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口。语感培养很重要,语感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品质。文章就如何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培养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能力。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品质。
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活化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发情感,强化感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为进行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我在课上使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首先让学生看到草原的绿,无边的、神奇的绿,白色的羊群,飞奔的骏马,飞翔的小鸟,有的学生禁不住赞叹:“哇!好美呀!真漂亮!”接着,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学生看到蒙古人民的热情。最后,夕阳下草原上浓情话别。整个过程配有音乐,教师根据画面的变化,诵读课文,这就为学生创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二、通过关键词语对比训练、品味培养语感
有对比才有鉴别,对比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我发现语文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看上去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颇耐人寻味。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引导学生比较、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优劣,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通过想象训练、感悟意境培养语感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界,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描写红军老班长为让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老班长一天天消瘦的面容,艰难的钓鱼场面,吃剩鱼骨头皱眉下咽的神情,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四、通过品评训练、体验语句培养语感
首先,品析促感悟。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桥》中写到老汉在危险时在洪水面前,从队伍里揪出小伙子并让他排到后面去,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时,他却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我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一“揪”一“推”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探究中看到了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老汉,感受到了暖暖的父爱,感受到了老漢是一座不朽的桥梁,与作者与文本达到了情感共鸣,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总之,培养语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期反复的语言实践。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培养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能力。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品质。
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活化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发情感,强化感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为进行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我在课上使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首先让学生看到草原的绿,无边的、神奇的绿,白色的羊群,飞奔的骏马,飞翔的小鸟,有的学生禁不住赞叹:“哇!好美呀!真漂亮!”接着,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学生看到蒙古人民的热情。最后,夕阳下草原上浓情话别。整个过程配有音乐,教师根据画面的变化,诵读课文,这就为学生创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二、通过关键词语对比训练、品味培养语感
有对比才有鉴别,对比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我发现语文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看上去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颇耐人寻味。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引导学生比较、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优劣,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通过想象训练、感悟意境培养语感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界,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描写红军老班长为让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老班长一天天消瘦的面容,艰难的钓鱼场面,吃剩鱼骨头皱眉下咽的神情,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四、通过品评训练、体验语句培养语感
首先,品析促感悟。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桥》中写到老汉在危险时在洪水面前,从队伍里揪出小伙子并让他排到后面去,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时,他却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我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一“揪”一“推”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探究中看到了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老汉,感受到了暖暖的父爱,感受到了老漢是一座不朽的桥梁,与作者与文本达到了情感共鸣,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总之,培养语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期反复的语言实践。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