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师正以新课程的理念创新着小学语文课堂。但是,一些教师在关注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创新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教材。由于教师忽略了钻研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总会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如:没有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以致就课文教课文;没有从课文在一个单元、整册教材以及整个小学语文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方面进行思考,以致曲解教材;没有明确教学目标,以致教学重点不突出。还有一些教师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忽视对语言的积累运用,而过早地拓展延伸、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从而挤占了学生宝贵的读书和思考时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深入钻研教材呢?
一、解读教材,把握文本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只有教师进入了文本,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未读课文先翻“教参”,其实这种做法极其不妥。我认为,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这些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反复诵读,要读得琅琅上口,要读懂文章内容,要读出文章情感;然后再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课文独到的认识。在深入理解课文后,还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一篇课文。只有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再回到课文中去一定会有更深、更广的感受。
二、理解教材,把握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即使进行一些拓展延伸,也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正确理解一篇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课文中,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目标,避免“越位”。另外,还要从教材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上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三、处理教材,把握生成
教师钻研教材以后,并不意味着要将自己研究教材的结果全部呈现给学生。钻研教材只是个过程,筛选、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是目的。由于作者写文章一般都是从整体入手的,不会过多地关注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也要多一些整体把握,不要着眼于一个句子该怎样理解、该怎么读,一堂语文课一定要有一条主线。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一些精致的东西。如果教学设计太粗、层次不清晰、问题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在钻研教材时,教师还要找准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兴趣点,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充分预设,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生成内容出现时,教师要注意顺水推舟,巧妙地纳入到预设内容中。如果生成部分很有价值,还要适当舍弃自己的预设。
四、钻研教材,把握思考点
现在的语文课堂看似教师问得很多,但是有时问题很肤浅,学生往往不用思考便可以回答问题;有时问题很琐碎,感觉学生的思维永远被教师牵着走。其实,一篇文章最能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的地方是不多的,为什么不用思考的问题教师却仍然要问,这是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反映,也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入”难以更好“浅出”的反映。因此,在钻研教材时,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考,最终一定要找到这个思考点,因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总之,认真钻研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保障。因此,教师对此要倾注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既要认真解读文本更要潜心思考其中的技巧和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
一、解读教材,把握文本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只有教师进入了文本,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未读课文先翻“教参”,其实这种做法极其不妥。我认为,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这些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反复诵读,要读得琅琅上口,要读懂文章内容,要读出文章情感;然后再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课文独到的认识。在深入理解课文后,还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一篇课文。只有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再回到课文中去一定会有更深、更广的感受。
二、理解教材,把握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即使进行一些拓展延伸,也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正确理解一篇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课文中,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目标,避免“越位”。另外,还要从教材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上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三、处理教材,把握生成
教师钻研教材以后,并不意味着要将自己研究教材的结果全部呈现给学生。钻研教材只是个过程,筛选、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是目的。由于作者写文章一般都是从整体入手的,不会过多地关注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也要多一些整体把握,不要着眼于一个句子该怎样理解、该怎么读,一堂语文课一定要有一条主线。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一些精致的东西。如果教学设计太粗、层次不清晰、问题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在钻研教材时,教师还要找准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兴趣点,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充分预设,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生成内容出现时,教师要注意顺水推舟,巧妙地纳入到预设内容中。如果生成部分很有价值,还要适当舍弃自己的预设。
四、钻研教材,把握思考点
现在的语文课堂看似教师问得很多,但是有时问题很肤浅,学生往往不用思考便可以回答问题;有时问题很琐碎,感觉学生的思维永远被教师牵着走。其实,一篇文章最能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的地方是不多的,为什么不用思考的问题教师却仍然要问,这是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反映,也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入”难以更好“浅出”的反映。因此,在钻研教材时,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考,最终一定要找到这个思考点,因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总之,认真钻研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保障。因此,教师对此要倾注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既要认真解读文本更要潜心思考其中的技巧和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