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荣城市中医院,山东,荣城,264300)
【摘要】目的:观察肌氨肽苷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方法:治疗组使用黄芪注射液加入肌氨肽苷注射液,对照组使用黄芪注射液,其他治疗相同。结果:治疗一周后的心肌酶谱对比变化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对VMC无明显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一种可取得的药物治疗手段。
【关键词】肌氨肽苷;黄芪;病毒性心肌炎
【中图分类号】R54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71-01
自2004年我科在心肌炎的治疗中除了使用传统的黄芪注射液还加入肌氨肽苷注射液,效果显著。现将同时使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和以往单用黄芪注射液的两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同时使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的病人比单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的病人,心肌酶谱的改变明显好转。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两组197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肌氨肽苷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与对照组(黄芪注射液)。治疗组108例中,男性64例,女性44例;室上性心律失常47例,室性心律失常29例,房室传导阻滞21例,ST-T异常23例。对照组89例中,男性50例,女性39例;室上性心律失常38例,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室传导阻滞18例,ST-T异常13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使用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统计分析见附表1-4。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上提出的成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拟定。
1.2治疗方法黄芪注射液使用大理药业公司生产的黄芪注射液;肌氨肽苷注射液使用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利欣牌肌氨肽苷注射液,每只装5ml,每只含8.75mg多肽,1.25mg次黄嘌呤。
1.2.1治疗组肌氨肽苷注射液10ml入5%GS250ml ,ivgtt,Qd+黄芪注射液60ml入5%GS250ml ,ivgtt,Qd。
1.2.2对照组黄芪注射液60ml入5%GS250ml,ivgtt,Qd。两组都给予口服辅酶Q10胶囊10mg,每日3次。同时予以吸氧及卧床休息。急性病毒性感染期可加静脉滴注病毒唑1.0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ivgtt Qd,5%GS250ml+维生素C4.0维生素B60.2门冬酸钾镁20ml ivgtt Qd。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2003年《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第二版)》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及Holter等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频度减少,心电图及Holter等检查有所改善;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或加重。除了整体治疗有效率的比较外,我们还把心肌酶谱的改变作为一个独立的指标来判定治疗组合对照组的疗效。因为患者出院时的心肌酶谱绝大多数都是正常的,难以看出疗效,所以我们以治疗一周时的心肌酶谱的变化作为疗效指标。
2.2结果见表1。X2=4.00,P<0.05。
备注:①显效:复查时心肌酶谱完全正常;②好转:入院时3项继3项以上心肌酶谱异常复查时只有一项异常;③无效:入院时有2项或一项心肌酶谱异常复查时仍有至少一项异常。
4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一般认为病毒及其毒素在疾病早期经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产生病理变化,再有就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自身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所致[1]。现代医学表明,黄芪能稳定缺氧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能诱生干扰素、提高免疫力和抗病毒感染的作用。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胃固表扶正的作用。目前研究显示,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仍以综合及支持治疗主,免疫调节剂、氧自由基清除剂、促进心肌代谢药、牛黄酸及中药等对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疗效,能防治心肌损伤,可降低心肌缺血、缺氧时增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纠正失衡的抗氧化物酶,从而保护心肌免受活性氧自由基损伤,防治心肌细胞过渡调亡。2004年我科在传统的治疗中加入肌氨肽苷注射液,肌氨肽苷注射液以前多用于脑功能紊乱、脑卒中、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加上肌氨肽苷可以使心肌细胞修复加快,改善心肌供血,稳定心脏电活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了抗病毒、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等多种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通过相互协同、共同作用等方式,提高了对VMC的疗效,其详尽的机理尚不清楚,但在目前对VMC无明显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一种可取得的药物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马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93.
[2]郭棋,彭天庆,杨英珍,等.黄芪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培养大鼠心肌Ca2+内流及该病毒RNA复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83-5.
(收稿日期:2009.01.13)
【摘要】目的:观察肌氨肽苷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方法:治疗组使用黄芪注射液加入肌氨肽苷注射液,对照组使用黄芪注射液,其他治疗相同。结果:治疗一周后的心肌酶谱对比变化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对VMC无明显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一种可取得的药物治疗手段。
【关键词】肌氨肽苷;黄芪;病毒性心肌炎
【中图分类号】R54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71-01
自2004年我科在心肌炎的治疗中除了使用传统的黄芪注射液还加入肌氨肽苷注射液,效果显著。现将同时使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和以往单用黄芪注射液的两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同时使用肌氨肽苷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的病人比单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的病人,心肌酶谱的改变明显好转。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两组197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肌氨肽苷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与对照组(黄芪注射液)。治疗组108例中,男性64例,女性44例;室上性心律失常47例,室性心律失常29例,房室传导阻滞21例,ST-T异常23例。对照组89例中,男性50例,女性39例;室上性心律失常38例,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室传导阻滞18例,ST-T异常13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使用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统计分析见附表1-4。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上提出的成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拟定。
1.2治疗方法黄芪注射液使用大理药业公司生产的黄芪注射液;肌氨肽苷注射液使用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利欣牌肌氨肽苷注射液,每只装5ml,每只含8.75mg多肽,1.25mg次黄嘌呤。
1.2.1治疗组肌氨肽苷注射液10ml入5%GS250ml ,ivgtt,Qd+黄芪注射液60ml入5%GS250ml ,ivgtt,Qd。
1.2.2对照组黄芪注射液60ml入5%GS250ml,ivgtt,Qd。两组都给予口服辅酶Q10胶囊10mg,每日3次。同时予以吸氧及卧床休息。急性病毒性感染期可加静脉滴注病毒唑1.0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ivgtt Qd,5%GS250ml+维生素C4.0维生素B60.2门冬酸钾镁20ml ivgtt Qd。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2003年《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第二版)》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及Holter等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频度减少,心电图及Holter等检查有所改善;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或加重。除了整体治疗有效率的比较外,我们还把心肌酶谱的改变作为一个独立的指标来判定治疗组合对照组的疗效。因为患者出院时的心肌酶谱绝大多数都是正常的,难以看出疗效,所以我们以治疗一周时的心肌酶谱的变化作为疗效指标。
2.2结果见表1。X2=4.00,P<0.05。
备注:①显效:复查时心肌酶谱完全正常;②好转:入院时3项继3项以上心肌酶谱异常复查时只有一项异常;③无效:入院时有2项或一项心肌酶谱异常复查时仍有至少一项异常。
4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一般认为病毒及其毒素在疾病早期经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产生病理变化,再有就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自身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所致[1]。现代医学表明,黄芪能稳定缺氧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能诱生干扰素、提高免疫力和抗病毒感染的作用。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胃固表扶正的作用。目前研究显示,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仍以综合及支持治疗主,免疫调节剂、氧自由基清除剂、促进心肌代谢药、牛黄酸及中药等对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疗效,能防治心肌损伤,可降低心肌缺血、缺氧时增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纠正失衡的抗氧化物酶,从而保护心肌免受活性氧自由基损伤,防治心肌细胞过渡调亡。2004年我科在传统的治疗中加入肌氨肽苷注射液,肌氨肽苷注射液以前多用于脑功能紊乱、脑卒中、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加上肌氨肽苷可以使心肌细胞修复加快,改善心肌供血,稳定心脏电活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了抗病毒、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等多种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通过相互协同、共同作用等方式,提高了对VMC的疗效,其详尽的机理尚不清楚,但在目前对VMC无明显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一种可取得的药物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马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93.
[2]郭棋,彭天庆,杨英珍,等.黄芪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培养大鼠心肌Ca2+内流及该病毒RNA复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83-5.
(收稿日期:200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