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针对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对初步设计结果进行了优化。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优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课程彼此关联度过低、交叉过多或固化严重等问题。笔者在把握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时变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四项基本措施,对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具有院校专业特色的,可以满足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方案。
[关键词]海洋科学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65-03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的一门课程,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海洋科学学科属于理学门类一级学科。作为一门学科来讲,海洋科学学科相对起步较晚,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其内在学科发展动力相当强劲,这源于当今社会、经济、军事发展对海洋及其空间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当前海洋科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并呈现出大科学、多尺度、高技术、全球化和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海洋科学研究重点趋向于资源、环境、气候及国防等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包含多种时空尺度的复杂动力系统,研究方式趋向于全球化,在研究手段上不断采用高科技,研究方法也趋向于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海洋科学学科所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传统方向,还包括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海洋药学、海洋物理、海洋气象、军事海洋,等等方向[1]。
目前我国涉及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单位增长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70多个(不含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下同)院所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生培养工作[2]。在国际学术界,海洋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国外研究生教育涉海学科设置较多,有地球与海洋科学、海洋科学、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在国际上,美国涉海学科实力较强,有海洋生物和生物海洋学、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科学、海运、海洋工程、海洋学等6大类涉海专业学士或更高学位的高等院校共计142所[3]。
院校作为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载体,承担了系统的课程教学、基本能力培养及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海洋科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个学科中,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4]。而高校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工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和高效化。课程体系在经历了框架设计与课程设计之后,必将走向优化设计的过程。优化设计是一个去繁就简,去糟存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是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课程体系设计及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以本单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所设计课程体系包含4个层次,级分别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前沿研讨课[5],如图1所示。
4类课程在研究生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方面呈现金字塔形。公共基础课是全校性质的公共课程,旨在打牢研究生的基本能力,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在设计上应由全校性的专家委员会来规定。学科基础课是为了满足本学科研究生继续学习需要而开设的课程,不区分具体研究方向。这一层次的课程须由本学科的学术委员会在培养方案中做出明确规定。学科专业课根据本学科中不同科研方向和实际需要而开设,可以满足研究生对本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由各学科方向负责人提出,由相关学术委员会确认。最后,前沿研讨课属于开放性较大的课程,以研讨、讨论及报告等形式开展,以培养研究生紧跟学术前沿,激发研究熱情为目的。
不同层级课程之间具有相互支撑的作用,而同一层级课程之间则存在既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其中学科专业课和前沿研讨课往往以课程群的形式存在,是根据相应的学科方向而设立的相互联系的多门课程的集合。不同课程群之间相对独立,也可能存在交叉。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当然也会鼓励其选择更多交叉学科课程进行学习。
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把握强化基础,体现交叉,注重实践的特点。因此,课程体系中会有较多的设计实验类课程,在学科基础课程中会有学科基础实验课程,在学科专业课程中,针对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群均须安排相应的实验类课程,以培养研究生实践探索的动手能力。
到此为止,我校已经完成了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进一步的详细的课程设计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特点来选择,从而实现完整的课程体系设计。在经过初步设计之后,课程体系还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彼此关联度低
作为一个学科中的各门课程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彼此相互支撑,成为一个整体。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要避免课程与课程之间完全独立,互不相关;不同层次课程之间出现层次混乱,甚至无法支撑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会导致课程间撕裂情况严重,对于研究生来说,会无法系统地掌握一个学科或者一个方向的知识技能。
(二)课程之间相互重叠,同质性强
相对于课程之间相互独立,课程间彼此重叠较多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多门课程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基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A课程与B课程均对相同部分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的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C课程以D课程为基础,那么在C课程讲授过程中可能会过多的重复提及D课程的相关内容。其实这样做是大可不必的,只要研究生学习过了相关的课程,就不应该再花费太多时间来进行重复。相反的,应该留出充足的时间,使研究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内容过分固定,适用性差
在课程体系设计完成之后,一段时间之内会作为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进行固化,导致多年来学生所学课程完全相同。在知识发展相当迅速的如今,很容易造成知识体系的落后,时效性差。这将导致研究生能力培养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对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十分不利。 上述问题都会直接导致研究生在学习了相关课程之后,要么收效甚微,要么难以成为系统,知识结构不够牢固,难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因此,在完成了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之后,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始终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律为根本,不可舍本求末,甚至本末倒置。总体上来说,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6]。课程系统作为完成特定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的总和,不能是多门课程的简单集合,而必须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层次的课程之间需有支撑关系,同一层次或同一课程群内部各门课程要在知识体系中承担不同的作用,共同达到一个闭环整体。
掌握好系统性原则还要求课程优化过程不能是单点的,而应该是整体联动的。一门课程变化了则其他相关课程从结构到功能都要产生变化;一个层次的课程发生了变动,就必须考查一下其是否还能起到应有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反复迭代的系统性的调整,最终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二)主体性原则
在优化过程中,应将研究生和老师作为课程体系的主体来对待,尊重研究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和培养目标,重视一线教学老师对课程设置提出的意见建议。课程体系的优化,根本上还是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老师则是必不可少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实施者。说到底,老师最知道这一课程体系在传授的过程中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而学生也懂得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到困惑和吃力,是否能够帮助其达到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将老师和研究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关键参数引入课程体系优化过程,能够保证课程结果更加合理,运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系统实现最高效运行。
(三)时变性原则
知识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海洋科学学科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时变性原则。所谓时变性,就是指所设计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缓慢变化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周期内,随时对系统组成进行调整,使其始终保持在最优的状态。目前来说,虽然各高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规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是如何始终保持课程体系与学术前沿的联动性,保持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应用到课程体系当中也是一个需要突破的关键。
系统性原则提出了海洋科学学科课程体系优化的总体方法,主体性原则约束了优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而时变性原则则对应优化系统的优化目标。根据上述要求,笔者对所设计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优化。
三、课程体系优化过程及结果
海洋科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首先以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和突破点,实施“海洋学科一流课程建设计划”,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能力、重视实践、强调素质、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我们着眼于培养具备坚实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掌握具有学科方向特色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的科技创新人才,从海洋科学学科内涵出发,根据现有的学科布局结构和特色优势方向,从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学科前沿讲座研讨课程以及军事特色实践课程等五个层次规划海洋科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海洋科学研究生个体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掌握、应用不同方向的知识来完成,而系统的知识结构承载于课程体系中。不同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类型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教授和学习不同的知识和课程体系。通过设计海洋科学“能力—知识”矩阵,以便将教学知识点与具体能力目标对应,而且知识点等级按照从基础到核心、高级和前沿的顺序排列,从而使能力培养过程循序渐进,避免知识点学习重复和教育资源浪费。这对于教师来说,便于他们根据学生的能力等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和帮助;对学生而言,可让他们在“能力—知识”矩阵的指引下,知道自己所处的能力阶段,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学习任务,最后还可以对自己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来说,针对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的几点优化措施如下:
1.研究分析近年来选课情况,取消受益面小的课程和事实上未能正常开设课程;梳理教学内容,合并相近课程,取消重复章节;取消内容陈旧的前沿性、研讨性课程。
2.整合优化课程,使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体系, 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并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各教学环节的目标意识, 每门课程都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3.对标世界一流课程,聚焦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教学科研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加强案例教学,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按照基础扎实、内容更新、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 以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 大力实施优秀课程建设工作。在课程建设工作中, 明确课程责任人, 按照精品课的标准, 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通过定期评估、检查等措施,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工作。
4.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针对海洋科学专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在安排教学工作过程中, 坚持和完善“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军队实践”相结合的三元教学模式,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课堂教学[7], 不断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过程, 同时特别注重抓好海上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
通过优化设计,海洋科学学科课程体系主要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海洋学科内涵和学科前沿,突出专业特色。
公共课程原则上包括海洋科学“能力—知识”矩阵图中支撑每个培养能力类型的基础科学知识课程和学科核心知识课程,但基础科学知识课程都属于本科阶段课程,因此在研究生课程目录中不再列出。对于 “能力—知识”矩阵图中的基础科学知识课程,如果已经在本科阶段修过(如从海洋专业毕业后考入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則不需要再修;如果本科阶段没有修过相关课程(如来自数学、物理、计算机等非海洋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则必须补修“能力—知识”矩阵图中对应的基础科学知识课程。 对于学科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海洋学科研究生层次各研究方向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以及少量难度较大、较专门深入或涉及前沿的课程,或为特定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置的专门文献阅读、讲座或实验技术课程等。学科前沿研讨课程除了可以采用研讨讲座形式授课以外,还可以采用暑期班(Summer School)形式,邀请本领域专家教授集中时间讲授和研讨,主要是拓宽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视野,通过学习二到三门前沿课程,使其快速进入课题研究创新实质性工作阶段。
军事特色知识课程属于本校专业特色课程[4]。该类课程主要强调实践环节,使研究生亲身体验和真实感知研究对象和工作环境,培养研究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快速适应未来海上舰船工作环境和岗位,具有较强的履职能力。非跨学科的海洋科学博士研究生可以免修基础科学知识、学科核心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但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一定量的军事特色知识课程。
四、结论
海洋科学学科目前受到国内外高校的普遍重视。设立海洋科学学科、建设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优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课程彼此关联度过低,或交叉过多,或者固化严重等问题。我们要把握好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时变性原则,对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形成具有院校专业特色的,可以满足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续琨, 庞玉珍. 海洋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29-33.
[2] 王辉赞, 张韧, 冯芒, 刘科峰, 曾文华, 张文静. 我国海洋学科研究生培养专业开设现状分析与展望[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4):90-93.
[3] 胡松, 刘慧, 李勇攀. 美国海洋科学教育概况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1):71-74.
[4] 刘祖爱, 肖学祥.课程体系:大学教育创新的关键——以军事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内容创新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5):125-128.
[5] 高东宝, 韩开锋, 赵云, 田章福, 周鹤峰. 新设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J]. 大学教育, 2018(4): 187-189.
[6] 孙根年.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6):139-144.
[7] 赵云, 曾新吾, 张文, 等. 声学基础教学中增强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探索[J]. 大学教育, 2016(2): 48-149+171.
[責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海洋科学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65-03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的一门课程,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海洋科学学科属于理学门类一级学科。作为一门学科来讲,海洋科学学科相对起步较晚,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其内在学科发展动力相当强劲,这源于当今社会、经济、军事发展对海洋及其空间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当前海洋科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并呈现出大科学、多尺度、高技术、全球化和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海洋科学研究重点趋向于资源、环境、气候及国防等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包含多种时空尺度的复杂动力系统,研究方式趋向于全球化,在研究手段上不断采用高科技,研究方法也趋向于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海洋科学学科所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传统方向,还包括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海洋药学、海洋物理、海洋气象、军事海洋,等等方向[1]。
目前我国涉及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单位增长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70多个(不含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下同)院所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生培养工作[2]。在国际学术界,海洋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国外研究生教育涉海学科设置较多,有地球与海洋科学、海洋科学、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在国际上,美国涉海学科实力较强,有海洋生物和生物海洋学、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科学、海运、海洋工程、海洋学等6大类涉海专业学士或更高学位的高等院校共计142所[3]。
院校作为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载体,承担了系统的课程教学、基本能力培养及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海洋科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个学科中,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4]。而高校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工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和高效化。课程体系在经历了框架设计与课程设计之后,必将走向优化设计的过程。优化设计是一个去繁就简,去糟存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是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课程体系设计及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以本单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所设计课程体系包含4个层次,级分别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前沿研讨课[5],如图1所示。
4类课程在研究生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方面呈现金字塔形。公共基础课是全校性质的公共课程,旨在打牢研究生的基本能力,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在设计上应由全校性的专家委员会来规定。学科基础课是为了满足本学科研究生继续学习需要而开设的课程,不区分具体研究方向。这一层次的课程须由本学科的学术委员会在培养方案中做出明确规定。学科专业课根据本学科中不同科研方向和实际需要而开设,可以满足研究生对本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由各学科方向负责人提出,由相关学术委员会确认。最后,前沿研讨课属于开放性较大的课程,以研讨、讨论及报告等形式开展,以培养研究生紧跟学术前沿,激发研究熱情为目的。
不同层级课程之间具有相互支撑的作用,而同一层级课程之间则存在既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其中学科专业课和前沿研讨课往往以课程群的形式存在,是根据相应的学科方向而设立的相互联系的多门课程的集合。不同课程群之间相对独立,也可能存在交叉。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当然也会鼓励其选择更多交叉学科课程进行学习。
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把握强化基础,体现交叉,注重实践的特点。因此,课程体系中会有较多的设计实验类课程,在学科基础课程中会有学科基础实验课程,在学科专业课程中,针对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群均须安排相应的实验类课程,以培养研究生实践探索的动手能力。
到此为止,我校已经完成了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进一步的详细的课程设计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特点来选择,从而实现完整的课程体系设计。在经过初步设计之后,课程体系还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彼此关联度低
作为一个学科中的各门课程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彼此相互支撑,成为一个整体。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要避免课程与课程之间完全独立,互不相关;不同层次课程之间出现层次混乱,甚至无法支撑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会导致课程间撕裂情况严重,对于研究生来说,会无法系统地掌握一个学科或者一个方向的知识技能。
(二)课程之间相互重叠,同质性强
相对于课程之间相互独立,课程间彼此重叠较多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多门课程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基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A课程与B课程均对相同部分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的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C课程以D课程为基础,那么在C课程讲授过程中可能会过多的重复提及D课程的相关内容。其实这样做是大可不必的,只要研究生学习过了相关的课程,就不应该再花费太多时间来进行重复。相反的,应该留出充足的时间,使研究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三)课程内容过分固定,适用性差
在课程体系设计完成之后,一段时间之内会作为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进行固化,导致多年来学生所学课程完全相同。在知识发展相当迅速的如今,很容易造成知识体系的落后,时效性差。这将导致研究生能力培养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对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十分不利。 上述问题都会直接导致研究生在学习了相关课程之后,要么收效甚微,要么难以成为系统,知识结构不够牢固,难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因此,在完成了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之后,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始终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律为根本,不可舍本求末,甚至本末倒置。总体上来说,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6]。课程系统作为完成特定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的总和,不能是多门课程的简单集合,而必须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层次的课程之间需有支撑关系,同一层次或同一课程群内部各门课程要在知识体系中承担不同的作用,共同达到一个闭环整体。
掌握好系统性原则还要求课程优化过程不能是单点的,而应该是整体联动的。一门课程变化了则其他相关课程从结构到功能都要产生变化;一个层次的课程发生了变动,就必须考查一下其是否还能起到应有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反复迭代的系统性的调整,最终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二)主体性原则
在优化过程中,应将研究生和老师作为课程体系的主体来对待,尊重研究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和培养目标,重视一线教学老师对课程设置提出的意见建议。课程体系的优化,根本上还是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老师则是必不可少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实施者。说到底,老师最知道这一课程体系在传授的过程中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而学生也懂得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到困惑和吃力,是否能够帮助其达到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将老师和研究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关键参数引入课程体系优化过程,能够保证课程结果更加合理,运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系统实现最高效运行。
(三)时变性原则
知识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海洋科学学科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时变性原则。所谓时变性,就是指所设计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缓慢变化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周期内,随时对系统组成进行调整,使其始终保持在最优的状态。目前来说,虽然各高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规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是如何始终保持课程体系与学术前沿的联动性,保持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应用到课程体系当中也是一个需要突破的关键。
系统性原则提出了海洋科学学科课程体系优化的总体方法,主体性原则约束了优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而时变性原则则对应优化系统的优化目标。根据上述要求,笔者对所设计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优化。
三、课程体系优化过程及结果
海洋科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首先以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和突破点,实施“海洋学科一流课程建设计划”,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能力、重视实践、强调素质、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我们着眼于培养具备坚实海洋科学理论基础,掌握具有学科方向特色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的科技创新人才,从海洋科学学科内涵出发,根据现有的学科布局结构和特色优势方向,从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学科前沿讲座研讨课程以及军事特色实践课程等五个层次规划海洋科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海洋科学研究生个体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掌握、应用不同方向的知识来完成,而系统的知识结构承载于课程体系中。不同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类型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教授和学习不同的知识和课程体系。通过设计海洋科学“能力—知识”矩阵,以便将教学知识点与具体能力目标对应,而且知识点等级按照从基础到核心、高级和前沿的顺序排列,从而使能力培养过程循序渐进,避免知识点学习重复和教育资源浪费。这对于教师来说,便于他们根据学生的能力等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和帮助;对学生而言,可让他们在“能力—知识”矩阵的指引下,知道自己所处的能力阶段,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学习任务,最后还可以对自己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来说,针对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的几点优化措施如下:
1.研究分析近年来选课情况,取消受益面小的课程和事实上未能正常开设课程;梳理教学内容,合并相近课程,取消重复章节;取消内容陈旧的前沿性、研讨性课程。
2.整合优化课程,使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体系, 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并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各教学环节的目标意识, 每门课程都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3.对标世界一流课程,聚焦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教学科研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加强案例教学,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按照基础扎实、内容更新、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 以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 大力实施优秀课程建设工作。在课程建设工作中, 明确课程责任人, 按照精品课的标准, 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通过定期评估、检查等措施,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工作。
4.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针对海洋科学专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在安排教学工作过程中, 坚持和完善“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军队实践”相结合的三元教学模式,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课堂教学[7], 不断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过程, 同时特别注重抓好海上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
通过优化设计,海洋科学学科课程体系主要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海洋学科内涵和学科前沿,突出专业特色。
公共课程原则上包括海洋科学“能力—知识”矩阵图中支撑每个培养能力类型的基础科学知识课程和学科核心知识课程,但基础科学知识课程都属于本科阶段课程,因此在研究生课程目录中不再列出。对于 “能力—知识”矩阵图中的基础科学知识课程,如果已经在本科阶段修过(如从海洋专业毕业后考入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則不需要再修;如果本科阶段没有修过相关课程(如来自数学、物理、计算机等非海洋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则必须补修“能力—知识”矩阵图中对应的基础科学知识课程。 对于学科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海洋学科研究生层次各研究方向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以及少量难度较大、较专门深入或涉及前沿的课程,或为特定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置的专门文献阅读、讲座或实验技术课程等。学科前沿研讨课程除了可以采用研讨讲座形式授课以外,还可以采用暑期班(Summer School)形式,邀请本领域专家教授集中时间讲授和研讨,主要是拓宽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视野,通过学习二到三门前沿课程,使其快速进入课题研究创新实质性工作阶段。
军事特色知识课程属于本校专业特色课程[4]。该类课程主要强调实践环节,使研究生亲身体验和真实感知研究对象和工作环境,培养研究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快速适应未来海上舰船工作环境和岗位,具有较强的履职能力。非跨学科的海洋科学博士研究生可以免修基础科学知识、学科核心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但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一定量的军事特色知识课程。
四、结论
海洋科学学科目前受到国内外高校的普遍重视。设立海洋科学学科、建设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优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课程彼此关联度过低,或交叉过多,或者固化严重等问题。我们要把握好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时变性原则,对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形成具有院校专业特色的,可以满足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续琨, 庞玉珍. 海洋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发展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29-33.
[2] 王辉赞, 张韧, 冯芒, 刘科峰, 曾文华, 张文静. 我国海洋学科研究生培养专业开设现状分析与展望[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4):90-93.
[3] 胡松, 刘慧, 李勇攀. 美国海洋科学教育概况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1):71-74.
[4] 刘祖爱, 肖学祥.课程体系:大学教育创新的关键——以军事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内容创新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5):125-128.
[5] 高东宝, 韩开锋, 赵云, 田章福, 周鹤峰. 新设海洋科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J]. 大学教育, 2018(4): 187-189.
[6] 孙根年.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6):139-144.
[7] 赵云, 曾新吾, 张文, 等. 声学基础教学中增强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探索[J]. 大学教育, 2016(2): 48-149+171.
[責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