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设置各种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技校物理教学难的问题。
关键词: 技工学校 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
技工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要想使物理教学有所突破,解决现存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呢?我在此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如果能以其新奇、有趣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被问题情境所吸引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如我在讲动量守恒定律时,问学生假如一个人处在一个封闭的教室中,教室的地面绝对光滑,他刚好在教室的中央,室内空无一物,教室内空气迅速减少,他必须迅速逃生。而教室只有一个门口可逃生。他们该怎么做?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有的学生说快跑出来,马上就有学生反驳说地面光滑跑不了。人走、跑都得有地面给的摩擦力。那怎么逃出来呢?学生七嘴八舌,气氛活跃。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动,可利用的东西有什么,终于有学生提出来,把鞋脱下来,向远离门的方向扔。我进一步问:为什么这样就可以逃出?根据动量守恒,再对这个定律作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这个定律印象特别深刻。
二、与前概念相矛盾的情境
在学习物理的相关概念前,由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当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一致时,这些“先前”或“非正式”的知识尽管还处在低级、直觉的程度,但对进一步的教学是一个促进。当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不一致时,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和困惑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例如,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个人向上抛出一个小球,球还能落到他手上吗?一些学生认为火车往前走了,球应落在人的后面。很显然这是错误的结论,正确的回答是仍落在手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忽略了小球上抛时具有和火车相同的水平速度,在水平方向上它们做相同的运动。我接着问,如果抛出小球后,火车加速或减速,小球落在哪儿?通过这个例子,纠正了学生利用前概念草率得出结论的习惯。
三、设置能打破学生思维定势的情境
学生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势,就会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同,就会激发学生认真去思考,调动其积极性。
例如:在“动量、动量定理”教学时,我设置一个情境:一个同学被一个以15m/s飞来的球撞到了头部,这个同学一下子倒在地上。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同学怎么样了?接着我说这是一个乒乓球,学生哈哈大笑,他怎么倒在了地上?他是故意吓人的。没事。那么换成一个足球,还是这个速度,砸在头上还那么轻松吗?如果是一个铅球呢?学生知道了这个效果与质量有关系,越大越厉害。有的学生说质量小就没事。我接着问:一颗5g的子弹以700m/s运动,你敢让它撞吗?在一辆高速运动的车上,你扔下一个东西,它造成的破坏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事物,去寻找答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设置故事情境,调动学生
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为了讲清内力和外力,我讲了一个关羽和张飞比力气的故事。话说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张飞对自己排到第三位总感到不服气,兄弟三人饮酒聚会,张飞喝了不少酒,趁着酒劲提出要和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罢,他用双手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往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头发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关羽想了一下,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一端栓在自己腰上,另一端绕过一个树枝,双手使劲往下拉,结果身体慢慢离开地面,关羽胜了。分析他们胜败的原因,学生就分清了内力与外力,印象深刻。经常设置故事情节,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个鸡蛋从两米高的地方掉在水泥地上会怎么样?要想让它完好无损,你能做到吗?设计并讨论可行方案。因此,学生对动量定理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六、利用物理学史中的典故设置情境
物理学史就是一部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历史。物理学史中的典故会让学生对物理学家们的才华和顽强的毅力由衷地赞叹,会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以前人们对雷电感觉是很神秘的,有着各种神奇的说法。富兰克林大胆地做了一个实验——把雷电用风筝引到了地上,为此他差一点丧命。最后他证明了雷电和地上的电一样,从此揭开了雷电神秘的面纱。奥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了电流可以产生磁场,法拉第等人就推想:电既然能生磁,那么可不可以利用磁场产生电流呢?带着这个伟大的、有创见性的疑问,法拉第等人经过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实验,终于利用磁场得到了电流,并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日后的电动机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设置各种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技工学校 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
技工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要想使物理教学有所突破,解决现存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呢?我在此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如果能以其新奇、有趣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被问题情境所吸引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如我在讲动量守恒定律时,问学生假如一个人处在一个封闭的教室中,教室的地面绝对光滑,他刚好在教室的中央,室内空无一物,教室内空气迅速减少,他必须迅速逃生。而教室只有一个门口可逃生。他们该怎么做?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有的学生说快跑出来,马上就有学生反驳说地面光滑跑不了。人走、跑都得有地面给的摩擦力。那怎么逃出来呢?学生七嘴八舌,气氛活跃。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动,可利用的东西有什么,终于有学生提出来,把鞋脱下来,向远离门的方向扔。我进一步问:为什么这样就可以逃出?根据动量守恒,再对这个定律作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这个定律印象特别深刻。
二、与前概念相矛盾的情境
在学习物理的相关概念前,由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当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一致时,这些“先前”或“非正式”的知识尽管还处在低级、直觉的程度,但对进一步的教学是一个促进。当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不一致时,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和困惑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例如,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个人向上抛出一个小球,球还能落到他手上吗?一些学生认为火车往前走了,球应落在人的后面。很显然这是错误的结论,正确的回答是仍落在手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忽略了小球上抛时具有和火车相同的水平速度,在水平方向上它们做相同的运动。我接着问,如果抛出小球后,火车加速或减速,小球落在哪儿?通过这个例子,纠正了学生利用前概念草率得出结论的习惯。
三、设置能打破学生思维定势的情境
学生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势,就会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同,就会激发学生认真去思考,调动其积极性。
例如:在“动量、动量定理”教学时,我设置一个情境:一个同学被一个以15m/s飞来的球撞到了头部,这个同学一下子倒在地上。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同学怎么样了?接着我说这是一个乒乓球,学生哈哈大笑,他怎么倒在了地上?他是故意吓人的。没事。那么换成一个足球,还是这个速度,砸在头上还那么轻松吗?如果是一个铅球呢?学生知道了这个效果与质量有关系,越大越厉害。有的学生说质量小就没事。我接着问:一颗5g的子弹以700m/s运动,你敢让它撞吗?在一辆高速运动的车上,你扔下一个东西,它造成的破坏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事物,去寻找答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设置故事情境,调动学生
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为了讲清内力和外力,我讲了一个关羽和张飞比力气的故事。话说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张飞对自己排到第三位总感到不服气,兄弟三人饮酒聚会,张飞喝了不少酒,趁着酒劲提出要和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罢,他用双手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往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头发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关羽想了一下,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一端栓在自己腰上,另一端绕过一个树枝,双手使劲往下拉,结果身体慢慢离开地面,关羽胜了。分析他们胜败的原因,学生就分清了内力与外力,印象深刻。经常设置故事情节,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一个鸡蛋从两米高的地方掉在水泥地上会怎么样?要想让它完好无损,你能做到吗?设计并讨论可行方案。因此,学生对动量定理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六、利用物理学史中的典故设置情境
物理学史就是一部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历史。物理学史中的典故会让学生对物理学家们的才华和顽强的毅力由衷地赞叹,会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以前人们对雷电感觉是很神秘的,有着各种神奇的说法。富兰克林大胆地做了一个实验——把雷电用风筝引到了地上,为此他差一点丧命。最后他证明了雷电和地上的电一样,从此揭开了雷电神秘的面纱。奥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了电流可以产生磁场,法拉第等人就推想:电既然能生磁,那么可不可以利用磁场产生电流呢?带着这个伟大的、有创见性的疑问,法拉第等人经过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实验,终于利用磁场得到了电流,并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日后的电动机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设置各种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情境,以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