、排头每人2个馒头,他还嘱咐:“凡是来烧香的都要送给2个馒头,不要让他们空手回去”。
打发会友回家去。来时接,去时送,这是河湟两岸的淳朴民俗,一会、二会的轿子走在前,三会的“法拉”领上众老者送行,出了大门,走上百十米,给神佛化长钱,鸣鞭炮。
客人走了,大家纷纷回家去了。一年一度的馒头会就这样圆满结束了。
(四)
回顾村里过的“馒头会”,它只是庙会的一个情节,整个庙会要从农历“二月二开龙眼”开始,到“五月初五护青会”,民和南垣的龙王庙,法拉神佛附体,手提钢鞭,会友们跟在后面大吼大叫,说是叫“催镇”。从寺尔沟到和平湾社,最高的山头有两座俄博,这是防雹护青的据点,这天家家户户用木杆砍上刀枪矛子,“催镇”完毕插到俄博上说是给神佛增加兵力,拦风挡雨的俄博神都是番神,每两年还给他献一只羊,献羊的地方叫“献羊塔”。从这天起,民间规定任何人不得上田埂放牧,以便保护庄稼。
还有九月九的“谢将会”,九月九,乱撒牛。到重阳节,地上的庄稼收完了,颗粒归仓。这时,和其他神佛一样,龙王爷“青草保成黄草了,黄草保成珍珠了”,他才回到自己的高庙台上,他们拦风挡雨十分辛苦,为了感谢各路神佛,会友们还请阴阳大师讽诵黄经,请法师来跳“神鼓舞”,以叩谢神将,举行迎神谢将庙会,这些都与馒头会有关联。
(作者单位:民和县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