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fd454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古典诗歌,是经典中的经典,对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胸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涵养与浸润作用。而这些美好的精神、情操、气节、情趣等正是当今中学生失落了的品格,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肩负起提振青少年美好人格品质的重任,重视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当下中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弱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下的诗歌教学囿于应试的藩篱,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割裂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名句填空”和“古诗词鉴赏”这两个考点的高分,学生就得不断地背诗,不断地记答题方法和模式,不断地做古诗鉴赏题,可以说学生都练得麻木了,哪还能饶有兴趣、自主地去进行诗歌的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把诗歌中体现出的美好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因素了。即使在古诗新授课教学中,教师也会不由自主地侧重于高考题型解题方法的传授,来落实“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这一新课标的要求。
  这样就走进了诗歌教学的误区:重应试技巧而轻情感熏染,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体悟,重词句解释而轻涵泳品味,重知性分析而轻审美体验,重标准答案而轻多元解读。这样就违背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原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破坏了学生的兴趣,致使学生不爱学习古典诗歌。
  总而言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游离了古诗的内核和神韵,破坏了诗歌的“诗味”,扫了学生的“诗兴”。
  二、加强诗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人不热爱诗歌,还怎能具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和涵养;一个国家不倡导国民对于本民族古代经典的阅读,不推崇经典诗词歌赋对人的濡染教化,还怎么谈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品位?
  1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国家在国民素质的提高上对青少年的情感培育向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阶段的课程中,数理化等学科侧重于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古典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更强的民族精神特质,彰显着更多的人文精神色彩。这些古典诗歌文质兼美、思想深刻、情感丰富,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优秀素材。
  2青少年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中是青少年学习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年龄阶段。人的信念、理想、个性、情感、意志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和形成的。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都是内心情感的反应。可以说,情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对他们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其终身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明显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中学生的情感热烈而丰富,充满激情而又极其脆弱,情趣好坏落差较大;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矛盾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日渐滋长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之风,他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孤独、苦恼。此时他们极其需要家长老师外在的情感疏导和古代经典中正面形象情感品质的内化引领。引导学生以情度情,辅以教师以情育情,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唤醒他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感知,激发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和责任感,培养自我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自身心智渐趋成熟,情感日臻理智,奠定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情商基础。
  3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歌,都是作者情感与智慧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各个时代的作者,都在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状况,通过诗歌来反照社会,流露自己对国家民族、统治阶层、山川景物、社会大众的情感态度。这些情感,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有表现保家卫国的决心,有对百姓命运的关注,有对人民疾苦的悲悯,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挚爱,有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著,有对社会现实的审视与批判。
  语文教师只有在诗歌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才能将这些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精神有一种特征,就是永远对精神起着推动作用”,古典诗词中的情感内容与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作品中优秀的民族精神总能与我们的时代精神找到“似曾相识”的契合点,从而给治愈现实社会中“假”“恶”“丑”的痈疽找到精神的良方。
  “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语文教师把古代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须要立足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现代视角审视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价值,肩负起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个大道的重任。
  三、古典诗歌情感教育方法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能打动人心、富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那么情感体验就应该是诗歌教学的灵魂。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很多教师的观念和方法仅仅着眼于诗文的识记和解题模式的强化上,剥离了诗歌极具情感价值的精神内核,抛弃了诗歌中滋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意志、激情等情感体验的内涵。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1吟诵悟情
  宋代诗评家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的古典诗歌是语言精练形象、节奏韵律和谐、感情色彩强烈的文体。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味可以在对诗歌的反复吟诵中体悟出来,因而诗歌教学一定要注重诵读吟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宋代陆九渊说得好:“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说的就是,只有“涵泳”,才能领悟诗歌的感情,才能达到“意会”的境界。   古典诗歌具有难以言传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美”,是一种隐约之美、含蓄之美,是一种有所感触却往往难以了然于心的美。所谓“诗无达诂”,有很古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现在有些教师讲诗,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在这样的讲解中,诗情诗意诗韵就没有了。从古至今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再高明的讲解也替代不了学生对作品的揣摩和理解,让学生反复吟诵,无疑是领悟诗歌内涵情愫的终南捷径。
  2由画察情
  诗是流动的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许多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类的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可以说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诗画同一”。中国古代诗人善于选取特定的景物来烘托、渲染和寄寓情感,同时这些主体景物中往往又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文艺美学认为:“形象性有助于增强人的感性认识,不但有助于建立空间观念,拓宽人的思维空间,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人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提高人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能力。”所以,展示诗歌的画面形象,挖掘其中的情感,就应该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复原画面和形象,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画面之境,进而进入到“诗中有我”的情境,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这是诗歌教学的主体,也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体。
  3推敲度情
  “推敲”一词缘于唐代诗人贾岛对“僧敲月下门”一句中是用“推门”还是用“敲门”的斟酌,后来即指人们在写文章、作诗赋时,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诗歌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景物时,总是将自己深挚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通过词语的锤炼,表现画面最精妙之处,表现情感最深情之处,因而体验诗歌情感,就要引导学生反过来推敲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琢磨诗人的匠心和情感。学生如果能体会到用词的精妙,就能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情感。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闹”和“绿”,不仅把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描写得活灵活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由此感受到作者热爱春天、醉于春意的欣喜。但是就学生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推敲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自我领悟,而领悟能力更多地需要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学识修养而非冥思苦想来提升。
  4创作怡情
  托尔斯泰曾这样说:“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照亮人心。”引导学生学习写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观察体悟生活的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陶冶美好情操。中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梦想,对自己的社会生活有着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陶冶学生的性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热爱写诗的兴趣,教给学生写诗的入门方法,如古诗的平仄、格律等知识,给以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同时,文学源自生活,要求学生要重视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独特而深刻的体验,表现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让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合二为一。贺敬之《在关于诗歌创作的随感》中提到诗歌创作五字要求:“真、深、新、亲、心”,认为其中“心”最为重要,就是要抒心中之情,发内心之声,我手写我心。《随园诗话》云:“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因而,鼓励中学生创作诗歌,可以收到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广博胸襟、抒发志趣的情感教育功效,能更好地传承和光大民族文化。否则,没有传承的文化,将是无根之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石港中学(226351)
其他文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了三首李煜词作。李煜词作以亡国之后最臻上乘,从终日宴乐、尽日笙歌的小朝廷走进“次中日夕只以泪洗面”的囚室,人生遭际的变迁、国破家亡的悲凉,使李煜无论在思想感情的表达还是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上都有了较明显的改变,而用以抒写内心情感经历的词作也由婉转缠绵转向忧愤悲怆。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都达到极高的境界,尤其在抒情手法的运用上更是独具特色,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高考语文病句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病句有特殊的标志,掌握这些标志就能帮助我们快速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  一、顿号,“和”“及”,“以及”“与”  看见句子中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时(一般有顿号,“和”“及”“以及”“与”等标志),检查①并列成分是否有交叉部分或种属关系,②并列成分能否与前后相关成分搭配,③并列成分是否有语序的先后顺序。  例1: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
新材料作文教学不仅能够透过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素材以及教学模式切实改善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够有效展开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将会有很大帮助。  一、作文命题上注重思维训练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首先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也是让学生的习作更丰富的一种方式。鼓励学生讲真话、讲实话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主旨,学生只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对写作过程更为钟情,才能够在写作中体验
在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四个字编者将其认定为通假字,笔者以为不妥。下面略陈鄙陋,以期与编者商榷,也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正。  一、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行》)篦,通“鎞”  《说文新附》:“篦,导也。今俗谓之篦。”郑珍《新附考》:“今眉篦、插头篦皆作此。《小学篇》,王羲之撰,是汉后字。大徐以为俗名,是也。”又日:“导,所以到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今人用此物以骨为之,有齿
<正> 含酚废水的存在,对环境造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危害。本文拟通过实际处理试验,进一步探讨含酚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及生物流化床法处理含酚废水的有关特性。 1 试验概况试验采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编订,对语文教学影响比较大,还关乎学生高考文言文成绩,所以必须多加关注。下面笔者将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谈谈拙见。
从二师铁门关市南行750公里,穿越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便来到雄伟的昆仑山下,一片广袤的绿洲闯入人们的视野,让人眼前一亮。奔腾不息的车尔臣河,滋润着这一片热土,哺育着昆
<正> 基础隔震,作为减少建筑物地震作用的有效手段,正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地震工程界人士的关注。虽然文献[1,2]对单自由度隔振体系进行过讨论,但对发生空间运动的基础隔震建筑
语文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去开展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与挖掘生命精彩的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使命和任务。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谈谈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内容整合方式、教法与课堂环节设置,以期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人文意识。  一、处处皆诗境——培育学生多元性目标  学生结合个人实际确定并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全班学习目标多元化和文
阿克苏这座小城,11月22日,落下了2016年冬天的第一场雪。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和10名同事驱车赶往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四团15连……2016年10月,为维护新疆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