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应该包括生活中的内容,让数学教学处处都体现出生活的影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以数学为载体,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数学经验生活化,反之,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体会数学的存在,并感受到学习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生动起来,让理论转化为实践性的数学.
一、 导入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要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讨论”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一个绿色环绕的小河边,在微风吹拂下,一个妇人在河边洗碗……然后打出一首打油诗来:
妇人洗碗在河边,路人问她客几人?
答曰不知客数目,六十五碗自分明.
二人共食一碗饭,三人共吃一碗羹.
四人共肉无余数,请君细算客几人?
诗词引入课堂,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我适时提问:“同学们,通过这首打油诗,你能计算出有几位客人吗?”学生再也按捺不住了,个个跃跃欲试.在这一节课当中,学生都能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主动探究,相互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充满了生命活力.
二、 例题教学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试验中,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就是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理念,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如果再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后加起来的方法来探究学习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在上小学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再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只不过是让学生玩玩而已,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思路设计:“有一个三角形的木板砍掉一个角,你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未知去向的角的大小?”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可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有趣.
三、 活动设计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例如,在“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这节课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有A、B两家超市,让一位同学去购物.该同学在A、B两家超市发现他看中的随身听的单价相同,书包单价也相同,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之和是452元,且随身听的单价比书包单价的4倍少8元.(1)求该同学看中的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各是多少元?(2)某一天该同学上街,恰好赶上商家促销,超市A所有商品打八折销售,超市B全场购物满100元赠购物券30元(不足100元不赠,购物券全场通用).但他只带了400元钱,如果他只在一家超市购买看中的这两样物品,你能说说他可以选择哪一家购买吗?若两家都可以选择,在哪一家购买更省钱?
此活动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此活动当作一般的活动来看待,应让学生知道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是为解决哪些问题而设计的,这样,学生才肯投入感情,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加理想.
四、 操作过程生活化,发展合作精神
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并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如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等,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立方体后,教师可以出示题目:让学生用24个同样大小的立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多.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小组合作,得出长、宽、高、分别是:1、1、24;1、2、12;1、2、8;1、4、6;2、2、6;2、3、4共计六种不同的摆法.像上题这样学生单独操作无法解决(或答案不能找完整)的题目,通过小组合作,找到了完整的答案,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 导入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要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讨论”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一个绿色环绕的小河边,在微风吹拂下,一个妇人在河边洗碗……然后打出一首打油诗来:
妇人洗碗在河边,路人问她客几人?
答曰不知客数目,六十五碗自分明.
二人共食一碗饭,三人共吃一碗羹.
四人共肉无余数,请君细算客几人?
诗词引入课堂,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我适时提问:“同学们,通过这首打油诗,你能计算出有几位客人吗?”学生再也按捺不住了,个个跃跃欲试.在这一节课当中,学生都能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主动探究,相互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充满了生命活力.
二、 例题教学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试验中,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就是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理念,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如果再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后加起来的方法来探究学习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在上小学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再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只不过是让学生玩玩而已,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思路设计:“有一个三角形的木板砍掉一个角,你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未知去向的角的大小?”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可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有趣.
三、 活动设计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例如,在“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这节课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有A、B两家超市,让一位同学去购物.该同学在A、B两家超市发现他看中的随身听的单价相同,书包单价也相同,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之和是452元,且随身听的单价比书包单价的4倍少8元.(1)求该同学看中的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各是多少元?(2)某一天该同学上街,恰好赶上商家促销,超市A所有商品打八折销售,超市B全场购物满100元赠购物券30元(不足100元不赠,购物券全场通用).但他只带了400元钱,如果他只在一家超市购买看中的这两样物品,你能说说他可以选择哪一家购买吗?若两家都可以选择,在哪一家购买更省钱?
此活动情景活跃了课堂气氛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此活动当作一般的活动来看待,应让学生知道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是为解决哪些问题而设计的,这样,学生才肯投入感情,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加理想.
四、 操作过程生活化,发展合作精神
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并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如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等,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立方体后,教师可以出示题目:让学生用24个同样大小的立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多.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小组合作,得出长、宽、高、分别是:1、1、24;1、2、12;1、2、8;1、4、6;2、2、6;2、3、4共计六种不同的摆法.像上题这样学生单独操作无法解决(或答案不能找完整)的题目,通过小组合作,找到了完整的答案,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