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过去,交战国利用传单和广播来发布言论、争取支持。现在,他们在通过140个字符的微博发言、图片或视频实现这一目的。
经历8天的激烈冲突、造成150名巴勒斯坦人和5名以色列人死亡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美国和埃及的斡旋下,于2012年11月21日晚实现停火。
双方都宣称获得胜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防卫之柱”行动已经取得成功,哈马斯方面则称以色列“已经被击败”,停火协议满足了哈马斯的主要诉求。以军战报称,行动中以方打击了1500个“恐怖分子目标”,包括30名高级别武装分子、980个地下火箭弹发射器和140个走私通道等。
除了现实中的战场,以色列和哈马斯还在社交媒体上开辟了“第二战场”,引来全球网民围观——这是社交网络首次被用于战争目的。以色列军方几乎在所有社交媒体上都建立了自己的账号,而哈马斯则在推特(Twitter,全球用户最多的微博网站)上非常活跃。
微博上两军约战
自从以色列军方14日开始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军事行动以来,以军就用推特直播其对加沙地带哈马斯武装分子的军事行动。以色列国防军的官方推特账号是@IDFSpokesperson,这是以色列官方使用的多个Twitter账号之一。他们使用#Israelunderfire(以色列处于战火中)和#Pillarofdefense(防卫之柱)等标签公布以方遭受导弹袭击的信息,并在账号上对批评者进行反驳。
除此之外,以军还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导弹发射场景和袭击造成的损失。一段哈马斯军事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巴里遭刺杀的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发布以来已经累计播放了200万次。
哈马斯军事组织卡桑旅则以@alqassamBrigade的推特账号发布消息,不仅公布有关双方冲突的信息,还发布导弹袭击的内容。该组织在一条推特中证实了贾巴里的死亡:“哈马斯为领导人贾巴里和他的保镖哈姆斯默哀。”
巴以之间各种途径的舆论战由来已久,但将推特、脸谱(Facebook)等社交媒体公开用作战争目的还是第一次。除了战况直播,双方在网上也互不相让。在炸死贾巴里后,以国防军便在推特上宣布了这一消息,还在上面附了一张红色背景的图片,印有贾巴里的大幅头像和名字,还在头像上盖了一个大号的白色印戳,用英文写着“被清除”。随后,以方通过推特向哈马斯发出威胁,要在未来几天让哈马斯所有成员都“无立足之地”。哈马斯则迅速回复了上述挑衅言论,称以色列打开了“地狱之门”,哈马斯将“祝福”以所有领导人和士兵。
“这些内容显然对当地舆论和世界舆论造成了一定影响。”市场研究公司Tirias Research的分析师吉姆·麦克格雷格表示。而研究公司ZK Research的分析师凯拉瓦拉认为,将军事冲突延展到社交网络的确有道理。“这让他们可以更快德接触到更多人,通过转发可以大幅扩大影响力,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交流方式。”
其实早在几年前,以色列国防军就专门开通了YouTube账号,在2008年底,他们已经开始视频网站上“炫耀”空袭哈马斯的战果。以色列国防军新闻发言人雷波维奇表示,自从四年前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后,网络空间就成为了巴以间冲突的一个全新战场,以色列国防军的新闻办公室已经在包括YouTube、脸谱、Flickr相册、推特等主要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账号,同步发布信息。“此次冲突中新媒体已经不再是‘媒体’,而是成了与火箭炮等常规武器一样的作战工具。
国家也能玩转自媒体
以色列在舆论战领域的创新能力很强。以国防军建立了一支专门的高学历部队,借助新媒体赢得国际舆论支持,同时向不在场的媒体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伴随着以色列和哈马斯的网络战愈发激烈,以色列国防军社交媒体指挥中心的幕后故事开始逐步揭开。Fast Company等多家媒体获得了深入采访这个特别工作组的机会,他们看到了一支掌握敏锐观察力和先进技术的特殊信息小队。
以军尝试使用社交媒体的实验始于2008年的“铸铅行动”,提议者是25岁的艾丽莎·兰德斯——以军面向北美记者的公关团队中的一名成员。运用社交媒体逐步发展成为以色列军方的“宠物计划”。
起初,兰德斯曾向以军发言人办公室的上司递交撰写的意见书,详述了未来战争中社交网络战可能会更加激烈,所以有必要予以重视,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在将一些战况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获得惊人的观看数量和反响之后,兰德斯的设想得以实现。
兰德斯表示,最初使用YouTube的目的,是将视频传递给那些在“铸铅行动”中被以军阻止进入加沙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只能依靠官方录像的记者们,“并非面向公众”。
阿维塔·雷波维奇是以军的新闻发言人,她表示自己的团队要“尊重这个特殊平台的交战规则”,从而继续发挥社交媒体的独到优势。她对自己手下年轻的同事们持肯定和信任态度。“Twitter在以色列并不是非常流行,但以色列国防军的账号被大批年轻的社交网络用户所关注。冲突发生以来,许多以色列青年人加入了粉丝队伍,如同一幅年轻入伍新兵做好战斗准备的超现实画面。”
雷波维奇说,她将这样的现象视为一种资产和一种引导。“我们团队的优势之一是能招募到18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大多成长于社交网络发展的年代,对热点的把握和语言的创造也就随之到来。”
对于以色列国防军官方账号@IDFSpokesperson与哈马斯的账号@alqassambrigade在社交媒体上的针锋相对,以军公关专员布特曼表示这样的“交流方式”以及引起的强烈反响实属意外。“那并非最初的意图。看到对手时刻准备与我们‘互动’实在很有意思。”媒体对社交网络上的官方表态的关注度更高。
尽管布特曼也将社交网络战等同于战斗——社交媒体是一种“信息弹药”,他承认自己工作的虚拟属性容易让人进入某种超然和过度得意的情绪中。“很多时候在社交媒体上会忘了自己的军人身份,有时会觉得你是在一家普通的公司里工作,突然间你便能跳出这种错觉,想起军人的职责是打赢一场战争。”
“我们过去看到过很多案例,有士兵因为更新Facebook的状态,泄露了非常机密的任务信息。在正式行动开始之前,即便是图片里的信息也非常重要,如果有人拍摄了坦克的图片并上传,敌人就能精确地找出军队的所在地点。这样的话情况就很危险了。”
过去,交战国利用传单和广播来散布言论。现在,他们在通过140个字符的推特、图片或视频实现这一目的。社交媒体因为广泛的用户群体、高度的传播能力以及与受众的密切互动,成为了扩大战果的另一种途径。网络在舆论战中的运用不仅越来越广泛,而且越来越精密。
尽管社交媒体被“无辜”卷入战争,但对于观者来说,浏览相关消息、图片和视频时需要有一分怀疑的态度,毕竟这些内容都融入了偏见和一方的观点。卡桑旅曾发布了一张图片,号称是在以色列向加沙发动导弹袭击过程中杀死的儿童。这在网上引发了长达数周的强烈反响。但后来经过证实,该照片源于今年10月发生在叙利亚的冲突事件。
即使消息属实,有些图片也有可能过于极端。分析师麦克格雷格表示,“你收到真实消息的速度可能赶不上虚假消息的发布速度。就像所有的网络信息一样,应该带着怀疑的态度看待这些内容。”
经历8天的激烈冲突、造成150名巴勒斯坦人和5名以色列人死亡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美国和埃及的斡旋下,于2012年11月21日晚实现停火。
双方都宣称获得胜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防卫之柱”行动已经取得成功,哈马斯方面则称以色列“已经被击败”,停火协议满足了哈马斯的主要诉求。以军战报称,行动中以方打击了1500个“恐怖分子目标”,包括30名高级别武装分子、980个地下火箭弹发射器和140个走私通道等。
除了现实中的战场,以色列和哈马斯还在社交媒体上开辟了“第二战场”,引来全球网民围观——这是社交网络首次被用于战争目的。以色列军方几乎在所有社交媒体上都建立了自己的账号,而哈马斯则在推特(Twitter,全球用户最多的微博网站)上非常活跃。
微博上两军约战
自从以色列军方14日开始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军事行动以来,以军就用推特直播其对加沙地带哈马斯武装分子的军事行动。以色列国防军的官方推特账号是@IDFSpokesperson,这是以色列官方使用的多个Twitter账号之一。他们使用#Israelunderfire(以色列处于战火中)和#Pillarofdefense(防卫之柱)等标签公布以方遭受导弹袭击的信息,并在账号上对批评者进行反驳。
除此之外,以军还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导弹发射场景和袭击造成的损失。一段哈马斯军事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巴里遭刺杀的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发布以来已经累计播放了200万次。
哈马斯军事组织卡桑旅则以@alqassamBrigade的推特账号发布消息,不仅公布有关双方冲突的信息,还发布导弹袭击的内容。该组织在一条推特中证实了贾巴里的死亡:“哈马斯为领导人贾巴里和他的保镖哈姆斯默哀。”
巴以之间各种途径的舆论战由来已久,但将推特、脸谱(Facebook)等社交媒体公开用作战争目的还是第一次。除了战况直播,双方在网上也互不相让。在炸死贾巴里后,以国防军便在推特上宣布了这一消息,还在上面附了一张红色背景的图片,印有贾巴里的大幅头像和名字,还在头像上盖了一个大号的白色印戳,用英文写着“被清除”。随后,以方通过推特向哈马斯发出威胁,要在未来几天让哈马斯所有成员都“无立足之地”。哈马斯则迅速回复了上述挑衅言论,称以色列打开了“地狱之门”,哈马斯将“祝福”以所有领导人和士兵。
“这些内容显然对当地舆论和世界舆论造成了一定影响。”市场研究公司Tirias Research的分析师吉姆·麦克格雷格表示。而研究公司ZK Research的分析师凯拉瓦拉认为,将军事冲突延展到社交网络的确有道理。“这让他们可以更快德接触到更多人,通过转发可以大幅扩大影响力,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交流方式。”
其实早在几年前,以色列国防军就专门开通了YouTube账号,在2008年底,他们已经开始视频网站上“炫耀”空袭哈马斯的战果。以色列国防军新闻发言人雷波维奇表示,自从四年前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后,网络空间就成为了巴以间冲突的一个全新战场,以色列国防军的新闻办公室已经在包括YouTube、脸谱、Flickr相册、推特等主要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账号,同步发布信息。“此次冲突中新媒体已经不再是‘媒体’,而是成了与火箭炮等常规武器一样的作战工具。
国家也能玩转自媒体
以色列在舆论战领域的创新能力很强。以国防军建立了一支专门的高学历部队,借助新媒体赢得国际舆论支持,同时向不在场的媒体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伴随着以色列和哈马斯的网络战愈发激烈,以色列国防军社交媒体指挥中心的幕后故事开始逐步揭开。Fast Company等多家媒体获得了深入采访这个特别工作组的机会,他们看到了一支掌握敏锐观察力和先进技术的特殊信息小队。
以军尝试使用社交媒体的实验始于2008年的“铸铅行动”,提议者是25岁的艾丽莎·兰德斯——以军面向北美记者的公关团队中的一名成员。运用社交媒体逐步发展成为以色列军方的“宠物计划”。
起初,兰德斯曾向以军发言人办公室的上司递交撰写的意见书,详述了未来战争中社交网络战可能会更加激烈,所以有必要予以重视,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在将一些战况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获得惊人的观看数量和反响之后,兰德斯的设想得以实现。
兰德斯表示,最初使用YouTube的目的,是将视频传递给那些在“铸铅行动”中被以军阻止进入加沙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只能依靠官方录像的记者们,“并非面向公众”。
阿维塔·雷波维奇是以军的新闻发言人,她表示自己的团队要“尊重这个特殊平台的交战规则”,从而继续发挥社交媒体的独到优势。她对自己手下年轻的同事们持肯定和信任态度。“Twitter在以色列并不是非常流行,但以色列国防军的账号被大批年轻的社交网络用户所关注。冲突发生以来,许多以色列青年人加入了粉丝队伍,如同一幅年轻入伍新兵做好战斗准备的超现实画面。”
雷波维奇说,她将这样的现象视为一种资产和一种引导。“我们团队的优势之一是能招募到18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大多成长于社交网络发展的年代,对热点的把握和语言的创造也就随之到来。”
对于以色列国防军官方账号@IDFSpokesperson与哈马斯的账号@alqassambrigade在社交媒体上的针锋相对,以军公关专员布特曼表示这样的“交流方式”以及引起的强烈反响实属意外。“那并非最初的意图。看到对手时刻准备与我们‘互动’实在很有意思。”媒体对社交网络上的官方表态的关注度更高。
尽管布特曼也将社交网络战等同于战斗——社交媒体是一种“信息弹药”,他承认自己工作的虚拟属性容易让人进入某种超然和过度得意的情绪中。“很多时候在社交媒体上会忘了自己的军人身份,有时会觉得你是在一家普通的公司里工作,突然间你便能跳出这种错觉,想起军人的职责是打赢一场战争。”
“我们过去看到过很多案例,有士兵因为更新Facebook的状态,泄露了非常机密的任务信息。在正式行动开始之前,即便是图片里的信息也非常重要,如果有人拍摄了坦克的图片并上传,敌人就能精确地找出军队的所在地点。这样的话情况就很危险了。”
过去,交战国利用传单和广播来散布言论。现在,他们在通过140个字符的推特、图片或视频实现这一目的。社交媒体因为广泛的用户群体、高度的传播能力以及与受众的密切互动,成为了扩大战果的另一种途径。网络在舆论战中的运用不仅越来越广泛,而且越来越精密。
尽管社交媒体被“无辜”卷入战争,但对于观者来说,浏览相关消息、图片和视频时需要有一分怀疑的态度,毕竟这些内容都融入了偏见和一方的观点。卡桑旅曾发布了一张图片,号称是在以色列向加沙发动导弹袭击过程中杀死的儿童。这在网上引发了长达数周的强烈反响。但后来经过证实,该照片源于今年10月发生在叙利亚的冲突事件。
即使消息属实,有些图片也有可能过于极端。分析师麦克格雷格表示,“你收到真实消息的速度可能赶不上虚假消息的发布速度。就像所有的网络信息一样,应该带着怀疑的态度看待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