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错误;损伤部位主要是踝部关节;损伤发生的场合主要以课外活动为主;而损伤发生的项目以篮球最为常见。本文根据运动损伤的规律、特点及损伤原因,提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 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 规律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与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技术动作、锻炼者的身体状况、场地设备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损伤的现象在各学校体育中的发生较为常见,特别是体育。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实践练习为基础,需要学生经常性地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或运动训练,而且技术难度高、强度大、对抗性强。因此,运动损伤发生率更高。运动损伤的发生﹑发展从不同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训练和日常生活,还使运动员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怎样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体育运动参与者身体健康,保证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内外的很多人开始对常见损伤发生的时机、原因、项目、部位、性质和动作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些措施和建议。本文对我校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是为了能更好的了解运动损伤带来的危害,知道如何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顺利进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共300名,各年级100名。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0名在校中学生本学期的运动创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运动项目、运动频度、运动时间、创伤部位、创伤原因等。发放运动损伤调查表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97.3%。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关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损伤发生的时机
表2调查结果显示,损伤率最高的项目是篮球,其次是田径和体操。因为篮球是一项学生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特别是男生,除了课内的训练与教学比赛外,还有课外的各种小型比赛。另外,由于篮球对抗性强,比赛激烈,跑动速度快,极易造成膝、踝关节的损伤,而且在整场比赛中传接球次数多,极易造成指关节的损伤。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教材,教学时间长,练习次数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在运动过程中预防损伤知识意识淡薄,因此,也极易造成损伤。体操课上的损伤排第三,因为参加体操的人数远远低于参加篮球和田径的人数。发生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动作错误,保护帮助失误。另外心理恐惧,过于紧张也是导致损伤的重要原因。
2.3运动损伤的部位
表4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种运动损伤中挫伤、肌肉拉伤、韧带扭伤占总数的70.5%;擦伤、撕裂伤占总数的9.3%。以上说明运动过程中,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最为多见,且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挫伤多与跳跃、速度、投掷有关;擦伤、撕裂伤、骨折等与身体在运动中失去了平衡及在较剧烈的身体接触对抗中摔倒有关。由此可见,根据运动损伤的项目和性质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2.5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2.5.1技术动作错误。从表中可见,由于技术动作错误而造成损伤的比率最大。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给身体某部组织器官加重负荷。而当负荷超越了生理机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各种损伤。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不仅可以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形成技能技巧,增进人的体质,而且对预防运动性伤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错误的技术动作和不规范的技术要求是造成锻炼损伤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技术辅导,一要符合力学结构原理,二要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
2.5.2准备活动不合理。准备活动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克服惰性,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准备,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肌体运动的需要,对预防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以及因心跳过快而引起的心慌、恶心、呕吐、头昏等有重要作用。(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调查发现,学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课余活动时不做准备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教师对准备活动的组织随意性较大,常以踢球、打篮球等内容代替准备活动;对学生自做准备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也强调的不够。由于学生理性认识差,实践经验少,往往达不到准备活动的目的。(2)准备活动的内容与上课或训练的内容联系不紧密。适宜的准备活动是顺利组织教学的基本保障,在组织准备活动时要重视准备活动的内容选择与结构设计。如准备活动与教学、训练内容的联系;一般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的结合。(3)准备活动量过大。由于运动量过大,身体刚开始进入正式运动时就已经产生疲劳感,身体的功能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损伤。另外,准备活动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也可引起肌肉拉伤。(4)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时间间隔过长。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时间间隔过长使准备活动产生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失。此时,如果开始运动就等于缺少了准备活动,这种情况多见于比赛时替补队员临时上场或临时更改了比赛时间等。
2.5.3运动量过大。安排运动量时没有考虑到体育锻炼者的生理特点,运动量过于集中并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是专项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2.5.4身体素质差。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长时间在教室内学习,参加运动时间大量减少,身体素质令人担忧。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下降尚未得到遏制,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也继续呈下降趋势。
2.5.5组织方法不当。学生过多、教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学场地的布置,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天气等,这些都是导致损伤的原因。如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个别对待的原则,体育课的运动量安排不是从小到大,动作不是从易到难,尤其是在进行器械练习时缺乏必要的保护帮助,进行投掷时任意穿越投掷区或在非投掷区投掷等。
2.5.6思想上不够重视。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学生及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他们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另外,学生不重视运动中的安全事项,在教师讲解安全知识时不认真听,使他们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够,思想上麻痹大意,且缺乏预防知识。上课又不愿做准备活动,也不认真听课掌握动作要领并按要求进行动作练习,动作的不正确加上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易造成损伤。
2.5.7身体状态不佳。当睡眠或休息不好,或患病受伤,或疲劳以及身体机能下降等时,在这些情况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因身体力量和协调机能均显著下降,甚至技术熟练的运动员,也可能发生技术上的错误,引起损伤。此外,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分析判断能力和注意力减退,机体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因此,身体机能状况不佳时,应减小运动量和降低练习的难度及强度。
3 根据本文调查结果,针对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建议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3.1加强思想教育。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加强组织性,道德品质,安全教育。
3.2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从损伤发生的时机来看,绝大多数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因此,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球类活动,对形式进行组织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能做到尊重对手、尊重运动规则和体育道德。
3.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克服惰性,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准备,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肌体运动的需要,为正式运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准备活动的内容和量应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应做到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相结合。
3.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在制定教学,训练工作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技术水平等情况来安排教学训练内容和组织方法。如初一学生可选一些技术难度低,对抗性小的教材内容。
3.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加强踝关节、膝关节和指关节等易伤部位的强度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减少易伤部位的运动损伤。运动技能不熟悉、技术动作错误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如跳跃落地时姿势不对,易造成膝部、踝部损伤。因此,必须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强化专项技术动作练习,做到准确规范。
3.6认真检查器材,穿合适的服装。不少伤害事故都是由于练习器材损坏或摆放不合理而造成的。另外,穿家常服装不仅限制动作幅度,达不到练习目的和要求,而且易发生意外事故。
4 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应将防治运动损伤放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做到有备无患,科学有效的从事各项体育活动,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连续、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加强医务监督,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及机能情况。
参考文献:
[1]人体解剖编写组.人体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1.
[2]姚洪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4-186.
[3]陈珑,张一民.运动解剖学习题集[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35.
[4]贾杰亚.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5):161.
[5]程丽平,邰崇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规律的调查与分析.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18,(3):110.
[6]时玉英,马成亮.准备活动的原理与方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4-5.
【关键词】初中生 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 规律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与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技术动作、锻炼者的身体状况、场地设备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损伤的现象在各学校体育中的发生较为常见,特别是体育。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实践练习为基础,需要学生经常性地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或运动训练,而且技术难度高、强度大、对抗性强。因此,运动损伤发生率更高。运动损伤的发生﹑发展从不同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训练和日常生活,还使运动员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怎样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体育运动参与者身体健康,保证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内外的很多人开始对常见损伤发生的时机、原因、项目、部位、性质和动作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些措施和建议。本文对我校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是为了能更好的了解运动损伤带来的危害,知道如何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顺利进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共300名,各年级100名。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0名在校中学生本学期的运动创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运动项目、运动频度、运动时间、创伤部位、创伤原因等。发放运动损伤调查表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97.3%。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关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损伤发生的时机
表2调查结果显示,损伤率最高的项目是篮球,其次是田径和体操。因为篮球是一项学生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特别是男生,除了课内的训练与教学比赛外,还有课外的各种小型比赛。另外,由于篮球对抗性强,比赛激烈,跑动速度快,极易造成膝、踝关节的损伤,而且在整场比赛中传接球次数多,极易造成指关节的损伤。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教材,教学时间长,练习次数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在运动过程中预防损伤知识意识淡薄,因此,也极易造成损伤。体操课上的损伤排第三,因为参加体操的人数远远低于参加篮球和田径的人数。发生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动作错误,保护帮助失误。另外心理恐惧,过于紧张也是导致损伤的重要原因。
2.3运动损伤的部位
表4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种运动损伤中挫伤、肌肉拉伤、韧带扭伤占总数的70.5%;擦伤、撕裂伤占总数的9.3%。以上说明运动过程中,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最为多见,且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挫伤多与跳跃、速度、投掷有关;擦伤、撕裂伤、骨折等与身体在运动中失去了平衡及在较剧烈的身体接触对抗中摔倒有关。由此可见,根据运动损伤的项目和性质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2.5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2.5.1技术动作错误。从表中可见,由于技术动作错误而造成损伤的比率最大。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给身体某部组织器官加重负荷。而当负荷超越了生理机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各种损伤。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不仅可以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形成技能技巧,增进人的体质,而且对预防运动性伤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错误的技术动作和不规范的技术要求是造成锻炼损伤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技术辅导,一要符合力学结构原理,二要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
2.5.2准备活动不合理。准备活动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克服惰性,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准备,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肌体运动的需要,对预防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以及因心跳过快而引起的心慌、恶心、呕吐、头昏等有重要作用。(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调查发现,学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课余活动时不做准备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教师对准备活动的组织随意性较大,常以踢球、打篮球等内容代替准备活动;对学生自做准备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也强调的不够。由于学生理性认识差,实践经验少,往往达不到准备活动的目的。(2)准备活动的内容与上课或训练的内容联系不紧密。适宜的准备活动是顺利组织教学的基本保障,在组织准备活动时要重视准备活动的内容选择与结构设计。如准备活动与教学、训练内容的联系;一般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的结合。(3)准备活动量过大。由于运动量过大,身体刚开始进入正式运动时就已经产生疲劳感,身体的功能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损伤。另外,准备活动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也可引起肌肉拉伤。(4)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时间间隔过长。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时间间隔过长使准备活动产生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失。此时,如果开始运动就等于缺少了准备活动,这种情况多见于比赛时替补队员临时上场或临时更改了比赛时间等。
2.5.3运动量过大。安排运动量时没有考虑到体育锻炼者的生理特点,运动量过于集中并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是专项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2.5.4身体素质差。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长时间在教室内学习,参加运动时间大量减少,身体素质令人担忧。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下降尚未得到遏制,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也继续呈下降趋势。
2.5.5组织方法不当。学生过多、教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学场地的布置,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天气等,这些都是导致损伤的原因。如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个别对待的原则,体育课的运动量安排不是从小到大,动作不是从易到难,尤其是在进行器械练习时缺乏必要的保护帮助,进行投掷时任意穿越投掷区或在非投掷区投掷等。
2.5.6思想上不够重视。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学生及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他们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另外,学生不重视运动中的安全事项,在教师讲解安全知识时不认真听,使他们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够,思想上麻痹大意,且缺乏预防知识。上课又不愿做准备活动,也不认真听课掌握动作要领并按要求进行动作练习,动作的不正确加上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易造成损伤。
2.5.7身体状态不佳。当睡眠或休息不好,或患病受伤,或疲劳以及身体机能下降等时,在这些情况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因身体力量和协调机能均显著下降,甚至技术熟练的运动员,也可能发生技术上的错误,引起损伤。此外,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分析判断能力和注意力减退,机体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因此,身体机能状况不佳时,应减小运动量和降低练习的难度及强度。
3 根据本文调查结果,针对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建议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3.1加强思想教育。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加强组织性,道德品质,安全教育。
3.2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从损伤发生的时机来看,绝大多数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因此,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球类活动,对形式进行组织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能做到尊重对手、尊重运动规则和体育道德。
3.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克服惰性,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准备,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肌体运动的需要,为正式运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准备活动的内容和量应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应做到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相结合。
3.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在制定教学,训练工作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技术水平等情况来安排教学训练内容和组织方法。如初一学生可选一些技术难度低,对抗性小的教材内容。
3.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加强踝关节、膝关节和指关节等易伤部位的强度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减少易伤部位的运动损伤。运动技能不熟悉、技术动作错误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如跳跃落地时姿势不对,易造成膝部、踝部损伤。因此,必须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强化专项技术动作练习,做到准确规范。
3.6认真检查器材,穿合适的服装。不少伤害事故都是由于练习器材损坏或摆放不合理而造成的。另外,穿家常服装不仅限制动作幅度,达不到练习目的和要求,而且易发生意外事故。
4 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应将防治运动损伤放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做到有备无患,科学有效的从事各项体育活动,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连续、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加强医务监督,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及机能情况。
参考文献:
[1]人体解剖编写组.人体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1.
[2]姚洪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4-186.
[3]陈珑,张一民.运动解剖学习题集[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35.
[4]贾杰亚.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5):161.
[5]程丽平,邰崇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规律的调查与分析.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18,(3):110.
[6]时玉英,马成亮.准备活动的原理与方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