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的现状分析及其策略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hlgh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然而当前部分教师仍沿用前苏联的班级授课制模式,强调“以教定学”,于是大肆灌输、机械训练。当学生解决问题出现失误时,教师不是提供帮助,而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导致学生丧失信心。灌输式的教学阻断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习惯于跟从教师的思维,成为“应声虫”,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解放。
  一、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
  1.形式上动,本质不动。教师为了显示所谓的“教学效果”,一味地追求课堂预设,事无巨细,连问题的生成都经过精心预演,看似无懈无击。但也带给我们一丝顾虑:如此互动有太多的表演性,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真。
  2.少数人动,多数不动。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教师崇尚考分至上,喜欢研究难题,数学课堂成为少部分尖子生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被忽略,后进生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
  3.学生活动,教师不动。部分教师实施放羊式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的学情缺乏有效的捕捉与判断,提出问题后,对学生不加任何引导,让其自由发挥,有些学生甚至不明白自己要承担的角色、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的不作为,造成课堂松松垮垮,犹如一盘散沙。
  二、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主要因素
  1.学生因素。(1)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基本技能。数学课堂教学互动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审视的基础上,若设计的问题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互动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2)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由自身的学习需要决定的,是推动互动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就会消极颓废,表现欲降低,缺少参与互动的意识。(3)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等活动中。(4)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交往已广泛渗透入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朋辈效应,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形成自己的见解。
  2.教师因素。(1)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对学生要求甚多,学生稍有犯错即大加训斥。殊不知,缺乏宽松、和谐的环境难以产生民主、愉悦的互动氛围,学生也难以形成创新的见解。(2)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要周密设计、精于预设,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通过有效引导实现动态生成。
  3.课堂环境。(1)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师生互动为主,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传输模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2)教育环境。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物质、心理环境密切相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效率的有效策略
  1.树立互动意识。(1)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现代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化,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序也愈来愈高,人的合作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表达、善于合作的能力。(2)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大多数高中生经历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生活环境单一,而互动式的课堂能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互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机械灌输结论的做法,重视问题的发现、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寻求问题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结论。如在“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中,师生互动如下:
  师:前面我们曾证明过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方程:x2+y2=42。若半径发生变化,圆的方程怎样?试写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
  生:x2+y2=r2。
  师:你是如何得到了,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条件?
  生: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即■=r。
  师:若圆的圆心移动点M(a,b)点,方程又是怎样?
  生: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r,即(x-a)2+(y-b)2=r2.
  2.创造互动条件。(1)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探究的热情。(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问题嵌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面对疑难产生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让他们产生急切解决问题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解疑、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面谈、观察、检查作业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分析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4)激发成就动机。教师要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要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3.营造互动氛围。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畅所欲言,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还要选择合作的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中,可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从而兼顾所谓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可望解决本文开始时笔者所列举的各种“动”与“不动”的矛盾。
  总之,我们高中数学教师要摒弃接受、模仿的教学方式,倡导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是写还是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可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课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往往难以引起共鸣。情感的纽带就联结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渗透;有效途径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语文教学都应当充满“情”趣。教师要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
【摘 要】函数奇偶性、周期性及图象对称性的关系在数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其三者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函数奇偶性;周期性;图象的对称性;关系分析  在函数的学习中,其奇偶性、周期性及图象的对称性是非常重要的性质,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笔者在此想从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定义出发进行类比、联想,再结合函数性质探讨它们之间及图象的对称性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应用。  
【摘 要】若想对所学物理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就需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眼光,而学生的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感悟是促使实现这一目标的很好的催化剂。  【关键词】物理教学;“悟”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有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采用默写,为的是提高物理学科分数。单就默写并无异议,令我惊讶的是默写的内容竟包含:物理量定义、公式、实验步骤、甚至注意事项等等,并已发展到堂堂默、课课清。诚然学习需要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