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新区 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如果说,中关村科技园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得益于首都位居全国第一的科技、教育、人才、信息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政府资源;深圳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国最早、最优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和独特的政策优势,那么,对于地处内陆的西安高新区来说,这十六年真可谓是‘白手起家,不断创新壮大的十六年’!许多外国人到西安高新区参观后,惊叹这是‘中国西部之奇迹’。然而,这看似偶然的奇迹,实则有它内在的必然逻辑在起作用。这种必然逻辑,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西安机制’”。这是西安市委常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景俊海在第五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演讲时说的一段话。
1991年6月14日,位于西安南郊的一片农田结束了它種果树长庄稼靠天吃饭的历史使命,机遇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生机,成为西安梦想起飞的出发点。凭借着一份国务院的批文、一辆借来的雷诺车、一张作为启动费的10万元支票和市委市政府的体制保障与政策支持,承载着西安市民的期望,西安高新区扬帆起航了。“以自主创新为特色,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己任的西安高新区,在创建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创业动力不足,资本活力不够,人才、成果大量外流。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高新区的决策者决心走内生式的“中国创造”之路,利用当地的科技资源优势,着力营造一个局部优化的市场化环境,通过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让本地的科技人员学着“下海”当老板,自己转化研究成果。到2002年西安高新区一次创业的12年给西安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22.63亿元;成立企业4991家;实现营业收入1759.45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198.06亿元;利用外资48390.41万美元;实现税收总额66.62亿元。成绩属于过去,历经了发展、积累、壮大的高新区人轻轻地翻过这一页,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市场经济的规则在于百舸争流,市场经济的残酷在于大浪淘沙。
2003年,西安高新区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外部资本化和自主创新特色引擎量大战略,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坚持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并举。事实也证明,这条路走对了,通过二次创业,西安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核心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西安海天天线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肖良勇,原来是个军事天线专家、大学教授,65岁退休之后,才在西安高新区开始自己的事业,创造了人生的新辉煌。这家企业以自己的民族天线产品——海天天线,打破了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基站天线市场的局面,促使国外同类产品价格整体下降60-90%,为国家节省外汇约9亿美元,并成为我国基站天线生产规模最大、市场竞争能力最强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2006年在整个GSM/CDMA基站天线市场中已占据约50%的份额;从西安高新区创业研发园孵化的企业棗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完成了两项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即WAPI标准,解决了无线局域网发展中的安全瓶颈问题,使我国IT领域长期以来由适应规则被动参与竞争转向制定规则把握主动权,对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标准化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同时还获得第九届中国专利金奖。西安高新区对该企业给予了200万元的重大创新奖励。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的陈耀强抛弃了国家科研机构的铁饭碗“下海”创业,创办的康鸿公司成为世界领先的片式压电陶瓷变压器供应商,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地位,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赞赏。依靠市场化的体制优势和创新环境优势,西安高新区将西安雄厚的科教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走出了一条发展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产业的成功道路,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基地。如今,在西安高新区,平均每一天有7家科技企业成立,平均每天转化3项科技成果,平均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项以上专利,平均每一家企业拥有1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
拥有自主创新的企业,打造出了西安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使企业能做强、做大就成了西安高新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西安高新区特别聘请了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美国麦肯锡公司做了深入细致的战略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新能源等四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按照“资源聚集、专业化发展”的思路,西安高新区先后规划建设了创业研发园、国际软件园、电子工业园、新型工业园、中央商务区和出口加工区六大功能园区。同时,高新区开展了以龙头企业扶持和产业链完善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培育,先后出台了“515”龙头企业扶持计划、创新性企业培育计划,鼓励软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及促进贷款融资、鼓励全民创业等20多项新政策。通过这些措施,西安高新区产业集群效应、规模效应逐步显现。优越的创业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和周到细致的服务,使这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天堂和兴业热土。曾经的人才外流“孔雀东南飞”状况,如今变成了“凤还巢”。目前西安高新区从业人员达36万人,其中参与创业创新的两院院士46人,留学人员两千多人,博士三千多人,硕士一万多人。人才是西安高新区16年来取得快速发展的根本资源,也是西安高新区加快园区开发、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西安高新区正是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竞争力是第一竞争力”的认识比较深刻,因此也大受其益,深得其利。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集成电路、软件、通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6800多项,其中770项列入国家级各类产业计划。由权威咨询机构赛迪资讯发布的《2006年中国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报告》显示,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107个国家级高新区及经济开发区第三位。
西安高新区始终是西安经济的“排头兵”,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动和支撑作用,也是中国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从二次创业以来,西安高新区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诚信安全区”、 “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国首家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6年10月,以西安高新区为主要承载体申报,西安市首批获“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截至2006年,西安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379.97亿元,其中年收入过100亿元企业有1家,过20亿元企业有18家,过10亿元企业有25家,过亿元企业达到150家。好的土壤环境,精心的培育必定能结出累累硕果。世界第二大内存芯片厂美国美光公司总投资2.5亿美元的芯片模块组装和封装测试项目落户;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生产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总投资2.55亿美元的全球开发中心项目入驻;理诺、互芯科技、艾默生、英飞凌、奇梦达、富士通、NEC等大量外资高技术项目,比亚迪、法士特、神州数码、华为、中兴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的项目,也相继进入园区。美光、应用材料等项目的成功引进,先后刷新了陕西省外资高科技产业项目的投资纪录,这说明:陕西、西安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西安高新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品牌优势日趋明显,对国内外的资源聚集能力正在上升。
自信源自实力。西安高新区将力争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1755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总产值1130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同比增长20%。作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旗舰,西安高新区无疑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二次创业”的征途中,西安高新区顺利完成了“四年大变”的阶段性目标,目前正在举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2005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关村科技企业时说:“要用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将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汉等地的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提升做出重大贡献”。西安高新区人牢牢记住总理的嘱托,“面向全球聚集资源,提升区域国际竞争能力,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成为他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2007年8月26日,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提出将举全市之力支持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2007年到2010年,成为西安市、陕西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观念创新的前沿、体制改革的先导、经济增长的引擎、技术创新的源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谐社会的示范,形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初步特征,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奠定基础,全区在册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3700亿元;第二步,到2015年,进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行列,使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规模经济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新的突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600、2600、1500、1400、1400亿元,培育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25家,年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的世界知名企业2-3家。全区在册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第三步,到2020年,建成创新功能突出、创新产业发达、创新环境优良、创新文化浓郁、创新网络完备的科技新城,成为具有中国内陆自主创新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在册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24800亿元。
西安高新区的发展路径和规划目标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希望:一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正在西部崛起。
昨天,世界因为西安而认识高新区;明天,世界将以高新区的辉煌而重新认识西安。
经济技术开发区:讲述成长的故事
2007年6月13日,有消息报道:“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项目入区框架协议,将投资10亿元打造贵航——西安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此前的4月18日,中集陕汽重卡西安专用车项目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工业园正式投产。中集车辆集团在国内的专用车产销量排名第一,而陕重汽则占据了国内15吨以上重型汽车产销量第一的位置。两个第一的强强联手,使西安以陕汽集团为龙头的重型汽车产业在产业链的下游也有了国内领先的核心企业作支撑,它标志着西安重型汽车产业集群的构建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主要环节上基本完成布局。”
从一片树叶的光泽可以知晓一颗树的生命力。
自1993年成立之初到2002年的九年时间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通过自身不断完善,开拓进取,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二次创业拉开序幕。
展开西安的城市规划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安经开区所处的特殊位置:这里曾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西安龙脉大道的龙头,大西安九宫格局的核心;这里还是规划中火车客运新站所在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航空物流基地毗邻开发区东北两侧,西安地铁实验段也已率先启动,物流交通极为便捷,高速公路和铁路经纬纵横,国际机场仅20分钟车程;这里即将因西安新的行政中心迁至而再次成为一块风水宝地。
2003年以后,进入“二次创业”的经开区围绕支柱产业,吸纳整合国内外资源和要素,培育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了“三年三大步、四年翻两番”的跨越式发展。依托本地科技、人才、资源及制造业综合优势,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以产业环境建设和服务支撑体系构建为平台,西安经开区已经成为中西部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最具活力的一个区域。
如今,四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功能园区正在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着优良的创新服务平台。中央商务区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强力推进器和西安北部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城市新区。目前,占地800亩的西安城运公园及经发大厦、经发国际会馆、西安中学、交大经发中小学、长安医院等配套服务项目已经投入使用;泾渭工业园具有独特的发展商用汽车的环境条件,是中外强势企业联袂打造,重点发展商用汽车、重型机械及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草滩生态产业园,以“保护开发并重,生产生活并举”的理念,重点引进和发展高技术、无污染、高效益、低消耗的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休闲度假、文化教育产业等。功能分区上,东部为旅游观光区,中部为服务区,西部为高效农业区;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是西北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总体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在这个中西部出口额最大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落户企业不出园区就可以办理一切进出口手续。“境内关外、24小时通关服务”的高效运营模式和保税物流功能的支持,使西安乃至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触角直达海外。
今天,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因素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一场的兵不血刃的经济竞争同样也是激烈残酷的,顺势而为才是必由之路。
“抓住行政中心北迁的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积极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积极推进城市新中心科学规划和建设”。近年来,西安经开区抓住一切可以“走出去”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把项目“引进来”,严把招商项目“集约用地、实际到位投资、投资强度、利税产出、环境保护”五关,向“择商选资”和产业链招商转变。先后引进的阿尔斯通、BP、ABB、康明斯、香港万裕、康师傅饮品、金威啤酒、中集专用车等一批投资强度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成为西安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转移的排头兵。项目引进是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系统工程的落脚点和重大作用的直接体现。
今年1-6月,经开区共引进项目56项,总投资50.6亿元人民币,其中工业项目48项,过亿元项目8项。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异地搬迁铸造生产项目总投资3亿元;西安殷荣饮品有限公司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项目总投资2.3亿元;西安兴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精密机械制造项目总投资1.2亿元,这些大项目的引进,推动了区域制造业水平规模的不断提高。
2007年西洽会上,经开区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额达150亿元。可喜的成绩更激发了经开区人的热情,“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成了经开人的共识,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让企业健康蓬勃发展。
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做好项目开工协调,及时、优质、高效地为入区项目提供前期筹备、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各环节全方位的服务,满足投资者的各种需求。年产啤酒40万升的金威啤酒项目是2006年西洽会签约的项目,该项目自签约建设到正式投产只用了短短9个月时间,创造了世界啤酒行业建设的“金威速度”;世界500强投资的宝钛美特法力诺焊管项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为企业办结了工商、土地等全部手续,2月份企业正式投产;中集陕汽重卡专用车项目于2006年10月开工建设,今年4月份建成投产,项目建设仅用了6个月时间……
“在中国西部发展商用汽车产业集群是可行的,特别是以西安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汽车配套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面对“经开区速度”,中国汽车工业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内汽车行业资深专家张兴业赞赏有加。
理性地以市场机制为核心,吸纳集聚、整合配置相关产业资源。一方面,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商用汽车、机械电力、食品饮料和新材料等四大产业;另一方面,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吸引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强化主导产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商用汽车产业——国内一流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陕汽商用车产业园一、二期投资19.8亿元,延炼集团、潍柴动力战略投资20亿元,总投资逾40亿元;美国康明斯重型柴油发动机项目投资5000万美元,8月将正式投产;中集重卡专用车项目投资6亿元,一期建成试生产;贵航集团西安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达产后产值约100亿元;从整车制造到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车架、零部件及专用车等环节在内的重型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2006年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至2010年,总产值可达520亿元。机械电力产业——本省世界500强投资企业最密集的产业:ABB、阿尔斯通等世界500 强企业,以及西电集团、永济电机等国内知名企业云集于此。ABB大功率换流器、西门子二期扩建、阿尔斯通交流发电机、西电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在建。食品饮料产业——产品齐备、产业链条完整,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拥有可口可乐、顶益、顶津、乐百氏、维维、得利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有大批印刷包装企业和食品物流企业为之配套,是西北地区食品饮料企业最为集中,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区域;世界500强企业荷兰喜力参股的金威啤酒西安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一期建成;顶新国际第四个项目—康师傅面系列产品西北生产基地项目投资1.2亿美元,累计投资近2亿美元。新材料产业——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西部钛业是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西部金属是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西部超导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領先的超导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海德鲁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挪威海德鲁公司独资企业;碧辟佳阳、碧辟普瑞是世界500强企业BP投资的太阳能新材料项目已经投产;宝钛美特法力诺焊管是国内外四家特种焊管制造商联合投资,每亩投资强度达100万美元;新材料研发生产成为经开区成长性最佳的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西安行政中心北迁,城市发展重心北移,经开区成为西安拉大城市骨架、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域。经开区(中心区)将建设成为新的中心市区;在渭河以北地区结合经开区扩展,形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区,建设以经开区为中心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目前,在城北已经形成以经开区为中心,包括生态新区、国际港务区、未央湖旅游度假区、泾渭河工业园等在内的城北经济带,各板块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如地铁南北主干线开工、铁路北环线建设、火车新客货运枢纽建设、渭河流域治理及新行政中心建设等。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经开区成为西安乃至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综合发展区,被推到西安发展的潮头浪尖!
未来,经开区努力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战略机遇,加快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依托专业化功能园区,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促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积极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战略目标地,为西安工业振兴、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昔日渭河滩涂,今日芳草连天、花果飘香、绿水环绕、高架横空。经开区正在成为大西安的城市花园,成为最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新北城。
曲江新区历史照亮现实的地方
2000年年初,作家龙应台来到西安,她到访的目的是在这里“寻找长安的天空”。在后来的文章中,她不无遗憾地表述说,除了几个地名和遗址之外,唐代长安的痕迹似乎只有在夜间空气里才能偶然闻到。
事实上,在龙作家西安之行前的十余年间,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加入了轰轰烈烈所谓“还原”和“复制”历史的运动中,一座座“汉城”、“唐城”、“宋城”拔地而起,名噪一时,但不久又相继归于寂寥,经营艰难。
面对五千年丰厚文化积淀,如何让历史场景、片段重新走进现实,并能在内涵不断丰盈延展的同时保持长久的鲜活生命力,人们将热切的目光投向了曾经承载着中华文明辉煌盛世图景的古都西安的文脉之地——曲江新区。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丰沛的水流孕育了肥沃的土地,这也注定了后来生长在这里的雄浑之城——长安以及他的后世西安,必然与一个山水明媚、恍如仙境的人文景区有着缠绵不断的关联。
首先发现这块宝地的是强势但又存世短暂的秦帝国,当时这里名为宜春苑。汉时,武帝刘彻对水面进一步拓宽,“因其水曲折,形似广陵之江”,故有“曲江”之美称。到隋代,曲江的大部分终于被一位杰出的设计师宇文恺列入城市规划中,隋文帝亦是喜爱有加并下令更名为“芙蓉园”。此后,当浸润着万千气象的盛唐帝国称雄世界东方时,曲江景区也迎来了鼎盛繁荣的花样年华。
有水必有花,有花必有酒,有酒必有诗。闭着双眼任思绪驰骋,遥想盛唐当年,佳节佳人,皓月当空,曲江池畔“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皇帝率领百官举国盛游,用木船载酒循环行酒赋诗,这“曲江流饮”典雅而浪漫的文娱方式随后成为千年中国人向往传颂的美妙境界。与这些带有官方色彩的风雅之举相比,踏青赏花更能体现唐人开放包容、喜爱热闹的性格,特别是每年三月三上巳节时,长安便成为狂欢的海洋,曲江池畔更是游人如织,加之唐人有喜花如痴,为了获得珍稀花卉而一掷数金的事情也不足为怪。在游弄春光的人群里,每年例游曲江的新科进士们更是出尽风头,在参加完由官方组织的杏园“探花宴”后,進士们还要到大雁塔下题名,“雁塔题名”便也成了万千学子们人生奋斗目标,然而真正的高潮则出现在之后的曲江关宴也即“曲江大会”上,意得志满的进士们首先在曲江亭举行酒宴,进行“曲水流觞”的狂欢,然后放舟出江,醉游不返。
往事越千年。尽管随着盛唐帝国的衰落以及气候变迁影响,由天子赏花、百官流饮、文人寻诗、佳偶相会、市民踏青等世间百象构成的曲江盛景离人们渐行渐远,但这朵盛开在天下中国人心灵家园的绚丽奇葩却从来没有凋谢,反而随着岁月的积淀更加芬芳醉人。
如果抱守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却没有让它发挥鲜活的生命力,那将是现代人对历史的莫大遗憾。
今天,历史的恢弘和现代的时尚生动地结合,让曲江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且看曲江有全世界最大的水幕电影,和全世界唯一的唐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和填补了中国西北旅游资源空白的曲江海洋世界……这些时尚的元素成就了曲江新城。巨大的变化吸引来的不只是熙熙攘攘的游客,还有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会议和大型演出:欧亚经济论坛、西安曲江国际唐文化周、2006·盛典西安、张艺谋导演的《印象·西安》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余秋雨做客“曲江文化大讲堂”、国内顶级艺术家陈维亚和赵季平精心打造的《梦回大唐》大型主题歌舞等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维系城市生命的精神支柱。今天的城市发展是“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可以产业化,可以用来消费,用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是曲江新区管委会段先念主任在一次学习考察之后的深刻体会。
曲江应当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来带动曲江的经济发展?人们在思考着。
“经济竞争的核心就是文化竞争”,曲江过去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华,今天也始终在文化上大做文章,紧紧围绕着大唐文化,精心打造、经营着曲江的文化品牌,致力于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如今,人们来西安旅游,曲江是必定要去的,那里处处体现唐元素、章显唐文化,走在恢弘大气的唐风建筑群中,耳畔响起古乐声声,恍惚间时光交错,仿佛置身于盛唐。2006年,曲江新区全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人民币;大唐芙蓉园年接待游客171万人次,旅游收入1.15亿元,居全国旅游景区前列。同年12月,大雁塔景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等同时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曲江新区荣膺“中国最具活力旅游景区”称号,曲江新区成为名符其实的西部旅游集散中心,跻身国际化旅游景区行列。
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始终是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难题。为此,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应运而生,并在建立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从最初集团注册资本由原来的200万元迅速增至30亿元,在组建短短三年的时间中,曲江文化产业集团由一个单纯的投资型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4家子公司,涵盖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商贸、餐饮、物流、物业、娱乐、房地产等多个产业门类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下属的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大唐芙蓉园公司、西安旅游服务中心等,以其先进的管理机制、独到的运营模式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在做大做强做实文化产业的同时,曲江新区开始向外辐射和延伸至法门寺佛文化旅游景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暨周边改造等项目。
2006年底,曲江新区管委会和中海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和项目投资一揽子合同,中海地产将投资100亿元,全面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2006年7月,曲江文化产业集团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西部文化产业领域名副其实的排头兵和领航者,其市场运作的强大能力迅速凸现:投资5亿元建成了大雁塔北广场、投资13亿元建成了大唐芙蓉园、投资3亿元建成了曲江海洋馆、投资6亿元建成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确立了旅游、影视、会展和演艺四大文化产业。
今天的曲江新区是西安唯一一块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的城市新区,也是唯一一块离市区最近且具有大量水面、万亩生态林的区域,是调节西安的城市绿肺。五年前,这里是13个村庄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今天已经是新区的核心区域,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村庄变成了雁鸣小区、雁湖小区、雁栖小区等新型社区。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曲江新区还建立了失地农民保障中心,采取自愿和股份制的形式组建公司,促进农民创业,使农民变居民,村民变股民,迅速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农民受益的同时,3000多亩存量土地也被盘活,曲江的城市品位和城市价值也进一步彰显。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土地价值的变化。当年地价一亩不到30万元,2006年,开发商一亩地出180万元还拿不到。今年,这里的地价最低一亩也要260万元。至今年七八月间,曾经50万元就可以购买一套别墅的曲江新区,几乎见不到5000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这些数字印证的是曲江人的智慧和曲江模式的成功,而在曲江人的理念中,“能卖那么高的地价房价,说明它值那么多钱,我们只不过还原了它本来的价值,这就叫城市价值的充分说明”。
曲江新区具有活力的发展前景被许多国内外有识之士所看好,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一批批欲掘金的海内外投资者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入曲江。据悉,本届西洽会上,曲江新区引进的外资项目为1.3亿美元,内资项目21亿人民币,共计签约超过30亿人民币。
以文化为推动力,以城市经营为手段,达成文化、商业、旅游的契合,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资源迅速升值,城市资源的升值又为文化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两大因素充分互动,让曲江的区域品牌和城市资产价值都被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文化+旅游+商业”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格局有机结合,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在的曲江,街净灯明,花团锦簇,芳草茵茵,连续三年获得西安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城市管理一等奖单位称号。曲江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标准配置和完善以及公益设施的修建,不仅为后续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硬件,而且使曲江新区迅速跃升为西安城市休闲居住的副中心,成为西安城市的“会客厅”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2007年8月11日,捷报传来,文化部命名曲江新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从当年的旅游度假区到城市新区,从城市新区到文化新区,从文化新区到今天的文化产业示范区。五年之程,曲江,历经嬗变,历经风雨,蚕蛹化蝶。
翻开曲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最后一页,有这样的记述:第一步,从2006年到2008年,实现曲江新区从旅游区向文化产业示范区的转变。建立初具规模的文化旅游区、影视演艺区、会展广告区、创意传媒区;第二步,从2009年到2011年,强化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区主导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曲江文化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第三步,从2012年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文化行业的发展境界,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产出效益,基本上达到同类园区世界中等水平……
今日曲江选择“将盛唐文化作为曲江的文化风格”,不仅仅是一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气魄,更多的是缘自一份对盛世大唐的不解情怀,它是一个梦,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中最为梦幻的记忆。
时光纵然不能回流,但这并不妨碍今人对流金年华的追忆、传承和超越,对于创造现实曲江奇景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便是将那盛唐长空中的绚烂阳光引照到我们的现实理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