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孙双金老师情智语文所追求的语言发展和情感熏陶的同构共生,和谐的语文课堂是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课堂里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和谐的语文课堂是薛法根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中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激情共舞。课程专家叶澜教授的诠释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可见,理想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于在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做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本人试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谈谈自己对“预设与生成”的一些想法,旨在与同行们共同研究与学习。
【教学片段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3课中有一首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对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学生产生了疑问。
生:老师,庐山上怎么会有紫色的云烟呢?
师:是啊,庐山上怎么会有紫色的云烟呢?谁知道?
(一时教室里无语,我也没有预料到,但头脑里立刻浮现出第3课《庐山的云雾》中的情景)
师:同学们想一想,庐山上怎么会有烟呢?这儿的云烟其实是什么?
(立刻有人举手)
生:我知道,这儿是说庐山的云雾。
师:庐山的云雾怎么样?
(提到“庐山的云雾”,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纷纷举手)
生1:庐山的云雾非常多。
生2: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变幻无常。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日照香炉生紫烟”了吗?
生3: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所以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紫色的云烟,非常美丽。
生4:因为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产生折射作用,作者从远处看,庐山的云雾就像彩虹一样,所以我认为这里的“紫烟”不一定就是紫色的云烟,而是指七彩的云烟。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古诗最讲究意境,有些词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句诗,大家通过联系比较,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独特的思考。老师认为如果李白在此,他也一定会赞同你们的理解的,因为你们和他一样,都已经感受到了庐山之美。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这句诗吧!
(虽只读了一句诗,学生却读得摇头晃脑,意境悠远)
【反思】重视教学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将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传统教学中十分重视备课这一环节,并强调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实际上,所谓的备学生,就是指我们的教学设计有必要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胸,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如学生会怎么说?我该怎样引导?学生说的与预想不一致时,我该怎么办?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更多精彩。
【教学片段二】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七颗钻石》一课时,我原先的“预设”是分层讲读,逐步深入。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水罐的变化是一步一步进行的,但每一次的变化都能让人体会到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从中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故事浅显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教师应减去烦琐的分析,重在让学生朗读感悟,于是我灵感突 发:何不让学生自读并写感受,做批注。这还是第一次,我想来试试。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多感人啊!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想法。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做了一点示范,并在行间逐一巡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体会得非常深刻,批注也写得非常好)
生1:小姑娘为给妈妈找水,累得睡着了,可以看出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所以,水罐里才会出现清亮清亮的水。
生2:只要对别人、对动物献出一点爱心,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生3:好心的小姑娘把水倒了一些给小狗喝,神灵感动了,所以赐予她银罐。
生4:母亲就算自己渴死,也要让女儿好好活着,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天神,所以水罐变成金子的了。
生5:母亲认为孩子好多天没有喝水,一定很渴,想让孩子解渴,神灵又一次被感动了,赐予了她们金罐。
生6:小姑娘乐于助人,懂得关爱他人,即使自己非常渴,可还是把水递给过路的人喝。水神被深深感动了,觉得应该给地球一点儿帮助,所以,在送给他们七颗钻石后,又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下课后,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凑到我身边)
生7:老师,我喜欢这样上课,真的。
【反思】敢于放弃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学生的差异与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常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相背离的。对教师来讲,在充分利用自身常规资源备好课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敢于打破授课的“思维定势”,果断地放弃事先的预设,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密度、结构,使之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资源。不在形式上玩花样,要在内容上做文章,以学生为本,使课堂教学更趋优化,视学情而及时作出新的预设,以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教学片段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赶海》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学完这一段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生1:老师,我也来写句诗,好吗?
师:好啊!当然可以,说说看!
生1:落霞与海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2:不,应该是“落霞与海鸥齐飞,夏水共长天一色”。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课文里说是“暑假”,暑假应该是夏天,当然是“夏水”了。
师:真了不起!你们怎么联想到王勃的诗句了?
生1:因为在第9课中,王勃看到“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写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所以,看到这样的美景,我也就想起了一句诗。
师:同学们真会学以致用,真是一个个“小王勃”!
生3:老师,我还想帮他们改一改!
师:怎么改?
生3:落霞与海鸥齐飞,翡翠共蓝玉一色。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改?
生3:因为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中说“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改。
(掌声骤然在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
师:多美的诗句,多美的景色!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没有过多的指导,学生读得却是那样的充满感情,那样的投入、到位)
【反思】善于突破预设,创造课堂生成
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成是预设的发展,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大大超出了教师原先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跳跃性。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生成”,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使其迸射出火花,并以此点燃其他同学的思维。学生即时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将让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
【教学片段四】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赶海》一文中,开头和结尾都用了歌曲《大海呀,故乡》的歌词。备课时,我找出了这首歌的录音,准备课上播放给学生欣赏。
师:老师就是听着这首歌曲长大的,这首歌优美动听,表达了人们对大海、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学们想不想听?好,下面请大家欣赏。
(可就在此时,录音机卡壳了,怎么放也放不出来,急得我直冒汗,现在再到网上下载吧,浪费时间;留到下节课欣赏吧,又枉费了刚才渲染的美好意境。突然,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你不是说你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吗!你一定会唱,你就唱给我们听吧!
生(齐):是啊,是啊,老师唱,老师唱!
(天哪!我可没准备,在他们面前清唱,实在没自信)
生:老师,你不是说过,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吗?我们也给你掌声好不好?
(顿时掌声热烈,期待的目光一齐聚焦而来。不简单,竟然用上学期学过的《掌声》一课来鼓励我了。看来,不唱不行了,不然怎么树立老师的形象呢!)
师:好,那我唱唱看,唱得不好,请不要见笑。
(以前就喜欢这首歌,今天唱起来还挺投入,连自己都快被陶醉了,学生当然不必说了。又一次掌声雷动,更夹杂着喜悦、欣赏、羡慕、感动、崇拜、陶醉的目光。)
生:老师,你唱得真好!
师:唱得不好。下节课,我让你们听原唱。
生1:不要听了,你就是原唱。
生2:老师,你一定唱得比原唱还好听。
生3:老师,你是我们心中的“歌后”!
【反思】 展示自身素养,生成课程资源
好的课堂应该充满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智慧的灵光、思想的火花,还需要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当然,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不是独唱音乐会,不是绘画表演,但恰到好处地展示自我,又何尝不是一节课中亮丽的色彩?首届全国实验区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建刚老师,在教学《咏华山》一课时,就在黑板上展示了他的简笔画,为这节课增色不少。只不过他是公开课,我是随堂课;他是课前的“预设”,我是课中的“生成”罢了。
动态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传递信息的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预设与生成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有时看似未曾预约的生成其实往往寓于独具匠心的预设之中。预设要简约目标,精选内容,优化策略;生成要重视学情的变化,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先学后教”,把学生的“疑点”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习的“难点”作为点拨的重点,把关键性的“生发点”作为教学进程的推进点。为了在课堂上能看到 “美丽的图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为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的舞台!
【教学片段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3课中有一首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对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学生产生了疑问。
生:老师,庐山上怎么会有紫色的云烟呢?
师:是啊,庐山上怎么会有紫色的云烟呢?谁知道?
(一时教室里无语,我也没有预料到,但头脑里立刻浮现出第3课《庐山的云雾》中的情景)
师:同学们想一想,庐山上怎么会有烟呢?这儿的云烟其实是什么?
(立刻有人举手)
生:我知道,这儿是说庐山的云雾。
师:庐山的云雾怎么样?
(提到“庐山的云雾”,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纷纷举手)
生1:庐山的云雾非常多。
生2: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变幻无常。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日照香炉生紫烟”了吗?
生3: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所以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紫色的云烟,非常美丽。
生4:因为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产生折射作用,作者从远处看,庐山的云雾就像彩虹一样,所以我认为这里的“紫烟”不一定就是紫色的云烟,而是指七彩的云烟。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古诗最讲究意境,有些词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句诗,大家通过联系比较,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独特的思考。老师认为如果李白在此,他也一定会赞同你们的理解的,因为你们和他一样,都已经感受到了庐山之美。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这句诗吧!
(虽只读了一句诗,学生却读得摇头晃脑,意境悠远)
【反思】重视教学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将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传统教学中十分重视备课这一环节,并强调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实际上,所谓的备学生,就是指我们的教学设计有必要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胸,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如学生会怎么说?我该怎样引导?学生说的与预想不一致时,我该怎么办?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更多精彩。
【教学片段二】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七颗钻石》一课时,我原先的“预设”是分层讲读,逐步深入。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水罐的变化是一步一步进行的,但每一次的变化都能让人体会到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从中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故事浅显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教师应减去烦琐的分析,重在让学生朗读感悟,于是我灵感突 发:何不让学生自读并写感受,做批注。这还是第一次,我想来试试。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多感人啊!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想法。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做了一点示范,并在行间逐一巡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体会得非常深刻,批注也写得非常好)
生1:小姑娘为给妈妈找水,累得睡着了,可以看出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所以,水罐里才会出现清亮清亮的水。
生2:只要对别人、对动物献出一点爱心,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生3:好心的小姑娘把水倒了一些给小狗喝,神灵感动了,所以赐予她银罐。
生4:母亲就算自己渴死,也要让女儿好好活着,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天神,所以水罐变成金子的了。
生5:母亲认为孩子好多天没有喝水,一定很渴,想让孩子解渴,神灵又一次被感动了,赐予了她们金罐。
生6:小姑娘乐于助人,懂得关爱他人,即使自己非常渴,可还是把水递给过路的人喝。水神被深深感动了,觉得应该给地球一点儿帮助,所以,在送给他们七颗钻石后,又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下课后,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凑到我身边)
生7:老师,我喜欢这样上课,真的。
【反思】敢于放弃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学生的差异与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常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相背离的。对教师来讲,在充分利用自身常规资源备好课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敢于打破授课的“思维定势”,果断地放弃事先的预设,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密度、结构,使之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资源。不在形式上玩花样,要在内容上做文章,以学生为本,使课堂教学更趋优化,视学情而及时作出新的预设,以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教学片段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赶海》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学完这一段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生1:老师,我也来写句诗,好吗?
师:好啊!当然可以,说说看!
生1:落霞与海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2:不,应该是“落霞与海鸥齐飞,夏水共长天一色”。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课文里说是“暑假”,暑假应该是夏天,当然是“夏水”了。
师:真了不起!你们怎么联想到王勃的诗句了?
生1:因为在第9课中,王勃看到“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写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所以,看到这样的美景,我也就想起了一句诗。
师:同学们真会学以致用,真是一个个“小王勃”!
生3:老师,我还想帮他们改一改!
师:怎么改?
生3:落霞与海鸥齐飞,翡翠共蓝玉一色。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改?
生3:因为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中说“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改。
(掌声骤然在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
师:多美的诗句,多美的景色!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没有过多的指导,学生读得却是那样的充满感情,那样的投入、到位)
【反思】善于突破预设,创造课堂生成
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成是预设的发展,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大大超出了教师原先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跳跃性。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生成”,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使其迸射出火花,并以此点燃其他同学的思维。学生即时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将让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
【教学片段四】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赶海》一文中,开头和结尾都用了歌曲《大海呀,故乡》的歌词。备课时,我找出了这首歌的录音,准备课上播放给学生欣赏。
师:老师就是听着这首歌曲长大的,这首歌优美动听,表达了人们对大海、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学们想不想听?好,下面请大家欣赏。
(可就在此时,录音机卡壳了,怎么放也放不出来,急得我直冒汗,现在再到网上下载吧,浪费时间;留到下节课欣赏吧,又枉费了刚才渲染的美好意境。突然,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你不是说你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吗!你一定会唱,你就唱给我们听吧!
生(齐):是啊,是啊,老师唱,老师唱!
(天哪!我可没准备,在他们面前清唱,实在没自信)
生:老师,你不是说过,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吗?我们也给你掌声好不好?
(顿时掌声热烈,期待的目光一齐聚焦而来。不简单,竟然用上学期学过的《掌声》一课来鼓励我了。看来,不唱不行了,不然怎么树立老师的形象呢!)
师:好,那我唱唱看,唱得不好,请不要见笑。
(以前就喜欢这首歌,今天唱起来还挺投入,连自己都快被陶醉了,学生当然不必说了。又一次掌声雷动,更夹杂着喜悦、欣赏、羡慕、感动、崇拜、陶醉的目光。)
生:老师,你唱得真好!
师:唱得不好。下节课,我让你们听原唱。
生1:不要听了,你就是原唱。
生2:老师,你一定唱得比原唱还好听。
生3:老师,你是我们心中的“歌后”!
【反思】 展示自身素养,生成课程资源
好的课堂应该充满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智慧的灵光、思想的火花,还需要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当然,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不是独唱音乐会,不是绘画表演,但恰到好处地展示自我,又何尝不是一节课中亮丽的色彩?首届全国实验区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建刚老师,在教学《咏华山》一课时,就在黑板上展示了他的简笔画,为这节课增色不少。只不过他是公开课,我是随堂课;他是课前的“预设”,我是课中的“生成”罢了。
动态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传递信息的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预设与生成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有时看似未曾预约的生成其实往往寓于独具匠心的预设之中。预设要简约目标,精选内容,优化策略;生成要重视学情的变化,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先学后教”,把学生的“疑点”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习的“难点”作为点拨的重点,把关键性的“生发点”作为教学进程的推进点。为了在课堂上能看到 “美丽的图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为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