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性与适应性做出初步的探讨,试图从综合观、集成观来说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复杂与庞大的系统性,并对如何理解和运用综合观、集成观提出一定看法。同时,联系当前社会实际,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怎样适应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并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 系统性 适应性 大局观 集成观
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已经从单纯的物质要求,而提升为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要求。这表明人类从未停止对生活环境的追求,所涉及的环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提供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深深的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环境艺术设计从定义上讲离不开环境与设计两个词。环境简单的说,是一个涉及人类活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设计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主动创造。环境艺术在我国还属于新兴学科,它具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大致包含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等方面。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更好的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其系统性与适应性加以利用,使设计整体的某一部分不至于脱节而影响其整体环境,使设计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要,更好的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创造环境已经成为势在必行。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性
人们为了成功达到某一目的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集合体,通常被我们称之为系统。而使整个集合体有严整的规则,便称其具有系统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性强调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系统的考虑如何将自然资源、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等自然地融入设计当中。这便需要我们用大局观和集成观去看待整个系统。
在全面追求自动化的今天,每一台精密的机器都有着多不胜数的部件,这多不胜数的部件却只由一套程序控制,这套程序综合了人们的所有需求,集成了每一个部件的功能,使机器最后能够在最好状态下正常运转。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如同这台精密的机器,包含科目繁多,涉及范围广泛,单一一个部分的完美无法使它正常运行,达到一个最好的状态。只有把握好大局观,具有良好的集成观,才能正确的操纵这台表面看似简单,却功能繁多,内部构造复杂的机器。
1.1大局观
大局观,通俗的说就是凡事能够长远考虑,能观察全局,并加以分析,以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原理把握好整体的利益与局部的利益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专业,包含甚多,它包含的每一门学科就像组成一个木桶的一片木头,当整个木桶放在那里开始装水的时候,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片木头,而是最短的一片。这个道理说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不但要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局部,同时,要有掌握整体效果的能力——大局观。
即使设计中的局部很突出,很完美,但是,它与整体形成一定矛盾,而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个设计便是失败的。把握大局观,从而找到每一部分之间的平衡点,才能真正的使其设计成功。例如,过去东北民居结合当地寒冷气候运用原木建造房屋,侗族居住方式摆脱地面束缚,根据起伏的地势不同每根柱基标准不同。陕北的窑洞,冬暖夏凉。这都体现了这些建筑在一个环境艺术设计的大局观下建造,更好的适应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1.2集成观
系统的集成普遍指的是将各种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等,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以使得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系统的集成不是简单的将各种软件和硬件进行堆积,而是对系统的一种优化整合,一种价值的再创造。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元性反映在它包含的专业科目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但最终都是以为满足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需求为目的。其中每一学科之间,每一方面之间都存在其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故此,我们要全面的综合各方面的环境条件,以集成观来处理问题。在设计中不光要设计好每一点,每一个方面,更要联系好每一点、每一方面,使整个设计真正的融为一体。这种“集成设计”的观点最早被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尔佐格提出,并体现在他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理念之中。
要更好的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大局观、集成观,便要求设计师不但简单了解各门学科知识,更要深入了解各门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处理好之间的连接问题,从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应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是已经不仅仅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基本功能需求而存在了,它更多扮演着一个带给人们希望的角色。人们希望从中找出解决以上问题的答案,这也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当代应有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也深深的影响着这个社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适应性很值得我们讨论研究。
适应性的定义是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应性更多的是指其对社会这个大环境的适应能力,举例说就是让一个建筑或是一组建筑不仅仅是置于某一地段,更重要的是使其融于当地的环境,更多的表现在其自身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达成一种与社会与自然的高度适应,而非单纯是一个建筑一组建筑。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应性。
2.1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众的参与是环境艺术设计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空间环境的改造,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群众参与下完成的,所改造的不仅仅是表面意义的空间,是大众对共同社会价值的认知,体现了大众的知识、情感和意识。对于现今我国情况,简单的环境空间划分是很难适应社会和谐发展,设计师不仅要了解相关专业,同时也要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关注社会的公平性问题,尽可能的解决在我国日趋严重的社会资源私有化问题。林语堂说过:“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和平与知足。”在要求和谐发展的今天,更是要秉承这句话,使设计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公众创造更多的共享空间的同时,保证公众的个人私密性,合理的划分和分配环境空间,让人们环抱于自然之中,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得到情感与文化的交流,使人们对居住环境做出认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2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重要问题。人类对自然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认识,并非起初单纯的占有和征服,而是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依赖,追求一种绿色环境,与自然和谐存在。这也就注定环境艺术要向一个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不单是要在设计和成本上节约,更是要对社会资源合理利用。有人说过:“一个不断有巨额维护投入,并且不能给公共环境带来利益的设计是一个失败的设计。”所以,一个好的设计要有一个好的前期设计定位,使得后期完成之后能不断给业主和社会带来利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例如,现在经常被提及的“生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但考虑到了建筑本身的节能与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同时,也考虑到了建筑与周遭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好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准确的表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中的可行性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们要综合地看待设计,既不能轻视设计,也不能单纯的为设计而设计,要正确处理环境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地适宜的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5000年上下的历史,造就了不朽的文化,在历史的车轮下,也毁坏了许多,而到现在,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傳承的要求不断增强。故此,现代设计当中应该更多的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使得当代的设计不但不破坏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本身并不单指某一建筑、某一景观,它包含了周围的山水,周围的环境,这与我国古时推崇自然的观点密切相关。当这一建筑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显露出它在当代所要表现的一种情怀,一种意境的时候,它才真正的体现了它的历史文化性。不幸的是,在我国很多地方,只保存了古建筑,而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并没有真正的得以保存。
鉴于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在设计中应该在注重充分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继承古人在设计中的融于自然的观点,使设计真正意义上的达到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烨,王卓,董静,杨玲.环境艺术设计概述.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0.
[3]杨文会,环境艺术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关键词] 系统性 适应性 大局观 集成观
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已经从单纯的物质要求,而提升为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要求。这表明人类从未停止对生活环境的追求,所涉及的环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提供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深深的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环境艺术设计从定义上讲离不开环境与设计两个词。环境简单的说,是一个涉及人类活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设计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主动创造。环境艺术在我国还属于新兴学科,它具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大致包含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等方面。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更好的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其系统性与适应性加以利用,使设计整体的某一部分不至于脱节而影响其整体环境,使设计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要,更好的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创造环境已经成为势在必行。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性
人们为了成功达到某一目的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集合体,通常被我们称之为系统。而使整个集合体有严整的规则,便称其具有系统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性强调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系统的考虑如何将自然资源、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等自然地融入设计当中。这便需要我们用大局观和集成观去看待整个系统。
在全面追求自动化的今天,每一台精密的机器都有着多不胜数的部件,这多不胜数的部件却只由一套程序控制,这套程序综合了人们的所有需求,集成了每一个部件的功能,使机器最后能够在最好状态下正常运转。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如同这台精密的机器,包含科目繁多,涉及范围广泛,单一一个部分的完美无法使它正常运行,达到一个最好的状态。只有把握好大局观,具有良好的集成观,才能正确的操纵这台表面看似简单,却功能繁多,内部构造复杂的机器。
1.1大局观
大局观,通俗的说就是凡事能够长远考虑,能观察全局,并加以分析,以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原理把握好整体的利益与局部的利益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专业,包含甚多,它包含的每一门学科就像组成一个木桶的一片木头,当整个木桶放在那里开始装水的时候,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片木头,而是最短的一片。这个道理说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不但要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局部,同时,要有掌握整体效果的能力——大局观。
即使设计中的局部很突出,很完美,但是,它与整体形成一定矛盾,而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个设计便是失败的。把握大局观,从而找到每一部分之间的平衡点,才能真正的使其设计成功。例如,过去东北民居结合当地寒冷气候运用原木建造房屋,侗族居住方式摆脱地面束缚,根据起伏的地势不同每根柱基标准不同。陕北的窑洞,冬暖夏凉。这都体现了这些建筑在一个环境艺术设计的大局观下建造,更好的适应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1.2集成观
系统的集成普遍指的是将各种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等,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以使得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系统的集成不是简单的将各种软件和硬件进行堆积,而是对系统的一种优化整合,一种价值的再创造。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元性反映在它包含的专业科目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但最终都是以为满足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需求为目的。其中每一学科之间,每一方面之间都存在其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故此,我们要全面的综合各方面的环境条件,以集成观来处理问题。在设计中不光要设计好每一点,每一个方面,更要联系好每一点、每一方面,使整个设计真正的融为一体。这种“集成设计”的观点最早被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尔佐格提出,并体现在他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理念之中。
要更好的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大局观、集成观,便要求设计师不但简单了解各门学科知识,更要深入了解各门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处理好之间的连接问题,从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应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是已经不仅仅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基本功能需求而存在了,它更多扮演着一个带给人们希望的角色。人们希望从中找出解决以上问题的答案,这也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当代应有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也深深的影响着这个社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适应性很值得我们讨论研究。
适应性的定义是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应性更多的是指其对社会这个大环境的适应能力,举例说就是让一个建筑或是一组建筑不仅仅是置于某一地段,更重要的是使其融于当地的环境,更多的表现在其自身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达成一种与社会与自然的高度适应,而非单纯是一个建筑一组建筑。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应性。
2.1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众的参与是环境艺术设计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空间环境的改造,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群众参与下完成的,所改造的不仅仅是表面意义的空间,是大众对共同社会价值的认知,体现了大众的知识、情感和意识。对于现今我国情况,简单的环境空间划分是很难适应社会和谐发展,设计师不仅要了解相关专业,同时也要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关注社会的公平性问题,尽可能的解决在我国日趋严重的社会资源私有化问题。林语堂说过:“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和平与知足。”在要求和谐发展的今天,更是要秉承这句话,使设计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公众创造更多的共享空间的同时,保证公众的个人私密性,合理的划分和分配环境空间,让人们环抱于自然之中,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得到情感与文化的交流,使人们对居住环境做出认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2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重要问题。人类对自然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认识,并非起初单纯的占有和征服,而是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依赖,追求一种绿色环境,与自然和谐存在。这也就注定环境艺术要向一个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不单是要在设计和成本上节约,更是要对社会资源合理利用。有人说过:“一个不断有巨额维护投入,并且不能给公共环境带来利益的设计是一个失败的设计。”所以,一个好的设计要有一个好的前期设计定位,使得后期完成之后能不断给业主和社会带来利益,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例如,现在经常被提及的“生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但考虑到了建筑本身的节能与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同时,也考虑到了建筑与周遭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好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准确的表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中的可行性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们要综合地看待设计,既不能轻视设计,也不能单纯的为设计而设计,要正确处理环境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地适宜的设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5000年上下的历史,造就了不朽的文化,在历史的车轮下,也毁坏了许多,而到现在,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傳承的要求不断增强。故此,现代设计当中应该更多的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使得当代的设计不但不破坏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本身并不单指某一建筑、某一景观,它包含了周围的山水,周围的环境,这与我国古时推崇自然的观点密切相关。当这一建筑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显露出它在当代所要表现的一种情怀,一种意境的时候,它才真正的体现了它的历史文化性。不幸的是,在我国很多地方,只保存了古建筑,而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并没有真正的得以保存。
鉴于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在设计中应该在注重充分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继承古人在设计中的融于自然的观点,使设计真正意义上的达到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烨,王卓,董静,杨玲.环境艺术设计概述.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0.
[3]杨文会,环境艺术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