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再现:
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片断)
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
生: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师:下面有几个百分数,你能化成小数吗?(板书:35%、120%、45.5%、0.6%)
师:自己练习,化完之后,自己找一找,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把它写下来。然后和你同小组的伙伴进行交流,最好能说出你发现的具体过程。
生1:我们发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去掉百分号。我们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形式,然后用分子除以分母,再把这个结果和原来的百分数进行比较以后发现的。
生2:应该先去掉百分号,然后再移动小数点。
师:先移小数点,再去掉百分号,还是先去掉百分号再移小数点。这个不重要,实际上,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是在移动小数点的过程中同时去掉百分号,这个过程是在你们的头脑中完成的。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一个有用的规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刚才我们发现了百分数化成小数的规律,那么你们能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吗?
生:能!(老师板书小数,学生自己进行互化练习。)
师:象刚才一样。看能不能找到什么规律,把它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刚才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现在是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百分数化小数的过程反过来做就行了。
生2:把小数写成分数形式,如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然后再把这个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改写成了百分数。(生2的想法是教材中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具体过程)
案例背景:
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在过去的数年中,从人教版到苏教版,这一部分内容都是这样安排的:(一)复习题:1、小数化分数练习;2、分数化小数练习。(二)例题。例1:小数化百分数;例2:分数化百分数;例3:百分数化分数;例4:百分数化小数。一般的教学自然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进行的是例4的教学,然后回到例1。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在教学后汜中写道:“教材的安排是由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再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这样的安排有种条块分割的感觉,知识间的界限比较明显。教学过程中过渡不是很自然,学生的思维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停顿。既然在复习题中第2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而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那为什么接下来不进行百分数化小数的教学呢?由例4的百分数化小数自然过渡到例1的小数化百分数,这样就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知识是不是更有系统性?学生的思维是不是更流畅?出乎意料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放了,在例1的教学中。结果是一致的,但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到达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堂课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里。”
案例分析:
一、基于教材并活用教材
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但更强调课改中教师作为新课程积极参与者、实践者这一主体地位。作为这种主体性意识体现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介于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应用之间,不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也能比较快地理解掌握。一般说来,这样的内容就较少受到特别关注,其结果是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而在这节课中,我没有从纯粹的知识掌握的角度而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从学生思维活动过程的挖掘出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地调整,把教学的着力点从知识的接纳转移到学生思维过程的开发上,通过知识间的系统对比,引发观念碰撞,正是这种“求活、求变”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放了”,虽然最终得到的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是一样的,但在向这个结论前进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多样的思考方式和求解之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书本中客观化、定论化的知识,更多地收获是思维主观化、个性化的发展。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应在意料之中。在对教材的小小的调整中体现了“再创造”的价值。
二、尊重学生主体重视教师个性成长
强调学生的个性成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我们同样应该重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的个性成长。从教材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知识结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为自己的成长开拓空间,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主动追求。在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的特征,从学生发展出发,主动求变,由较简单的知识掌握引向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深入挖掘,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的自主发展。
责任编辑 杨 博
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片断)
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
生: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师:下面有几个百分数,你能化成小数吗?(板书:35%、120%、45.5%、0.6%)
师:自己练习,化完之后,自己找一找,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把它写下来。然后和你同小组的伙伴进行交流,最好能说出你发现的具体过程。
生1:我们发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去掉百分号。我们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形式,然后用分子除以分母,再把这个结果和原来的百分数进行比较以后发现的。
生2:应该先去掉百分号,然后再移动小数点。
师:先移小数点,再去掉百分号,还是先去掉百分号再移小数点。这个不重要,实际上,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是在移动小数点的过程中同时去掉百分号,这个过程是在你们的头脑中完成的。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一个有用的规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刚才我们发现了百分数化成小数的规律,那么你们能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吗?
生:能!(老师板书小数,学生自己进行互化练习。)
师:象刚才一样。看能不能找到什么规律,把它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师:你能具体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刚才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现在是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百分数化小数的过程反过来做就行了。
生2:把小数写成分数形式,如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然后再把这个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改写成了百分数。(生2的想法是教材中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具体过程)
案例背景:
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在过去的数年中,从人教版到苏教版,这一部分内容都是这样安排的:(一)复习题:1、小数化分数练习;2、分数化小数练习。(二)例题。例1:小数化百分数;例2:分数化百分数;例3:百分数化分数;例4:百分数化小数。一般的教学自然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进行的是例4的教学,然后回到例1。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在教学后汜中写道:“教材的安排是由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再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这样的安排有种条块分割的感觉,知识间的界限比较明显。教学过程中过渡不是很自然,学生的思维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停顿。既然在复习题中第2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而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那为什么接下来不进行百分数化小数的教学呢?由例4的百分数化小数自然过渡到例1的小数化百分数,这样就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知识是不是更有系统性?学生的思维是不是更流畅?出乎意料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放了,在例1的教学中。结果是一致的,但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到达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堂课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里。”
案例分析:
一、基于教材并活用教材
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但更强调课改中教师作为新课程积极参与者、实践者这一主体地位。作为这种主体性意识体现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介于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应用之间,不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也能比较快地理解掌握。一般说来,这样的内容就较少受到特别关注,其结果是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而在这节课中,我没有从纯粹的知识掌握的角度而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从学生思维活动过程的挖掘出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地调整,把教学的着力点从知识的接纳转移到学生思维过程的开发上,通过知识间的系统对比,引发观念碰撞,正是这种“求活、求变”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放了”,虽然最终得到的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是一样的,但在向这个结论前进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多样的思考方式和求解之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书本中客观化、定论化的知识,更多地收获是思维主观化、个性化的发展。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应在意料之中。在对教材的小小的调整中体现了“再创造”的价值。
二、尊重学生主体重视教师个性成长
强调学生的个性成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我们同样应该重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的个性成长。从教材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知识结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为自己的成长开拓空间,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主动追求。在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百分数、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的特征,从学生发展出发,主动求变,由较简单的知识掌握引向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深入挖掘,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的自主发展。
责任编辑 杨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