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中去不断观察,不停地写生,才能悟出物象的精髓,真正做到“删繁就简”画出物象的气韵。
我以前在讀高中时,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他说,只有当我们把一本书先读厚了,再将其读薄,你才算真正掌握了书中的知识了,所谓读厚,是指自己要将书中的知识细细嚼烂,所谓读薄,是指将书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总结,运用老师教给我的方法,我的成绩有了快速的提高。其实,我要说的是,无论是读书还是绘画,其实是相通的,绘画的入门,也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观察,不停地写生,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或者多临一些前人的作品,就像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所说的“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所欲出,方为学之有获,若但求其形似,何异抄袭前文为已文也。”但临摹别人的画,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给,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
“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就是指绘画讲求的是物象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这就需要“删繁就简。”。
齐白石画的虾闻名于世,这源于他不断探索的精神。他曾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数十年始得其神”。起初,他有意地追求古法用笔,比较重视写实,其后,虾的身体有了质感,并弯曲起来,在水中开始游动了,虾的后腿由十只减为八只,这更突出了虾灵活的动势;之后,虾的后腿少到六只,虾眼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笔,虾的身体变得透明,头部用墨较重,身体用墨较淡,表现了虾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形态,后来,虾的后腿又变为五只,齐白石老先生画虾的“删繁就简”不仅没有使虾失真,相反,他笔下的虾,身体透明而寓有弹性,体态轻盈,似在水中无拘无束地游动,活泼与生气跃然纸上。
郑板桥画竹是很有名的,他庭院种青竹,常对竹见情,早上起来看到竹子,雾气和阳光洒落在竹林里朝气蓬勃,胸中怀有画竹之意,此时“胸中之竹”已不是他“眼中之竹”他将胸中之竹落墨于纸上,这纸上的竹即不是“胸中之竹”也不是自然之竹,而是画家高于生活创造的“画意”,所以,不见生活之竹就不可产生“胸中之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果不从生活中留心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又哪有郑板桥的个性竹画呢?
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删繁就简”的笔墨源于生活。我从小就喜欢狗,苦于一直没有精力去养,在女儿的爱心鼓动下,尝试着养了一只狗,养后才知,其实养狗并不麻烦,狗对生活的要求其实挺低的,于是,我与狗的感情逐渐加深,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又养了几只,天天与狗打交道,注意观察它们的一言一行。它们的萌态,它们的吃喝,它们的跑,它们的跳,它们的睡,甚至,它们生了小狗狗,与小狗狗亲昵的、温馨的、幸福地相依相拥的画面,随时在脑海出现,我有了画它们的冲动,将它们作为模特儿进行写生,在不断观察,不停写生中,我惊奇地发现,我有了感觉,现在画狗比初画时应手了许多,不过,我的最终目标,不是仅仅画像它们,而是做到能用最少的笔墨形象展现它们,这才是“笔愈减神愈全。”
但是,“删繁就简”也不是删得物象不像样,有些画展示出来,谁都看不清到底在画什么,你说你看不懂,弄不明白,别人认为你水平不高,画艺不精,所以,有许多人都在不懂装懂,那就好像是《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大臣,老百姓一样,闹笑话了就不好了。
总之,学画者,要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能做到“笔愈减而神愈全。”
我以前在讀高中时,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他说,只有当我们把一本书先读厚了,再将其读薄,你才算真正掌握了书中的知识了,所谓读厚,是指自己要将书中的知识细细嚼烂,所谓读薄,是指将书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总结,运用老师教给我的方法,我的成绩有了快速的提高。其实,我要说的是,无论是读书还是绘画,其实是相通的,绘画的入门,也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观察,不停地写生,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或者多临一些前人的作品,就像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所说的“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所欲出,方为学之有获,若但求其形似,何异抄袭前文为已文也。”但临摹别人的画,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给,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
“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就是指绘画讲求的是物象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这就需要“删繁就简。”。
齐白石画的虾闻名于世,这源于他不断探索的精神。他曾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数十年始得其神”。起初,他有意地追求古法用笔,比较重视写实,其后,虾的身体有了质感,并弯曲起来,在水中开始游动了,虾的后腿由十只减为八只,这更突出了虾灵活的动势;之后,虾的后腿少到六只,虾眼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笔,虾的身体变得透明,头部用墨较重,身体用墨较淡,表现了虾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形态,后来,虾的后腿又变为五只,齐白石老先生画虾的“删繁就简”不仅没有使虾失真,相反,他笔下的虾,身体透明而寓有弹性,体态轻盈,似在水中无拘无束地游动,活泼与生气跃然纸上。
郑板桥画竹是很有名的,他庭院种青竹,常对竹见情,早上起来看到竹子,雾气和阳光洒落在竹林里朝气蓬勃,胸中怀有画竹之意,此时“胸中之竹”已不是他“眼中之竹”他将胸中之竹落墨于纸上,这纸上的竹即不是“胸中之竹”也不是自然之竹,而是画家高于生活创造的“画意”,所以,不见生活之竹就不可产生“胸中之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果不从生活中留心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又哪有郑板桥的个性竹画呢?
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删繁就简”的笔墨源于生活。我从小就喜欢狗,苦于一直没有精力去养,在女儿的爱心鼓动下,尝试着养了一只狗,养后才知,其实养狗并不麻烦,狗对生活的要求其实挺低的,于是,我与狗的感情逐渐加深,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又养了几只,天天与狗打交道,注意观察它们的一言一行。它们的萌态,它们的吃喝,它们的跑,它们的跳,它们的睡,甚至,它们生了小狗狗,与小狗狗亲昵的、温馨的、幸福地相依相拥的画面,随时在脑海出现,我有了画它们的冲动,将它们作为模特儿进行写生,在不断观察,不停写生中,我惊奇地发现,我有了感觉,现在画狗比初画时应手了许多,不过,我的最终目标,不是仅仅画像它们,而是做到能用最少的笔墨形象展现它们,这才是“笔愈减神愈全。”
但是,“删繁就简”也不是删得物象不像样,有些画展示出来,谁都看不清到底在画什么,你说你看不懂,弄不明白,别人认为你水平不高,画艺不精,所以,有许多人都在不懂装懂,那就好像是《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大臣,老百姓一样,闹笑话了就不好了。
总之,学画者,要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能做到“笔愈减而神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