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思想家梁启超很会理财
梁启超除了在学术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外,还是一位理财高手。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加上他著书的版税,年收入数万银元。他所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的版税高达40%,另外他平时给商务印书馆写稿的稿酬也极高,达到千字20银元。他不仅很会挣钱,还擅长投资,1915年他买进了中原公司的股票,1923年买了7年长期公债,1924年买了九六公债。其女儿思顺两口子在加拿大期间,梁启超数次将银元兑换成美金汇给思顺,让女婿周希哲购买美国的理财产品,收益颇丰。除了投资股票和债券,他还热衷买房产,十余年时间在北京买下了几处住房,都是气派的四合院,无论租与卖,都是大资产。丰厚的收入使梁启超不仅养活一大家子三十多口人,还供子女出国留学。梁启超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给子女们写了不少谆谆告诫的书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书信中,他还会仔细安排家里这些钱的各项用处,譬如多少用于日常花销,多少用于购买股票公债,多少用于兑换美金坐吃红利,等等。他甚至会在信中,根据利息计算每年的收益,而这些收益如何处理也有详细的计划与安排。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梁启超将自己的投资理财观念传递给子女们。
2.语言学家陈望道是武术高手
教育家和語言学家陈望道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不过,满腹经纶的陈望道还是一个武术高手。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一个习武成风的山村里,男人个个身手不凡。在大人的言传身教下,陈望道自幼习武,以至于到了中年仍身轻如燕,能毫不费力地纵身一跃跳过两张桌子。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他坚持给学生授课。一天,他正讲课,忽然看到学生们都朝窗外张望,他上前一看,原来是有人在外面打拳。陈望道一时兴起,顾不上讲课,也忘了自己的身份,立即走到教室外给人家指点起来,说这招应该这样打,那招应如何,并亲自打了一套拳做示范,这情景让学生们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1975年,已年过八旬的陈望道因病住院。每天晚上睡觉时,他总是双手握拳,双臂呈八字形曲于胸前。医护人员看到后非常不解,表示这样的睡姿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陈望道微笑着告诉大家,他几十年来习惯了这样睡觉。同时还幽默地说:“在我睡着时,倘若发生什么急事,你们千万不可用手拉我,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伤到大家,到时可别怪我啦!”原来,他在睡觉时若有谁动手拉他,他的拳头便会“自动出击”,这也是他自幼习武的一种本能。
3.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小提琴曲
你一定想不到,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的创作者,不是音乐家,也非文艺界人士,而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李四光。求学期间,李四光不光文章写得好,还是一位乐迷,小提琴拉得很好。1919年11月,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毕业回国途中,为抒发感怀人生的心情,在随身携带的一张五线谱稿纸上写了几句乐曲,共5行19小节。翌年1月,他又在这张五线谱的背面,以《行路难》为题,创作出一首完整的小提琴曲。他还在稿纸的右上角注明“仲揆”(李四光的字)二字,在曲谱的右边写下“1920年正月作于巴黎”等字样。乐曲写好后,李四光请好友萧友梅指正,此曲手稿一直保存在萧氏手中。《行路难》的产生和李四光本人的境遇是相符合的。他早年参加同盟会,虽然革命成功,却遇到袁世凯、张勋等复辟。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当时中国国内军阀混战,国际上列强的明争暗斗也未休止。在国外苦读7年,很快就要返回苦难深重的国土,他深知国土上布满了看不见的黑洞,因此在回国途中,写了这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以此抒发一代知识分子挣扎求索的心境和追求光明的渴望。
4.物理学家钱伟长曾是文学青年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的总分是225分,数理化和英语成绩很差,国文和历史两门是满分,而其他4门总共只考了25分。那年清华的语文考题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从没到过北京,但富有想象力的他花了45分钟,洋洋洒洒挥就一篇450字的赋。评卷的老师想改,一个字也改不了,只能给钱伟长满分。因为文史成绩优异,他可以在中文系和历史系之间自由选择,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却使他下决心弃文从理,走科学救国之路。在进入物理系试读后,钱伟长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攻克了薄弱学科,成为各科成绩优秀的学生。钱伟长青年时代文科特别好,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文史学者钱穆。他中学的语文老师则是语言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通读了《三国演义》。随着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越来越高,他在文史方面的天赋则被掩盖了。好在当年清华的校刊上还留有痕迹,可以让我们窥见他这方面的才华。《清华暑期周刊》载有一首他的新诗《荷叶上的露水》,其中一节是:荷叶上的露水,一颗颗的,永远是分散地孤立着,霍地风来,它们同归于尽。
5.戏剧家丁西林的专业是物理
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的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和《等太太归来》中。他创作的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这位艺术成就非凡的戏剧家,他的专业却是物理学,是名副其实的物理学家。丁西林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经费少,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缺乏的困难情况下,他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精心规划,刻苦经营,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深得中研院院长蔡元培的器重。而他在戏剧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则源于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且独树一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梁启超除了在学术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外,还是一位理财高手。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加上他著书的版税,年收入数万银元。他所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的版税高达40%,另外他平时给商务印书馆写稿的稿酬也极高,达到千字20银元。他不仅很会挣钱,还擅长投资,1915年他买进了中原公司的股票,1923年买了7年长期公债,1924年买了九六公债。其女儿思顺两口子在加拿大期间,梁启超数次将银元兑换成美金汇给思顺,让女婿周希哲购买美国的理财产品,收益颇丰。除了投资股票和债券,他还热衷买房产,十余年时间在北京买下了几处住房,都是气派的四合院,无论租与卖,都是大资产。丰厚的收入使梁启超不仅养活一大家子三十多口人,还供子女出国留学。梁启超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给子女们写了不少谆谆告诫的书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书信中,他还会仔细安排家里这些钱的各项用处,譬如多少用于日常花销,多少用于购买股票公债,多少用于兑换美金坐吃红利,等等。他甚至会在信中,根据利息计算每年的收益,而这些收益如何处理也有详细的计划与安排。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梁启超将自己的投资理财观念传递给子女们。
2.语言学家陈望道是武术高手
教育家和語言学家陈望道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不过,满腹经纶的陈望道还是一个武术高手。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一个习武成风的山村里,男人个个身手不凡。在大人的言传身教下,陈望道自幼习武,以至于到了中年仍身轻如燕,能毫不费力地纵身一跃跳过两张桌子。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他坚持给学生授课。一天,他正讲课,忽然看到学生们都朝窗外张望,他上前一看,原来是有人在外面打拳。陈望道一时兴起,顾不上讲课,也忘了自己的身份,立即走到教室外给人家指点起来,说这招应该这样打,那招应如何,并亲自打了一套拳做示范,这情景让学生们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1975年,已年过八旬的陈望道因病住院。每天晚上睡觉时,他总是双手握拳,双臂呈八字形曲于胸前。医护人员看到后非常不解,表示这样的睡姿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陈望道微笑着告诉大家,他几十年来习惯了这样睡觉。同时还幽默地说:“在我睡着时,倘若发生什么急事,你们千万不可用手拉我,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伤到大家,到时可别怪我啦!”原来,他在睡觉时若有谁动手拉他,他的拳头便会“自动出击”,这也是他自幼习武的一种本能。
3.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小提琴曲
你一定想不到,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的创作者,不是音乐家,也非文艺界人士,而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李四光。求学期间,李四光不光文章写得好,还是一位乐迷,小提琴拉得很好。1919年11月,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毕业回国途中,为抒发感怀人生的心情,在随身携带的一张五线谱稿纸上写了几句乐曲,共5行19小节。翌年1月,他又在这张五线谱的背面,以《行路难》为题,创作出一首完整的小提琴曲。他还在稿纸的右上角注明“仲揆”(李四光的字)二字,在曲谱的右边写下“1920年正月作于巴黎”等字样。乐曲写好后,李四光请好友萧友梅指正,此曲手稿一直保存在萧氏手中。《行路难》的产生和李四光本人的境遇是相符合的。他早年参加同盟会,虽然革命成功,却遇到袁世凯、张勋等复辟。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当时中国国内军阀混战,国际上列强的明争暗斗也未休止。在国外苦读7年,很快就要返回苦难深重的国土,他深知国土上布满了看不见的黑洞,因此在回国途中,写了这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以此抒发一代知识分子挣扎求索的心境和追求光明的渴望。
4.物理学家钱伟长曾是文学青年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的总分是225分,数理化和英语成绩很差,国文和历史两门是满分,而其他4门总共只考了25分。那年清华的语文考题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从没到过北京,但富有想象力的他花了45分钟,洋洋洒洒挥就一篇450字的赋。评卷的老师想改,一个字也改不了,只能给钱伟长满分。因为文史成绩优异,他可以在中文系和历史系之间自由选择,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却使他下决心弃文从理,走科学救国之路。在进入物理系试读后,钱伟长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攻克了薄弱学科,成为各科成绩优秀的学生。钱伟长青年时代文科特别好,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文史学者钱穆。他中学的语文老师则是语言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通读了《三国演义》。随着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越来越高,他在文史方面的天赋则被掩盖了。好在当年清华的校刊上还留有痕迹,可以让我们窥见他这方面的才华。《清华暑期周刊》载有一首他的新诗《荷叶上的露水》,其中一节是:荷叶上的露水,一颗颗的,永远是分散地孤立着,霍地风来,它们同归于尽。
5.戏剧家丁西林的专业是物理
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的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和《等太太归来》中。他创作的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这位艺术成就非凡的戏剧家,他的专业却是物理学,是名副其实的物理学家。丁西林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经费少,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缺乏的困难情况下,他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精心规划,刻苦经营,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深得中研院院长蔡元培的器重。而他在戏剧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则源于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且独树一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