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是体育,又高于体育。从深层讲,武术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其要旨是阐释礼义道德。作为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中华武术,如同其母体一样,处处闪烁着重德尚礼的文化传统。如谚所云“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对习武者来说,德与礼的修炼是第一位的。
武德即武者体现的道德。它是习武者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素养。“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规律。直心为“德,”“德”指内心的修养境界。当习武者遵循了“道”的规定时,其言行就会合乎礼法,顺乎道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内得于己,外惠于人”,达到主观上修身养性,客观上有益社会的目的。
武德属体育道德范畴。作为一种伦理观,其实质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这些都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道德观念。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夫武,禁暴、兵、保大、立功、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这段话的大意是:军事武功要用于平息战争、制止动乱、保卫社稷、建功立业、使百姓和睦相处、财富充足,子孙后代不要忘记武德的规章信条。不难看出,古时武德就倍受推崇,其内涵也是相当深远的。
先哲孔夫子提倡:“智、仁、勇”三大德,说“勇者不惧”、“见义不为,无勇也”。为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勇者应是无所畏惧,敢于舍生取义的。
在我国典籍中,“拳”“勇”多连用。“拳”者拳艺,指攻防格斗技术。“勇”者勇气、勇力,指内在的精神情操和品德修养。“大勇为拳”,品德高尚的人,真理在握,所向披靡。“无德者不如无拳”,有拳无德,就会扰乱社会,祸害百姓。“武以德显”,拳和勇,艺和德是不能分开的。
这些圣贤之道和武德信条,激励教育了历史上无数的武林英豪。西晋时的祖逖,“闻鸡起舞”,寒暑不辍,在北伐大业中功勋卓著,成为一代名将。“闻鸡起舞”后来成为奋发上进者的座右铭,也是习武者练早功的开端,且延续至今。宋代抗金英雄岳飞,文韬武略,精忠报国,被誉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文武兼备,一生驰骋疆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还为后人留下了武学经典《纪效新书》等。再如舞台上的杨家将,德艺双全,以国事为重,满门忠烈。就近代而言,霍元甲、韩慕侠、王子平等,以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高超的中国功夫,制服了不可一世的洋人,维护了民族尊严。“武以德显”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再纵观我国历史上的无数武侠壮士,他们多是身怀绝技,且都具备豁达坦诚、洁身自好、见义勇为、嫉恶如仇、仗义疏财、急人之困、言必有信、一诺千金等传统美德。他们“修己以安百姓”,习武造福社会的品德,真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神价值之所在。
“德为武魂”,武德修炼历来被视为是习武的前提和重要内容,道德标准是师傅择生授徒和徒弟择师从师的主要标准。在这些方面,我国武术各门派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如苌家拳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在少林寺戒约中有“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的条文。在武当拳戒律中也有“十传十不传”的规定,凡犯奸、盗、邪、淫、狂者都属不传之列。有些拳派还规定无恒心者、不自重者、心险好斗者、轻浮外露者不传。“择人而教,宁缺勿滥”是中国武术界的规矩。有些拳派的规矩非常细致具体,如宁吃人亏,勿使人吃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人有怨于我,及时丢过等。尤堪一道的是,有些拳派将“同饮食,则不贪甘美;同睡眠,勿占好床位”,也列入律条。真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当今人们将武德概括为心德、口德、手德。心德即思想纯正、尊师敬业。口德即言谦语恭。不道人之短,不夸己之长。手德即不以技欺人和出手伤人。
不难看出,传统武德中不乏儒家克已正身,重义轻利;佛家“慈悲为怀”;道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武德中也不乏封建的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之类的糟粕。如无原则的唯师命是从、忠君思想,“一徒不从二师”、“传男不传女”,还有唯我独尊的门户之见,宗派之争,哥们义气等。但瑕不掩瑜,只要批判地继承、高扬其精华,剔去其糟粕,传统武德中的积极内容仍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和自强不息等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鲁勇,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武体重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多年。现主攻太极拳,并连续多年荣获新疆太极拳大赛冠军。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其要旨是阐释礼义道德。作为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中华武术,如同其母体一样,处处闪烁着重德尚礼的文化传统。如谚所云“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对习武者来说,德与礼的修炼是第一位的。
武德即武者体现的道德。它是习武者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素养。“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规律。直心为“德,”“德”指内心的修养境界。当习武者遵循了“道”的规定时,其言行就会合乎礼法,顺乎道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内得于己,外惠于人”,达到主观上修身养性,客观上有益社会的目的。
武德属体育道德范畴。作为一种伦理观,其实质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这些都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道德观念。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夫武,禁暴、兵、保大、立功、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这段话的大意是:军事武功要用于平息战争、制止动乱、保卫社稷、建功立业、使百姓和睦相处、财富充足,子孙后代不要忘记武德的规章信条。不难看出,古时武德就倍受推崇,其内涵也是相当深远的。
先哲孔夫子提倡:“智、仁、勇”三大德,说“勇者不惧”、“见义不为,无勇也”。为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勇者应是无所畏惧,敢于舍生取义的。
在我国典籍中,“拳”“勇”多连用。“拳”者拳艺,指攻防格斗技术。“勇”者勇气、勇力,指内在的精神情操和品德修养。“大勇为拳”,品德高尚的人,真理在握,所向披靡。“无德者不如无拳”,有拳无德,就会扰乱社会,祸害百姓。“武以德显”,拳和勇,艺和德是不能分开的。
这些圣贤之道和武德信条,激励教育了历史上无数的武林英豪。西晋时的祖逖,“闻鸡起舞”,寒暑不辍,在北伐大业中功勋卓著,成为一代名将。“闻鸡起舞”后来成为奋发上进者的座右铭,也是习武者练早功的开端,且延续至今。宋代抗金英雄岳飞,文韬武略,精忠报国,被誉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文武兼备,一生驰骋疆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还为后人留下了武学经典《纪效新书》等。再如舞台上的杨家将,德艺双全,以国事为重,满门忠烈。就近代而言,霍元甲、韩慕侠、王子平等,以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高超的中国功夫,制服了不可一世的洋人,维护了民族尊严。“武以德显”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再纵观我国历史上的无数武侠壮士,他们多是身怀绝技,且都具备豁达坦诚、洁身自好、见义勇为、嫉恶如仇、仗义疏财、急人之困、言必有信、一诺千金等传统美德。他们“修己以安百姓”,习武造福社会的品德,真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神价值之所在。
“德为武魂”,武德修炼历来被视为是习武的前提和重要内容,道德标准是师傅择生授徒和徒弟择师从师的主要标准。在这些方面,我国武术各门派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如苌家拳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在少林寺戒约中有“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的条文。在武当拳戒律中也有“十传十不传”的规定,凡犯奸、盗、邪、淫、狂者都属不传之列。有些拳派还规定无恒心者、不自重者、心险好斗者、轻浮外露者不传。“择人而教,宁缺勿滥”是中国武术界的规矩。有些拳派的规矩非常细致具体,如宁吃人亏,勿使人吃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气;人有怨于我,及时丢过等。尤堪一道的是,有些拳派将“同饮食,则不贪甘美;同睡眠,勿占好床位”,也列入律条。真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
当今人们将武德概括为心德、口德、手德。心德即思想纯正、尊师敬业。口德即言谦语恭。不道人之短,不夸己之长。手德即不以技欺人和出手伤人。
不难看出,传统武德中不乏儒家克已正身,重义轻利;佛家“慈悲为怀”;道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武德中也不乏封建的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之类的糟粕。如无原则的唯师命是从、忠君思想,“一徒不从二师”、“传男不传女”,还有唯我独尊的门户之见,宗派之争,哥们义气等。但瑕不掩瑜,只要批判地继承、高扬其精华,剔去其糟粕,传统武德中的积极内容仍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和自强不息等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鲁勇,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武体重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多年。现主攻太极拳,并连续多年荣获新疆太极拳大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