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基诺族文学简史》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基诺族文学史,新中国的国家体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民族政策对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和学术话语体系产生了实质性的重大影响,《基诺族文学简史》的编撰也不免受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其编撰动机、编撰历程、编撰体例等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性。
关键词:基诺族 编撰 共同体意识
一.《基诺族文学简史》的编撰历程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总人口数为2万多。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基诺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服饰、祭祀仪式和风俗习惯等,基诺族文学有着丰富的口传文学资源,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
为整理各民族的宝贵文学遗产,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学传统,促进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组织和编撰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的工作展开。云南各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每个民族都各有其文学发展的历史。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梳理各民族的文学遗产,揭示其固有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多民族文学,对于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进民族团结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主导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云南16个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任务下放给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社科院共組成16个编写小组,编写成果集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基诺文学简史》便是其中之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5个民族的文学史,以及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基诺、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1个民族的文学简史,共16种文学史。这套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组成部分,列为“七五”“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完成。
199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基诺族文学简史》,这也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基诺族文学史,该书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系列”之一,杜玉亭著。基诺族文学大多是民间文学,主要口耳相传于族人之中。《基诺族文学简史》的编写的首要工作就是先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作业,搜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后才转入研究阶段。这部《基诺族文学简史》尽可能地囊括了所能得到的民间文学作品和资料,是目前最为翔实的文学史著作。
1996年初次出版的《基诺文学简史》的前言部分曾对本书撰写的目的、意义以及辛苦的过程作了介绍,指出基诺人民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里,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大量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以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为主。
《基诺文学简史》从资料搜集到研究撰写历经多年。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作者曾先后15次深入基诺族山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时间长达1年多。1979年,作者根据基诺族识别联合调查组讨论的意见,执笔撰写了呈报国务院的关于基诺族族别的调查报告,为基诺族的识别,为其批准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1985年,杜玉亭出版了专著《基诺族简史》。可见,杜玉亭是最早从事基诺族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当时的中国民族学学界,他对基诺族的社会风貌、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之上,再次执笔《基诺族文学史》是顺理成章的。从1986年开始,作者又多次深入基诺山进行田野考察,历时将近一年,详细描述基诺族各种文学现象,全面把握文学现象与基诺族的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的关系,将文学现象与基诺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结合起来,对各种文学现象和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期断代,初步勾勒出基诺族文学发展的脉络。《基诺族文学简史》对基诺族文学的梳理是破天荒性质的,有很多宝贵的基诺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首次公诸于众。“阅读《基诺族文学史》,就会看到,其中所引用的作品,全都是作者亲自记录的,许多很有学术价值的资料,比如,反映氏族外婚取代血缘氏族内婚过渡时代的“巴什”情歌;母系制文学,包括母系祖先的神话传说、食人者传说等;父系制文学包括父系英雄传说、铁匠神女与铁匠等,都是第一次披露的。”[1]
二.《基诺族文学简史》的编写体例
基诺族是一个没有民族文字的民族,编写一部无文字民族的文学史,是有很大难度的,首先在以往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可用的任何文字资料,全靠编者实地调查搜集和记录所得。而且由于基诺族社会文化具有鲜明的本族特征,要经过反复的调查和广泛的搜集,才能得到可靠的资料。基诺族的民族文学中大多是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要判断它们的时代属性,准确对其进行历史分期也是相当困难的,这样的困难对所有的无文字民族来说都是一样的。
同时,《基诺族文学简史》在文学史体例方面也与众不同。作者以基诺族宏观历史为大背景,根据文学大类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将基诺族文学史分为八个时期探索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这对缺乏历史文献资料、断代困难的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是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文学史体例。由于之前学界有关基诺族基本情况的介绍太少,文学史第一章就概述基诺族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着重从基诺族世代居住的自然环境入手,命名为“热带山区”村社,基诺族经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原始状态,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以“刀耕火种”为主要手段和特点的山地农业是其经济生产的主要形式,在多数村寨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制度仍然是村社或父系氏族共有制。第二章简介基诺族文学的基本形式,包括传说、歌谣、规范文学。规范文学实际上是氏族社会的民间规约歌谣。基诺族在社会组织内部有一种原始的习惯法,作为待人处事的规矩、判别是非的标准和调解内部矛盾的法度,以此来维护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行。这种习惯法与基诺族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有着天然的联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例如在基诺族离婚仪式中,男方出一壶酒,由女方的舅舅各倒一杯酒,男女各喝一口,余者倾注于地,男方说:“你活着不是我家人,死了也不是我家鬼。”婚姻即正式解除。基诺族的这种习惯法与伦理道德常常以民谚、歌曲、古训等形式来传播,在氏族中扮演着所谓现代法律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第三章专辟一章介绍基诺族的古老文学现象“巴什”,“巴什”是基诺族特有的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性情歌。按照其题材内容的差异,将其分为申诉和抗争型巴什文学和升华式巴什文学。基诺族历史上曾经历过母权时代和父系大家庭时代,所以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其时代文学进行阐释。第四章单辟一章讲述母系制文学,第一节母系祖先的神话传说,第二节食人者传说,第三节微父角色文学现象。第五章父系制文学第一节父系英雄传说,第二节《铁匠神女》与铁匠,第三节阿推一机智人物故事的原型。第六章按照基诺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顺序和规律关注到了村社规范文学,第一节村社规范文学载体之一——年节歌唱系列,第二节村社规范文学载体之二——上新房歌唱系列,第三节《巫师神女》——宗教性文学的代表作,第四节村社规范文学的特性。在对基诺族不同历史时代文学现象的观照基础之上,作者还结合基诺族文学以口传文学、宗教文学为主的特点,对其文学制度进行理论分析,第七章文学传承机制及其基本主题,第一节口碑文学的传承机制,第二节文学主题与生命文化宝库。全书最后一章,作者还关注到了基诺族文学与邻近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基诺族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述。第八章反映民族关系的文学与基诺族文学的现代变迁,第一节反映民族关系的文学,第二节基诺族文学的现代变迁。
三.《基诺族文学简史》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文学史价值
没有少数民族,就没有多民族国家;没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就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是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的,是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长而成长的,这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重要属性之一,1949年以后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国家学术的属性。
基诺族是一个人口仅有2万多人的人口较少民族,其民族文学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不熟悉甚至无从可知这样的一个民族的基本情况,更不用说其文学发展情况。因此《基诺族文学简史》的文学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基诺族的文化、社会、历史、制度、民俗等情况一一简介,是有史以来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基诺族文学史书。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样的文学史定位和写作体例也必然伴随产生相应的问题,如对基诺族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叙述的不足,全书的文学色彩不够立体和丰满。“一般地说,文学史著作决不是由文学史料堆积而成,那样只是一部文学史料长编,但文学史著作却又需要既充分又适当地叙述作家、作品以及介绍与此有关的材料。特殊地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像基诺族这样的民族的文化、文学积淀不仅缺乏文字载体,它们的原始形态(这里主要指口头流传)也罕为人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文学、史学和民族学研究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基诺族和类似这样的无文字民族的文化、文学积淀才得以有文字载体,而这种载体也还没有向社会大量流布。在这个意义上,仍属罕见。因此,不妨借编著文学史著作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予以介绍和引录。”[2]基于此上,重新编写一部体例更加全面、对文学作品的叙述更加细致、关注到现当代文学现状、文学史观更加纯粹的《基诺族文学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缵绪.基诺族的第一部文学史著作[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2]邓绍基.评基诺族文学简史[J].云南社会科学,1998(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5月大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课题资助(202001036)
(作者介绍:苏珊,文学博士,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学)
关键词:基诺族 编撰 共同体意识
一.《基诺族文学简史》的编撰历程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总人口数为2万多。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基诺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服饰、祭祀仪式和风俗习惯等,基诺族文学有着丰富的口传文学资源,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
为整理各民族的宝贵文学遗产,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学传统,促进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组织和编撰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的工作展开。云南各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每个民族都各有其文学发展的历史。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梳理各民族的文学遗产,揭示其固有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多民族文学,对于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进民族团结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主导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云南16个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任务下放给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社科院共組成16个编写小组,编写成果集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基诺文学简史》便是其中之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5个民族的文学史,以及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基诺、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1个民族的文学简史,共16种文学史。这套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组成部分,列为“七五”“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完成。
199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基诺族文学简史》,这也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基诺族文学史,该书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系列”之一,杜玉亭著。基诺族文学大多是民间文学,主要口耳相传于族人之中。《基诺族文学简史》的编写的首要工作就是先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作业,搜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后才转入研究阶段。这部《基诺族文学简史》尽可能地囊括了所能得到的民间文学作品和资料,是目前最为翔实的文学史著作。
1996年初次出版的《基诺文学简史》的前言部分曾对本书撰写的目的、意义以及辛苦的过程作了介绍,指出基诺人民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里,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大量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以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为主。
《基诺文学简史》从资料搜集到研究撰写历经多年。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作者曾先后15次深入基诺族山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时间长达1年多。1979年,作者根据基诺族识别联合调查组讨论的意见,执笔撰写了呈报国务院的关于基诺族族别的调查报告,为基诺族的识别,为其批准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1985年,杜玉亭出版了专著《基诺族简史》。可见,杜玉亭是最早从事基诺族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当时的中国民族学学界,他对基诺族的社会风貌、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之上,再次执笔《基诺族文学史》是顺理成章的。从1986年开始,作者又多次深入基诺山进行田野考察,历时将近一年,详细描述基诺族各种文学现象,全面把握文学现象与基诺族的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的关系,将文学现象与基诺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结合起来,对各种文学现象和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期断代,初步勾勒出基诺族文学发展的脉络。《基诺族文学简史》对基诺族文学的梳理是破天荒性质的,有很多宝贵的基诺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首次公诸于众。“阅读《基诺族文学史》,就会看到,其中所引用的作品,全都是作者亲自记录的,许多很有学术价值的资料,比如,反映氏族外婚取代血缘氏族内婚过渡时代的“巴什”情歌;母系制文学,包括母系祖先的神话传说、食人者传说等;父系制文学包括父系英雄传说、铁匠神女与铁匠等,都是第一次披露的。”[1]
二.《基诺族文学简史》的编写体例
基诺族是一个没有民族文字的民族,编写一部无文字民族的文学史,是有很大难度的,首先在以往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可用的任何文字资料,全靠编者实地调查搜集和记录所得。而且由于基诺族社会文化具有鲜明的本族特征,要经过反复的调查和广泛的搜集,才能得到可靠的资料。基诺族的民族文学中大多是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要判断它们的时代属性,准确对其进行历史分期也是相当困难的,这样的困难对所有的无文字民族来说都是一样的。
同时,《基诺族文学简史》在文学史体例方面也与众不同。作者以基诺族宏观历史为大背景,根据文学大类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将基诺族文学史分为八个时期探索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这对缺乏历史文献资料、断代困难的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是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文学史体例。由于之前学界有关基诺族基本情况的介绍太少,文学史第一章就概述基诺族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着重从基诺族世代居住的自然环境入手,命名为“热带山区”村社,基诺族经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原始状态,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以“刀耕火种”为主要手段和特点的山地农业是其经济生产的主要形式,在多数村寨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制度仍然是村社或父系氏族共有制。第二章简介基诺族文学的基本形式,包括传说、歌谣、规范文学。规范文学实际上是氏族社会的民间规约歌谣。基诺族在社会组织内部有一种原始的习惯法,作为待人处事的规矩、判别是非的标准和调解内部矛盾的法度,以此来维护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行。这种习惯法与基诺族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有着天然的联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例如在基诺族离婚仪式中,男方出一壶酒,由女方的舅舅各倒一杯酒,男女各喝一口,余者倾注于地,男方说:“你活着不是我家人,死了也不是我家鬼。”婚姻即正式解除。基诺族的这种习惯法与伦理道德常常以民谚、歌曲、古训等形式来传播,在氏族中扮演着所谓现代法律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第三章专辟一章介绍基诺族的古老文学现象“巴什”,“巴什”是基诺族特有的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性情歌。按照其题材内容的差异,将其分为申诉和抗争型巴什文学和升华式巴什文学。基诺族历史上曾经历过母权时代和父系大家庭时代,所以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其时代文学进行阐释。第四章单辟一章讲述母系制文学,第一节母系祖先的神话传说,第二节食人者传说,第三节微父角色文学现象。第五章父系制文学第一节父系英雄传说,第二节《铁匠神女》与铁匠,第三节阿推一机智人物故事的原型。第六章按照基诺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顺序和规律关注到了村社规范文学,第一节村社规范文学载体之一——年节歌唱系列,第二节村社规范文学载体之二——上新房歌唱系列,第三节《巫师神女》——宗教性文学的代表作,第四节村社规范文学的特性。在对基诺族不同历史时代文学现象的观照基础之上,作者还结合基诺族文学以口传文学、宗教文学为主的特点,对其文学制度进行理论分析,第七章文学传承机制及其基本主题,第一节口碑文学的传承机制,第二节文学主题与生命文化宝库。全书最后一章,作者还关注到了基诺族文学与邻近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基诺族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述。第八章反映民族关系的文学与基诺族文学的现代变迁,第一节反映民族关系的文学,第二节基诺族文学的现代变迁。
三.《基诺族文学简史》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文学史价值
没有少数民族,就没有多民族国家;没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就没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是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的,是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长而成长的,这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重要属性之一,1949年以后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国家学术的属性。
基诺族是一个人口仅有2万多人的人口较少民族,其民族文学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不熟悉甚至无从可知这样的一个民族的基本情况,更不用说其文学发展情况。因此《基诺族文学简史》的文学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基诺族的文化、社会、历史、制度、民俗等情况一一简介,是有史以来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基诺族文学史书。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样的文学史定位和写作体例也必然伴随产生相应的问题,如对基诺族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叙述的不足,全书的文学色彩不够立体和丰满。“一般地说,文学史著作决不是由文学史料堆积而成,那样只是一部文学史料长编,但文学史著作却又需要既充分又适当地叙述作家、作品以及介绍与此有关的材料。特殊地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像基诺族这样的民族的文化、文学积淀不仅缺乏文字载体,它们的原始形态(这里主要指口头流传)也罕为人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文学、史学和民族学研究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基诺族和类似这样的无文字民族的文化、文学积淀才得以有文字载体,而这种载体也还没有向社会大量流布。在这个意义上,仍属罕见。因此,不妨借编著文学史著作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予以介绍和引录。”[2]基于此上,重新编写一部体例更加全面、对文学作品的叙述更加细致、关注到现当代文学现状、文学史观更加纯粹的《基诺族文学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缵绪.基诺族的第一部文学史著作[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2]邓绍基.评基诺族文学简史[J].云南社会科学,1998(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5月大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课题资助(202001036)
(作者介绍:苏珊,文学博士,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