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火花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学生敢问、乐问的人文环境
  
   学生不敢提问题,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不良的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营造好学生敢问、乐问的人文环境.
   1. 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 在做了大量计算题后,当一名位学生说:“一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与个位数有关.”学生就会大胆质疑:“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然后通过举例很快就肯定了刚才的说法. 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敢于猜想的精神,用欣赏和等待的目光让学生继续猜想、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求知状态.
   2. 激励学生,让学生乐问.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 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一些爱偷懒的学生有了可乘之机,让学生的怀疑、好奇、挑战精神逐步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听从老师指令的依赖感及较强的惰性心理. 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开动脑筋,主动提问.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一方摈摒弃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利用典型案例教育学生(如爱因斯坦的发明、爷爷奶奶种稻谷的学问等),使学生认识到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 有了外在的与内在的双重动力,加上我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学生提问的兴趣也就渐渐浓厚起来.
  
   二、在新旧知识的探究中,使学生会问
  
   建构主义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切入点. 于是,在学生敢问、乐问时,我就尝试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 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对题目的不同问题意识. 同时,引导学生敢于针对题目内容、针对不同条件、针对不同的解题思路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甚至否定权威,蹦出思维的火花.
   1. 在教材的“重难点”处争论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得到真正的发挥.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使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让学生计算下列数字中哪些能被3整除:15,24,33,22,
  81,111,353,182.待学生计算好,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些数有这个特点?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地在认知中争论,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在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感悟“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时,一位教师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场的衣服降价10 %;五(3)班同学的体育合格率达98 %;今年出口额比去年增长12.5 %……,让学生初步认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百分数的雏形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百分数的热情. 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
   3. 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理会“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摆成一个三角形模型,一个四边形模型,然后轻轻拉动这两个模型和通过感知体验,学生很快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样学生能够通过看一看、拉一拉,想一想等手段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
   4. 在师生的争辩中,让学生异中有“问”.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每次交流或争辩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的碰撞以及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这样做不仅会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使整个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生机. 例如,在数学《植树问题》中,一个木工把一根长24米的木条锯成了3米长的小段,每锯断一次要用5分钟,共需多少分钟? 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8 × 5 = 40(分钟),老师与部分学生的答案才是5 × 7 = 35(分钟),那么到底是谁对谁错呢?作为教师的我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争辩一下. 在争辩中,学生对问题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是最长久的.
  
   三、合理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提问
  
   心理学家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问题问得很好”,“佷有自己的见解”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热情的鼓励,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 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采用鼓励性评价的策略,富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敢问、好问、会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是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老师只有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关注这些问题的“火花”,才能让学生享受数学、体验数学、发现数学的神奇,体验数学的趣味.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
<正>一、理论与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环境下受到重视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个
当温度高于25℃时,随温度上升,番茄种子活力下降,33℃时,种子的萌发在前6d受到抑制,7d后萌发率上升,在35℃时,种子萌发几乎完全被抑制。在30℃萌发的种子中SOD和POD活性较高;33℃萌发
在我国2000多种报纸中,侨刊乡讯堪称独树一帜,它没有党报机关报的权威,没有都市报、生活报的热门,也没有晚报、法制报的“刺激”,但它却有众多媒体不能代替的外宣功能,拥有众多的海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广泛关注. 例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而且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鼓励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多种学习方式;提倡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建立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虽然这些理念已被广为传播,并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改实验支持,但大部分教师仍然难以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落实.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自江南地区的吴越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吴越文化、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以及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并称为中国长江流域的古代三
以优良的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系6003和黄籽双低高油分品系408作为基础材料,采用杂交育种程序,经过5年8代(含杂交当代)的连续定向选择,育成了黄籽频率达91.6%~96.2%,含油量46.
卫慧是颇受读者关注的“70后作家”之一,其新作《我的禅》表现了作者对以往作品超越的努力,在形式和出版宣传方式上有别于其以往的作品。但此部作品的实质较之其以往的作品却鲜
【摘要】 本文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个议题,从师生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钻研教材,树立新型学生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研制并通过教育部审查通过了六套小学数学实验教材. 这是学习内容上的改革,由此引发了人们与时俱进的改变.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作为基础课程的小学数学,
新棉90-40是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3年育成,组合为中棉375&#215;新棉84-2.经过河南省夏棉区域试验,表现突出,在河南省夏棉生产试验中,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两年均居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