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62-01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也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可以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理解数学。
一、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丰富情境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丰富的情境,同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感知数学,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发现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率”运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在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一群猴子都抢着上树摘,此时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来考他们( 26×25+25×14 = ? 25×( 26+14) = ?) ,如果谁能算出结果,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规律,谁就先去摘桃子。请你们帮小猴子们算一算,你会得到怎么样的结论呢? 这样的教学情境,每位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课堂探究活动奠定基础。通过情境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了他们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
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突出过程性教学,教师往往不易把握其重要的“过程”,学生便似懂非懂,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最终很难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如果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数学过程性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探究“圆的周长公式”的形成过程,教师不妨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圆形纸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分割成若干个小的扇形,并将它们通过动画展示的形式,一一对应的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圆形纸片面积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转化思想,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学生由衷地感觉到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将静止的数学问题通过声、形、色、动态等形式展示出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进而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并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入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抽象出长方体,并通过点、线、面的闪烁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形成过程,再运用动画平移的功能直观展示出长方体面、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多彩动画的辅助下获取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探究氛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氛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比如低年级阶段对于元、角、分和千克、克的认识时,学生往往还没有直观感触这些知识存在于实际生活中,这时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现实情境,首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存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创设探究氛围,使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感受到单位之间的互换关系,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对教材中的有关学习内容的探究,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方法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适应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无疑是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时代活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重大变革,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灵活选择、恰当使用,决不能将课堂教学变为课件展示课,而是要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探究新知,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数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62-01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也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可以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理解数学。
一、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丰富情境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丰富的情境,同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感知数学,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发现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率”运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在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一群猴子都抢着上树摘,此时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来考他们( 26×25+25×14 = ? 25×( 26+14) = ?) ,如果谁能算出结果,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规律,谁就先去摘桃子。请你们帮小猴子们算一算,你会得到怎么样的结论呢? 这样的教学情境,每位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课堂探究活动奠定基础。通过情境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了他们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
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突出过程性教学,教师往往不易把握其重要的“过程”,学生便似懂非懂,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最终很难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如果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数学过程性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探究“圆的周长公式”的形成过程,教师不妨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圆形纸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分割成若干个小的扇形,并将它们通过动画展示的形式,一一对应的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圆形纸片面积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转化思想,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学生由衷地感觉到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将静止的数学问题通过声、形、色、动态等形式展示出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进而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并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入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抽象出长方体,并通过点、线、面的闪烁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形成过程,再运用动画平移的功能直观展示出长方体面、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多彩动画的辅助下获取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探究氛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氛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比如低年级阶段对于元、角、分和千克、克的认识时,学生往往还没有直观感触这些知识存在于实际生活中,这时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现实情境,首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存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创设探究氛围,使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感受到单位之间的互换关系,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对教材中的有关学习内容的探究,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方法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适应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无疑是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时代活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重大变革,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灵活选择、恰当使用,决不能将课堂教学变为课件展示课,而是要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探究新知,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数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