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对联运用作探析,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巧用对联来概括文意,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运用鉴赏能力。这种教学尝试会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联 教学
前言
多少年来,我们在聆听“风声雨声读书声”中长大,在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中成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教会我们如何去博爱,去为人民服务;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用深邃的思想去思考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鉴赏、运用甚至当堂创作一些对联,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大有裨益。
1.依据文本内容,引入对联,为导入新课开好头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依据教材文本对所要探讨的的问题作一个高度巧妙的概括,特别是一些重点词语,以引用对联入手,可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利于学生对这些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与加深记忆。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对联,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这种情境一旦被打开,学生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中,他们也定会为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也为进一步地研读文本内容创造了条件。
笔者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设疑导入:这两幅对联吟咏的是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略一思索,便有同学猜出杜甫。我顺势说:“那么,你们知道草堂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草堂——为秋风所破歌的茅屋,聆听诗人的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用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字称翁”为导语,让学生思考此联与作者的联系(两联的末字综合在一起正好是作者别号“醉翁”),学生通过“醉翁”这个词就能知道文本是欧阳修所作。再由此探究此联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让学生知晓一定的文化背景。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强烈的求知欲也被进一步地激活,他们也就会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
2.借用对联,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深化情趣意境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引用对联来进一步概括课文内容。这种概括能够培养学生组织运用语言和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如何发挥想象运用汉语进行简洁表达的好方法。这种表达形式更能激起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运用对联的表达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同时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对联形式的概括提炼,也为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笔者出示一对联:“十年思念,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生人。”学生通过阅读体味这样的对联,便能够想象得到: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万能的,即使是再深的兄弟手足情谊也会被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代替。学生对此感受非常深刻,深切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金钱关系。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对联“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来殿后煞尾,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全面评价了闻先生殉难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艺术概括言简意赅,震撼效果气吞山河。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引用嵌字对联“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高度颂扬了政治家毛泽东非凡的抱负和别人所未有的英雄战略眼光,为学生加深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鼓励学生撰写对联,激发创作灵感,训练表达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要求学生就教材文本作深入的思考,联想发挥,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新思维,写对联。汉语言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要求立意新颖、用词贴切、风雅不俗。学生在刚开始撰写对联时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耐心指导,鼓励其迎难而上,认真地揣词用语,并结合文本思想内容有机的联系撰写对联,可有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如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让学生以文中内容为主干,利用文中短语句子来组织对联,以此引导兴趣推进读书。学生兴趣盎然,一幅幅对联脱口而出。“蔚然深秀琅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众宾欢太守醉”;“日出云归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丽”“觥筹交错众宾欢,苍颜白发太守醉”;“山肴野素泉香酒冽,游宴欢;觥筹交错臣民同乐,太守醉”……在总结课文时,我出了上联“醉翁亭里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要求学生联系《岳阳楼记》对出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巩固了所学内容,使语文课凸显出无穷的情趣魅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开展对联专题活动,以此来交汇学生的知识与文化,融合其素养与能力。欣赏对联,指出对联所指人物,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记忆: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组织对对联活动——如出示读书对联的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学生思考后作答下联:“《三国演义》颂英雄豪杰”或“《傅雷家书》谈生活艺术”等;给出上联:“品美文若饮甘露”,学生对出下联:“读好书如沐春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思维探究也得到了拓展延伸。课堂上的对联艺术熏陶,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创作对联兴味盎然。在校园征集警示语的活动中,我班学生拟写了“四季添青,足下留情”;“爽心悦目,旷怀怡神”;“世界在这里浓缩,未来从脚下延伸”;“随手一扔,你丢下的是自己的素质;轻轻一弯,你捡起的是自己的道德”等工整广告联词,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誉。
结语
实践证明,恰当地将对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读之思之,就如含英咀华,齿颊留香,产生了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大大激活了语文教学,有效促使学生放飞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其文化底蕴。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联 教学
前言
多少年来,我们在聆听“风声雨声读书声”中长大,在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中成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教会我们如何去博爱,去为人民服务;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用深邃的思想去思考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鉴赏、运用甚至当堂创作一些对联,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大有裨益。
1.依据文本内容,引入对联,为导入新课开好头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依据教材文本对所要探讨的的问题作一个高度巧妙的概括,特别是一些重点词语,以引用对联入手,可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利于学生对这些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与加深记忆。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对联,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这种情境一旦被打开,学生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中,他们也定会为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也为进一步地研读文本内容创造了条件。
笔者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设疑导入:这两幅对联吟咏的是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略一思索,便有同学猜出杜甫。我顺势说:“那么,你们知道草堂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草堂——为秋风所破歌的茅屋,聆听诗人的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用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字称翁”为导语,让学生思考此联与作者的联系(两联的末字综合在一起正好是作者别号“醉翁”),学生通过“醉翁”这个词就能知道文本是欧阳修所作。再由此探究此联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让学生知晓一定的文化背景。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强烈的求知欲也被进一步地激活,他们也就会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
2.借用对联,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深化情趣意境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引用对联来进一步概括课文内容。这种概括能够培养学生组织运用语言和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如何发挥想象运用汉语进行简洁表达的好方法。这种表达形式更能激起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运用对联的表达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同时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对联形式的概括提炼,也为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笔者出示一对联:“十年思念,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生人。”学生通过阅读体味这样的对联,便能够想象得到: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万能的,即使是再深的兄弟手足情谊也会被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代替。学生对此感受非常深刻,深切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金钱关系。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对联“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来殿后煞尾,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全面评价了闻先生殉难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艺术概括言简意赅,震撼效果气吞山河。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引用嵌字对联“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高度颂扬了政治家毛泽东非凡的抱负和别人所未有的英雄战略眼光,为学生加深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鼓励学生撰写对联,激发创作灵感,训练表达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要求学生就教材文本作深入的思考,联想发挥,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新思维,写对联。汉语言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要求立意新颖、用词贴切、风雅不俗。学生在刚开始撰写对联时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耐心指导,鼓励其迎难而上,认真地揣词用语,并结合文本思想内容有机的联系撰写对联,可有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如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让学生以文中内容为主干,利用文中短语句子来组织对联,以此引导兴趣推进读书。学生兴趣盎然,一幅幅对联脱口而出。“蔚然深秀琅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众宾欢太守醉”;“日出云归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丽”“觥筹交错众宾欢,苍颜白发太守醉”;“山肴野素泉香酒冽,游宴欢;觥筹交错臣民同乐,太守醉”……在总结课文时,我出了上联“醉翁亭里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要求学生联系《岳阳楼记》对出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巩固了所学内容,使语文课凸显出无穷的情趣魅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开展对联专题活动,以此来交汇学生的知识与文化,融合其素养与能力。欣赏对联,指出对联所指人物,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记忆: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组织对对联活动——如出示读书对联的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学生思考后作答下联:“《三国演义》颂英雄豪杰”或“《傅雷家书》谈生活艺术”等;给出上联:“品美文若饮甘露”,学生对出下联:“读好书如沐春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思维探究也得到了拓展延伸。课堂上的对联艺术熏陶,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创作对联兴味盎然。在校园征集警示语的活动中,我班学生拟写了“四季添青,足下留情”;“爽心悦目,旷怀怡神”;“世界在这里浓缩,未来从脚下延伸”;“随手一扔,你丢下的是自己的素质;轻轻一弯,你捡起的是自己的道德”等工整广告联词,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誉。
结语
实践证明,恰当地将对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读之思之,就如含英咀华,齿颊留香,产生了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大大激活了语文教学,有效促使学生放飞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其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