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容空洞、千篇一律、情节虚假,缺乏个性显露,这是目前农村中学生作文的弊病。而医治这种弊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观察,养成观察习惯;帮助学生打开多元视角,寻找收集素材的多种途径;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恰当方法。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笔者在参加各级各类的考试阅卷中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空”“俗”“假”的现象,概括起来就是缺乏素材、言之无物,没有真实的感情和深刻的感悟。抽样调查显示,农村中学生的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而的原因:①学生缺乏发现意识和自主观察的能力,又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②农村的孩子接触面窄,资源相对匮乏,又不会利用身边资源;③受家庭经济以及家长思想认识的限制,没有良好的媒介资源。
为了改变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现状,笔者曾经进行过下面的尝试,并且效果显著。
一、耳聪目明察素材—积累素材的前提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可见,“观察”确实是积累素材、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笔者除了向学生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给学生观察的具体方法,使之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
1.随机采访,培养观察意识
笔者坚持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景物变化、天气阴晴、季节更替、校园活动、热点新闻等情况对学生进行随机采访,让学生描其形、说其状、谈感受、做评价,并长期坚持。经常性地提问使学生的发现意识、观察意识大大增强。
2.专项训练,提升观察技能
笔者经常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观察机会,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看谁观察得细、描写得准。在集体观察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与技巧,提升观察技能,并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鼓励学生向会观察、观察得好的学生学习。
3.环境熏陶,养成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做出榜样。因此,笔者随时随地地观察,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情感体验、人生感悟的机会,每当心灵有所触动时,总会在第一时间内讲给学生听。受这种环境的熏陶,与其他班级的学生相比,本班学生更爱观察、会观察,逐步养成了“自主观察”的好习惯。
二、多元视角集素材—积累素材的途径
1.建立“生活作文”观念
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庭、我们生存的社会、我们接触的大自然,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笔者特意通过写前指导、同伴引路、教师亲自写范文等方式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各具特色的课堂生活、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伙伴谊、温暖的午间聚餐、富有传奇色彩的沿途见闻、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家乡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新农村、新变化……凡此种种,都是鲜活而生动的作文素材。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拓展作文素材积累的宽度之外,还最大深度地帮助他们挖掘出农村作文教学特有的资源优势。
(1)走近美丽自然
农村的学生,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更能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口中说的,手上写的,自然就是一篇美文。因此,微风拂面,桃花盛开的时节,笔者一定要催促学生去看一看那美丽的世外桃源;蝴蝶纷飞,鱼儿戏耍的时节,定要提醒学生去感受一下水的清凉、体会一下与鱼虾捉迷藏的快乐;遍地金黄,落叶飘零的时节,一定要启发学生去认识一下秋的博大与无私;红日东升、白雪盖地的时节,一定要指引学生去领略一下朔方的雪的妖娆与神韵……美丽的大自然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库注入新鲜的血液。
(2)走进农家生活
农村的每个孩子都和农田、农活打过交道。对于他们来说,这劳动体验的过程,就是独具特色的素材宝藏。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采摘等都是常见的农家活。富有乡土气息的“抓蝗虫”“扒蝎子”“捡栗子”“刨药材”“拾柴禾”“剪羊毛”“挤牛奶”“养獭兔”“喂鸡仔”……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这些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事件和体验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可选素材。笔者在引领学生关注这些素材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把农家生活的原滋原味大胆地表达出来,收效良好。
在一次以“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中,一位女生这样写道:“母亲总是跪在地上刨,刨一段,挪动一下膝下的小垫子,边爬、边刨、边捡。她的手粗糙,皲裂,如一把钢锉,老硬的皮肤被草锈和泥土侵蚀,呈现出一道道黑:色纹理,怎么洗都洗不掉!她的头发被树枝刮得凌乱,这儿耸起一束,那儿掉落一绺,北风放肆地抽打着她的头发、衣服,但是她却毫不自知,仍然认真地用镐刨,刨两下停下来,抠出埋在土里的地梨儿、捡起扔进笼子里,然后低下头,猫着腰,再跪着向前蹭几步,继续……”我请她读给同学们听,听着她的朗读,有的同学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的情感,声音哽咽起来,所有的同学顾不得擦掉脸上的泪花,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掌声持久而强烈。自那以后,班内又涌现出一大批善于选取“富有乡土气息的素材”人文的小作者,他们的佳作展出,再次在本班内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形成了又一个“大胆展现农家生活”的写作高潮。
2.创设写作情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作,不但需要有熟悉的素材,还需要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体验越深刻,独到的感受越鲜明,写出的文章才会越有特色。而调动情感体验的最佳途径就是创设情境。有意识地组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步人大情境,从而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巧抓活动契机、抢借情境适时布置相应的作文任务,便于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靠近当今主流价值的深刻主题。
例如,进行写人作文的训练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夸XX"或“我欣赏的XX"“他真行”等演讲比赛或主题班会活动;在运动会、元旦联欢或者竞赛活动结束后,马上给学生布置自命题作文的任务……在秋季运动会后的自命题作文中,本班以3000米长跑冠军“李强”做素材的作文有15篇之多,而且由此所谈论的话题也达10种以上,除了“团结”“友爱”“感动”“奋斗”“执著”以外,还涉及到“失败与成功”“人生”等大的话题。一个作文学困生将李强在此次运动会中的表现刻画得特别细腻,而且还与他在上届运动会中的表现做了对比,在结尾处他这样说:“李强的胜利让我们学会辩证地看待‘失败与成功’,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跑道上该如何前行!”可见,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来作文,对于强化情感体验、积累典型素材、写出成功佳作的潜在作用和深远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3.广借媒介资源
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会所积累的素 材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农村孩子学习环境较封闭,家庭文化氛围差,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受经济条件制约,一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脑,孩子们视野狭窄、信息闭塞,知识容量相应变小。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笔者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拓宽孩子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媒介资源。
例如,讲解课文时,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或推荐同作家、同文体、同风格的其他作品自由鉴赏;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组织本班同学到相距15里外的镇上的小书店看书,并与店主联系,签写借阅合约,以集体形式定期租书;加大力度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建议家长每年给孩子定两套杂志、买一本名著……同时,做通家长工作,办理手机上网业务,每月五元的上网流量,足够学生在闲余时间浏览班级博客中的推荐书目,阅读其他同学的读后感受、老师的评点,足够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搜索并阅读自己喜爱的电子书籍。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多听广播,关注焦点,评论实事,定期开展本班的“焦点访谈活动”,使一个学生的积累变成多个学生的积累,一个学生的收获化成多个学生的收获。
三、动脑动手积素材—积累素材的方法
在观察的基础上,搜集身边的素材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素材积累的方法。掌握合适的积累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曾教给学生如下的方法和技巧。
1.提倡每天记日记
通过记日记,将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有感受的素材积累成库。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天天记日记,并且不是应付差事,那么,他的素材库一定非常充实,写起作文来肯定不会因为没有素材而发愁。教学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记日记的同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题目,都能挥笔而就,从来不会因为没有素材而发愁。而且,同一个作文题目,他们往往可以用几个作文素材来完成,并且可以做到篇篇精彩。
2.鼓励背诵、做摘记
笔者要求学生遇到好语段、好篇章,要多吟咏、多背诵;帮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做摘记(读书卡片)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写随笔、读后感……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深深地认识到:考场作文中妙语连珠、思绪如潮的,大多是平时生活中善于背诵、摘记的!
3.传授妙招巧积累
记日记和摘记都比较费时费力,为了随时随地地积累平时生活中能够触动自己的或者是新闻媒体中播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笔者教给了学生一种简洁的素材积累方式。这种方法就是“两步积累法”:首先,以自己能看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然后,简洁归纳事件适宜反映的主题或者可以适用的话题。最好做到分门别类,例如,“生命篇”“感动篇”“励志篇”等。目前这种方法正在本学区试用;初见成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农村生活中俯首拾遗皆素材,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农村生活中特有的素材,善于借助多种媒介搜集素材,善于积累素材,那么学生写作时定会有话可说,写出的作文定能不落俗套。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笔者在参加各级各类的考试阅卷中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空”“俗”“假”的现象,概括起来就是缺乏素材、言之无物,没有真实的感情和深刻的感悟。抽样调查显示,农村中学生的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而的原因:①学生缺乏发现意识和自主观察的能力,又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②农村的孩子接触面窄,资源相对匮乏,又不会利用身边资源;③受家庭经济以及家长思想认识的限制,没有良好的媒介资源。
为了改变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现状,笔者曾经进行过下面的尝试,并且效果显著。
一、耳聪目明察素材—积累素材的前提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可见,“观察”确实是积累素材、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笔者除了向学生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给学生观察的具体方法,使之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
1.随机采访,培养观察意识
笔者坚持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景物变化、天气阴晴、季节更替、校园活动、热点新闻等情况对学生进行随机采访,让学生描其形、说其状、谈感受、做评价,并长期坚持。经常性地提问使学生的发现意识、观察意识大大增强。
2.专项训练,提升观察技能
笔者经常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观察机会,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看谁观察得细、描写得准。在集体观察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与技巧,提升观察技能,并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鼓励学生向会观察、观察得好的学生学习。
3.环境熏陶,养成观察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做出榜样。因此,笔者随时随地地观察,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情感体验、人生感悟的机会,每当心灵有所触动时,总会在第一时间内讲给学生听。受这种环境的熏陶,与其他班级的学生相比,本班学生更爱观察、会观察,逐步养成了“自主观察”的好习惯。
二、多元视角集素材—积累素材的途径
1.建立“生活作文”观念
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庭、我们生存的社会、我们接触的大自然,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笔者特意通过写前指导、同伴引路、教师亲自写范文等方式引导学生,使之认识到:各具特色的课堂生活、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伙伴谊、温暖的午间聚餐、富有传奇色彩的沿途见闻、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家乡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新农村、新变化……凡此种种,都是鲜活而生动的作文素材。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拓展作文素材积累的宽度之外,还最大深度地帮助他们挖掘出农村作文教学特有的资源优势。
(1)走近美丽自然
农村的学生,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更能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口中说的,手上写的,自然就是一篇美文。因此,微风拂面,桃花盛开的时节,笔者一定要催促学生去看一看那美丽的世外桃源;蝴蝶纷飞,鱼儿戏耍的时节,定要提醒学生去感受一下水的清凉、体会一下与鱼虾捉迷藏的快乐;遍地金黄,落叶飘零的时节,一定要启发学生去认识一下秋的博大与无私;红日东升、白雪盖地的时节,一定要指引学生去领略一下朔方的雪的妖娆与神韵……美丽的大自然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库注入新鲜的血液。
(2)走进农家生活
农村的每个孩子都和农田、农活打过交道。对于他们来说,这劳动体验的过程,就是独具特色的素材宝藏。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采摘等都是常见的农家活。富有乡土气息的“抓蝗虫”“扒蝎子”“捡栗子”“刨药材”“拾柴禾”“剪羊毛”“挤牛奶”“养獭兔”“喂鸡仔”……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这些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事件和体验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可选素材。笔者在引领学生关注这些素材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把农家生活的原滋原味大胆地表达出来,收效良好。
在一次以“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中,一位女生这样写道:“母亲总是跪在地上刨,刨一段,挪动一下膝下的小垫子,边爬、边刨、边捡。她的手粗糙,皲裂,如一把钢锉,老硬的皮肤被草锈和泥土侵蚀,呈现出一道道黑:色纹理,怎么洗都洗不掉!她的头发被树枝刮得凌乱,这儿耸起一束,那儿掉落一绺,北风放肆地抽打着她的头发、衣服,但是她却毫不自知,仍然认真地用镐刨,刨两下停下来,抠出埋在土里的地梨儿、捡起扔进笼子里,然后低下头,猫着腰,再跪着向前蹭几步,继续……”我请她读给同学们听,听着她的朗读,有的同学再也抑制不住满腔的情感,声音哽咽起来,所有的同学顾不得擦掉脸上的泪花,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掌声持久而强烈。自那以后,班内又涌现出一大批善于选取“富有乡土气息的素材”人文的小作者,他们的佳作展出,再次在本班内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形成了又一个“大胆展现农家生活”的写作高潮。
2.创设写作情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作,不但需要有熟悉的素材,还需要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体验越深刻,独到的感受越鲜明,写出的文章才会越有特色。而调动情感体验的最佳途径就是创设情境。有意识地组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步人大情境,从而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巧抓活动契机、抢借情境适时布置相应的作文任务,便于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靠近当今主流价值的深刻主题。
例如,进行写人作文的训练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夸XX"或“我欣赏的XX"“他真行”等演讲比赛或主题班会活动;在运动会、元旦联欢或者竞赛活动结束后,马上给学生布置自命题作文的任务……在秋季运动会后的自命题作文中,本班以3000米长跑冠军“李强”做素材的作文有15篇之多,而且由此所谈论的话题也达10种以上,除了“团结”“友爱”“感动”“奋斗”“执著”以外,还涉及到“失败与成功”“人生”等大的话题。一个作文学困生将李强在此次运动会中的表现刻画得特别细腻,而且还与他在上届运动会中的表现做了对比,在结尾处他这样说:“李强的胜利让我们学会辩证地看待‘失败与成功’,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跑道上该如何前行!”可见,抓住契机创设情境来作文,对于强化情感体验、积累典型素材、写出成功佳作的潜在作用和深远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3.广借媒介资源
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会所积累的素 材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农村孩子学习环境较封闭,家庭文化氛围差,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受经济条件制约,一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脑,孩子们视野狭窄、信息闭塞,知识容量相应变小。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笔者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拓宽孩子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媒介资源。
例如,讲解课文时,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或推荐同作家、同文体、同风格的其他作品自由鉴赏;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组织本班同学到相距15里外的镇上的小书店看书,并与店主联系,签写借阅合约,以集体形式定期租书;加大力度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建议家长每年给孩子定两套杂志、买一本名著……同时,做通家长工作,办理手机上网业务,每月五元的上网流量,足够学生在闲余时间浏览班级博客中的推荐书目,阅读其他同学的读后感受、老师的评点,足够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搜索并阅读自己喜爱的电子书籍。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多听广播,关注焦点,评论实事,定期开展本班的“焦点访谈活动”,使一个学生的积累变成多个学生的积累,一个学生的收获化成多个学生的收获。
三、动脑动手积素材—积累素材的方法
在观察的基础上,搜集身边的素材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素材积累的方法。掌握合适的积累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曾教给学生如下的方法和技巧。
1.提倡每天记日记
通过记日记,将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或者亲身经历的、有感受的素材积累成库。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天天记日记,并且不是应付差事,那么,他的素材库一定非常充实,写起作文来肯定不会因为没有素材而发愁。教学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记日记的同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题目,都能挥笔而就,从来不会因为没有素材而发愁。而且,同一个作文题目,他们往往可以用几个作文素材来完成,并且可以做到篇篇精彩。
2.鼓励背诵、做摘记
笔者要求学生遇到好语段、好篇章,要多吟咏、多背诵;帮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做摘记(读书卡片)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写随笔、读后感……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深深地认识到:考场作文中妙语连珠、思绪如潮的,大多是平时生活中善于背诵、摘记的!
3.传授妙招巧积累
记日记和摘记都比较费时费力,为了随时随地地积累平时生活中能够触动自己的或者是新闻媒体中播报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笔者教给了学生一种简洁的素材积累方式。这种方法就是“两步积累法”:首先,以自己能看懂的方式用一句话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然后,简洁归纳事件适宜反映的主题或者可以适用的话题。最好做到分门别类,例如,“生命篇”“感动篇”“励志篇”等。目前这种方法正在本学区试用;初见成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农村生活中俯首拾遗皆素材,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农村生活中特有的素材,善于借助多种媒介搜集素材,善于积累素材,那么学生写作时定会有话可说,写出的作文定能不落俗套。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