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冲罗布斯塔 勉萨派唐卡的手工之魅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ux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卡,是指盛行于藏区的画有
  佛像、历史故事和天文历算、藏医图等,
  可挂展于墙上的一种布绘卷轴画,
  主要分勉唐、噶玛噶赤、钦则、勉萨、
  吉乌冈巴等不同的流派和分支。
  今年46岁的西藏当代唐卡绘画师
  勉冲·罗布斯塔是
  西藏传统绘画唐卡勉萨流派的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勉萨画派源流考
  根据罗布斯塔的主要弟子、西藏一级唐卡画师贡觉杰提供给的资料表明,西藏唐卡勉萨派的创始人为追古·曲英嘉措(亦称藏巴·曲英嘉措)。曲英嘉措是著名藏画和唐卡大师,十七世纪初生于后藏日喀则谢通门县达那伦珠村,最初是扎什伦布寺的僧人,受业于四世班禅大师,后来成为四世班禅的专职画师。四世班禅扩建扎什伦布寺时,任命他负责设计制作壁画与塑像,因其才能服众,技艺出色,获大师(乌钦)称号。随后,受五世达赖喇喇的赏识,担任布达拉宫等多处重要寺院的壁画和唐卡设计绘制,画才尽显,威望日隆,被尊称为扎什伦布寺天成匠师活佛(锁追古·曲英嘉措)。除了绘画,曲英嘉措还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师、木刻家和锦缎裁缝师,著有《缝纫要典》等传世之作。
  追古·曲英嘉措的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1620—1665),在前后担任扎寺、布达拉宫视觉设计师期间,他系统继承格鲁派推崇的勉拉顿珠的绘画传统,吸收当时在技法上别开一面的噶赤和钦则画风的优点,包前孕后,创立了“勉萨派”风格。其源自勉唐派传承的造像,度量严格,色彩明快,人物造型修长灵动,以“兰叶描”勾勒衣饰线条;在其具有装饰性的山、石、树、云中最独特的是青绿山水渲染技法层次丰富、细腻;富有钦则派特点的人物描写,毛发虚实变化,善于用灰色表现肌肤。他是一位造型能力极强,写实技艺高超的大师,所绘人物形象特征具体可感,灵魂世界呼之欲出,笔法轻松灵动传神,传达了渴望表现真实世界的审美要求,19世纪的一份藏文文献《画师手册》对追古·曲英嘉措的画风称赞有加:“作为美化冰川之地(西藏)的装饰物及奉献利益众生的娱眼甘露而出现的这一奇观,出自勉萨曲英嘉措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这是使神与众生感到欢娱的节目。”
  在40年的创作生涯中,曲英嘉措在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都留下了壁画真迹,特别是扎寺通瓦敦丹殿壁画最具特色。在这里曲英嘉措找到了使自己的灵性得以驰骋的自由,把虚无缥缈的神灵世界用真切可感的笔法展现,惊心动魄而又真切感人。构图中上方有噶赤派的大量空间,下方有勉萨派的丰富繁密,主尊造型准确静穆,主尊之下的神魔小鬼、罗汉尊者,成为他施展写实才能和艺术想象的广阔天地。人物造型生动之极,神气活现,具备强烈的视觉张力。
  确定无疑的曲英嘉措的唐卡真迹是四世班禅像,画布背面有曲英嘉措的亲笔签名。这幅用金汁描绘四世班禅的肖像写实而传神。班禅的形象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嘴小鼻大,眼小微斜,五官集中。精准的线描表现了人物真实的形体关系。帽檐、领边、衣纹表现出可以伸展的空间。这幅金唐略施淡彩举重若轻,足以名垂画史。
  作为四世班禅大师和五世达赖喇嘛的宫廷画师,曲英嘉措的作品主要存留在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其所推行的勉萨派风格得到了格鲁派的供养,获得了政治、宗教和经济上的有力支持,左右了画师行会的发展,逐渐成为近代西藏最活跃、影响最大的画派之一。
  勉萨派把《度量经》作为制作壁画、唐卡的严格标准,逐步形成了佛教绘画的标准样式。“标准样式”的存在,对美术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勉萨派以“标准样式”的强大影响力替代或是同化了勉唐派的传承,表现了更广泛的人民性。其影响面之广,历史之长,画家群之众,画作之多,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画风画派都不能相比的,其影响覆盖了藏传佛教的所有角落。曲英嘉措创立的勉萨派“标准样式”出色地完成了艺术服务宗教的职能,成为藏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绘画样式。
  勉萨派薪火传人勉冲·罗布斯塔
  时间过去了400多年。
  2013年3月27日,西藏唐卡勉萨画派新一代传承人勉冲·罗布斯塔在其位于拉萨扎拉鲁固岩窟下方西藏勉萨派唐卡传习所楼顶上展开洁白的画布构思一张描绘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夺目风采的巨幅唐卡,画幅高180厘米,宽160厘米,属于西藏自治区“百幅唐卡工程”中的《世界遗产》巨作。
  今年46岁的罗布斯塔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扎西岗乡绒措村人,家族中共有三个兄弟跟他一起在拉萨以绘画谋生,楼下的展厅是他的弟弟索朗在经营,楼上的勉萨派技艺传习所由他的堂弟、西藏自治区一级唐卡画师贡觉杰负责管理。贡觉杰说:“我们家到我们兄弟这儿,五代人都是画画的,我小时候看爷爷他们画唐卡,说以后要让我们接班的时候心里就很高兴。哥哥和我们家住的很近,哥哥他们家以前是医学世家也会画画,房名叫勉冲羌啦。”
  勉冲羌啦家的儿子罗布斯塔出生在绒措村一个美术世家,12岁开始学习藏文和藏族绘画技艺,打下扎实的美学基础。长大后,罗布斯塔拜十世班禅大师专职画师噶钦·洛桑平措和噶钦·阿顿为师,参与绘制扎什伦布寺五世至九世班禅大师灵塔殿壁画工程。
  1991至1992年,罗布斯塔兄弟参与绘制萨迦寺法王八思巴壁画;
  1993年参与绘制十世班禅大师灵塔殿壁画;
  1994年主持绘制色拉寺藏巴康参大殿壁画;
  1995至1997年在西藏大学学习艺术史与藏学;
  1996年发起成立堆觉白吉藏族美术室;
  1997年主持绘制哲蚌寺乃穷大殿壁画。
  2005年至今,罗布斯塔受有关部门委托,独立承担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顶层坛城殿壁画修复与临摹工程。他告诉我们说:“我是从2005年开始进行布达拉宫坛城殿壁画复原工作的,2006年因为别的事情休息了一年,其他时间一般每周工作三天,因为每天坚持工作困难很大,那儿不像这边,没有窗户,采光条件很差,只能大白天开着大灯工作,白炽光和壁画上的反光交织在一起,时间长了眼睛根本受不了。但是这个东西又不是说为了赶进度带几个徒弟上去一块画能行,上面的壁画特别细密,不是简单的神佛殿阁内容,它是西藏的历史和宗教源流、佛教人物画卷,比方说在70×50cm的画幅中可能有三四百个人物或动物造型,雇主也是怕交给别人临摹达不到那个要求,因此只能由我个人单独来完成,所以花费了多少年时间至今还没有结尾。这个壁画是布达拉宫少数几个没有经过修复和遭到损坏的十八世纪初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的原作,它的风格和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要说工程面积其实很小,可能三十平米都不到,但就这样已经花费了我七八年时间了,哈哈。”   2009年3月,在参与布达拉宫壁画临摹的同时,罗布斯塔忙里偷闲发起成立了西藏勉萨派唐卡艺术发展中心。
  2009年至今,他先后参加在北京、上海、山东、新加坡等地举办的艺术展、非物质文化展和世博会西藏活动周等。
  2012年,罗布斯塔创办西藏唐卡画院。
  2013年,罗布斯塔承担西藏“百幅唐卡工程”《世界遗产》和《“非遗”保护》创作任务。
  由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主管的西藏唐卡画院于2012年1月6日成立,它是民办非企业文化艺术组织机构,出资创建人正是我们面前的勉冲·罗布斯塔。罗布斯塔说这个机构职能齐备,由老少相宜的西藏顶尖的唐卡艺术家、艺术史学者、各阶层知识分子组成,是一个为了倡导藏族唐卡艺术传承、发展、宣传、创新而奋发努力的机构。
  根据罗布斯塔介绍,画院的创建首先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唐卡绘画艺术家;其次,邀请唐卡绘画艺术家与艺术史家,不定期地举办专题讲座,推动西藏唐卡绘画艺术实践的水平与学术素养;第三,征集各画派唐卡大师的各类作品、传统绘画工具、各种颜料,创建陈列室并举办相关展览;第四,组织艺术家在国际国内举办不同规模的唐卡艺术展,向世界宣传藏族唐卡绘画艺术;第五,研究和组织鉴定新旧唐卡绘画艺术作品,努力为唐卡艺术市场的规范化作出应有的努力,并为藏族古代壁画的修缮保护及创作新壁画提供实践经验与技术指导;第六,出版各类新旧传统艺术史、度量经及其有关的研究成果,为唐卡绘画艺术乃至西藏艺术文化的永驻,为丰富和提高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勉萨派唐卡的手工之魅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勉冲·罗布斯塔和贡觉杰他们所做的工作只是一项没有多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复古工程”,仅将其视作市场需要的一种工艺美术开发项目。
  特别是针对社会上一些人对“非遗”保护工作是否会阻碍西藏年轻一代艺术家创新思维的疑虑,罗布斯塔说我们所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就是要把过去那些好的东西恢复和保护起来,我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们的首要任务恰恰在于把祖先留下的传统技艺继“承”下来,“传”授下去,“那么在我们这个阶段就不能有太多创新、创造的想法,等人们把这门行当做大做强以后,如何突破和提高自然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了。”
  至于说到如何才能恢复勉萨派唐卡的独特魅力和美感,归根结底是要发扬勉萨派唐卡的“传统”和“手工”四个字,罗布斯塔和贡觉杰用整整一天时间向我们详细展示了传统唐卡特别是其最具特色的原材料加工和绘画工具的“传承之路”,让人大长见识。
  根据罗布斯塔介绍,一幅唐卡要经过白描——着色——勾线——过渡等工序。首先遇到的是颜料的问题。贡觉杰就认为化学原料“欺骗性很强”,用化学颜料只要上一层“水”颜色就能“固定”。但矿物质颜料就不行了,“正因为它是矿物质,你上一次色,颜色很淡不说,还会掉很多颜料粉粒下来,你再上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颜料,颜料浸染到布面上后,这样上去的颜料它才永不褪色。我们所有的矿物质原料是自己加工的,这个是化学颜料无法比拟的。我的老师在布达拉宫坛城殿长期进行古代壁画临摹工作,经常听到导游讲解西藏壁画为何年代久远颜色依旧鲜亮,他们喜欢说那是因为都是用珍贵的宝石绘就的,红色是用红珊瑚汁,蓝色是用绿松石汁,金色是用金汁绘就的,所以颜色保持很好。老师常常听得哑然失笑,他们讲的不说完全错误,至少不够准确。像绿松石和红珊瑚等你长期戴在身上,它吸收了人体的滋养,颜色确实会越来越好看,使人们对这种颜色产生一种特殊的偏好。但就物理层面来说,你把绿松石磨成粉兑到水里或加点胶化开,你会看到它基本上是没有颜色的,包括红珊瑚磨成粉兑到液体里也没有颜色,我们作画时是在朱砂里面加点红珊瑚粉末代表红珊瑚,蓝颜料里面加点松石粉末代表绿松石,这种方式在藏文经书书写中用量更大。”
  关于对矿物质颜料的这些谬传,罗布斯塔和贡觉杰师徒都觉得有必要加以澄清。根据他俩的说法,以前在比较讲究的唐卡里面的确是要加进经过高僧加持的红珊瑚和绿松石、九眼石末的,“本来,我们祖宗开发的矿物和植物颜料中颜色已经是够的,为什么要加这些东西,因为这是藏族人民最喜欢佩戴的饰物,这些真金白银和天然宝石价值昂贵,虽然对改善颜色和艺术效果没有什么作用,但用了这些东西后人们认为唐卡本身的价值由于这些宝石颜料的成分和高僧的加持而得到提升。”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中也是加了很多类似这些宝石的,跟这个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理上认为用这种原料成分炮制出来的药才更有价值,“不是说宝石本身就能治病,它更多的是在意念层面起到无法表述的一种暗示作用,这是藏族文化中特有的东西。”
  第二是牛胶的制作方式。牛胶也是罗布斯塔他们自己手工制作的:时间必须选择在秋冬之际,先是将生牛皮扔进特制的水窖中浸泡发酵,然后捞出湿牛皮剔除牛毛,用剪刀将牛皮绞成条,在汉阳锅中用文火煮至胶状,晾凉,用长刀将牛胶片成层,放置案板上切成条,挂在铁丝或麻绳上放置阴凉处风干。需用时将干牛胶浸入水中浸泡至糊状即可。贡觉杰说:“颜料所需的生漆也是从牛胶中出来的。所以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时间,因为夏天天气炎热容易腐烂:冬天由于天气寒冷,牛胶边上容易长出白霜影响牛胶中所含漆的质量,影响绘画效果。”
  第三是炭笔的制作和使用方式,罗布斯塔介绍说:“炭笔也是我们自己亲自烧制的,它的特点是无论在木板或纸上,用指头一划就没了,一是可以反复使用,二有利于老师修改。现在,拉萨的其他作坊还是在用铅笔作画,改错需要用橡皮擦,但橡皮擦用多了布面要起毛直至穿洞,用炭笔则不存在。而当需要保留笔迹的时候,你只需把炭笔放入冷开水中稍许,拿出再画,这时候笔迹是抹不掉的。用炭笔画唐卡的现在只有我们几个少数作坊。所以我们现在不仅要把这些炭笔工艺恢复起来,而且要批量生产,推广到市场上去。”
  此处,特别的还有毛笔的制作工艺,“我们的笔跟现在市场上常见的绘画用笔不是一回事。市场上的画笔我们用过,画完一幅唐卡笔就秃了,而且换色的时候很难把前面所用的颜色洗干净,需要反复浸泡。但用我们自己做出的毛笔,只要一蘸水,颜色会消融得清清爽爽。上色我们一般用山羊毛笔,勾线一般用猫毛笔,猫毛也只选择猫尾巴上的尖毫,因为这个地方不会像身体两侧的毛一样乱蹭,毛长的非常平顺而且硬实;山羊笔毛也只选择蹄子上部内侧的一撮硬毛,因为山羊这个地方的毛是保存最好的。笔杆只许用干透的沙棘杆,画师们工间休息的时候习惯把笔插到耳朵两侧,藏族民间认为耳朵两侧的太阳穴附近有视神经,这样做有利于保护画师们最在乎的眼睛视力。”
  最后,是习画所需的木板(“墙星”)的使用方法。根据贡觉杰的说法,他的学员初学唐卡白描和比例图完全是在木板上完成,一张木板可以连续使用好些年,根本不会接触纸张,非常环保。“而且,说到在纸和木板上练习作画的差别,纸第一容易扯裂,木板就不存在了,可以长期使用,一个学徒一般可以从开学用到毕业;第二,纸上作画终究要撕掉或烧毁,但是因为唐卡是宗教画,这从信仰角度讲就是不敬。而我们在木板上作画,每画完一幅作业佛像,当要使之消除的时候要专门念诵一种祛邪禳灾的特殊咒语——‘嗡!百咋百咋阿扎嘛哄!’七遍,然后用非常洁净的水把它洗干净,这就很好,我觉得它一点也不落伍反而是非常时尚的。”“墙星”的特点是木板上刷白灰,在白板上用黑炭画比例,这个现在整个拉萨都还没有第二个人使用。
  贡觉杰认为,经过这么一番看似非常繁琐的程序之后,一幅勉萨唐卡它才能出来那种纯正的“味道”,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美妙味道,不下苦功夫做不出来。
其他文献
简介:西藏考古史上的开山之作。本书按大区域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组织。第一部分是西藏寺院,第二部分是甘青内蒙古寺院,第三部分是内地的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寺院遗迹。第一部分西藏寺院调查包括三个地区的调查记,即拉萨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调查记等。第二部分甘青内蒙古寺院调查则偏重于明末以前的兴建。第三部分内地的藏传佛教遗迹,现只辑录蒙元时期在当时大都即今北京修建的两处佛塔史料,还有对南宋旧都临安即今杭州的一
【摘 要】教学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托和载体。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以教学目标为原点,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关注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得到落实,又能减轻品德教师课外搜寻教学资源的负担。  【关键词】教材资源;优化品德教学  教学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托和载体,没有它,课堂教学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型的教材观提倡“教材是一个范例”,要真正落实
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及管理平台,包括西藏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机房改造、数据中心建设四大板塊内容。自治区农牧厅质检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自治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并通过数据共享系统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拉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行数据对接”。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质检中心了解到,该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
在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拉力赛“拉动”青海省青海湖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同时,以环湖分布的古岩画遗存等为代表的独特人文资源,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而备受关注。作为超级资源复合体的青海湖,在旅游、体育、生态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已逐渐步入带保护色彩的良性综合性利用开发阶段。  环青海湖分布的古代岩画遗存主要集中在青海省海西、海北和海南。如图所示,它们分别位于天峻县江河乡的卢山、天棚乡的鲁茫沟,都兰县热水乡的卢丝沟、香
松赞干布的童年犹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所不同的是,后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公元6世纪,西藏雅龙部落的第三十一代赞普朗日松赞,率部携家眷浩浩荡荡从山南进驻墨竹工卡。驻守在“吉曲”河流域的苏毗部落头人也投诚迎接这未来的主子。欢呼声、祝贺声不绝于耳,即便热闹非凡,但人们并没有忽略一个年仅三岁男孩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笑容。这个有着灿烂笑容的男孩,就是被藏族人称为“快乐王子”的年幼的松赞干
“2020年2月1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据美国宇航局NASA说这一天地球的引力最小,所以扫把能够站起来。”于是,那一整天的朋友圈里,都是立扫把的照片,网友们纷纷表示不可思议。由于太过火爆,以至于NASA都出来辟谣,科学家亲自示范,表示扫把每天都可以立起来,并非只有网上传言的那几天。或许这只是在全民抗疫的时刻,有人搞出点事情开心一下,缓解紧张的气氛,但确定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当真的。但联系网上最近疯传的双
【摘 要】建构科学概念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实现科学概念建构可视化的三个步骤:多角度充分观察,夯实概念建构基础;多层次展示思维,把握概念建构进程;多样化整理总结,展示概念建构的成果。在概念架构的过程中,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概念建构;可视化  建构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许多学生虽然暂时能顺利通过科学测试,但在
【摘 要】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化”“景化”“行化”等评价策略,发挥评价诊断、激励、导向、调节等功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要求教师在既定学习任务轨迹的牵引下,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评价。智慧的课堂评价不仅能为学生指点迷津,提高自信心和创造力,更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产生温馨的情感表达,使信息技术课
崩塌的冰川与上涨的湖泊  2016年7月17日,阿里的阿鲁雪山。毫无征兆地,六千万立方米的冰川突然向东北方向垮塌,泻入旁边的阿鲁盆地。几分钟内,呼啸而下的冰石覆盖了十平方公里土地,埋葬了数百头牲畜,以及九名不知所措的牧人。  两个月后,附近另一条冰川再次大范围垮塌。“一连两次,这絕对史无前例!”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灾害专家大卫·派特利(Dave Petley)教授震惊道。阿鲁雪山位于西藏西北部。长久
【摘 要】辨析栏,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编写的新样态之一,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基于辨析栏的编写特点,实施“关注栏目标题,明确辨析目标”“借助绘本情境,回望儿童生活”“比较正反事例,引导批判反思”“倡导多元并存,体现价值引导”“补充教材留白,指导实际生活”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辨析中明理,在辨析中践行,在辨析中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辨析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