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意象教学古诗词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bi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意象,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从古诗词意象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想象体悟,能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感知古诗词意象的真实存在,促进学习认知的自然升级。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生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之中,通过对意象的感知探索,自然形成对古诗词的认知。
  一、品读诗句,由象入境
  品读古诗词,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展开设计,情感诵读、作者解读、背景了解,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启示,由象入境。
  1.多元诵读
  古诗词语句精练、优美,自然需要有更多的美读相伴,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诵读训练时,应在方法技巧方面做一些指导。示范诵读、配乐诵读、合作诵读等,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诵读启示,教师要在抑扬顿挫的运用上做出必要的解读,让学生逐渐找到诵读的感觉,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诵读古诗词需要遵循基本的规律,要在节奏、韵律、停顿等方面做出规范设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诵读要领,教师要多做示范诵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先进行示范诵读,对诵读技巧进行对应介绍:“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村居画面,诵读时要读出灵动感、情趣感,赋予更多热情。先画出节奏和韵脚,注意合理停顿。”接着教师开始诵读展示,并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和画面,与诵读形成呼应。学生自然进入诵读学习环节,并在尝试诵读的体验中体会意象的存在,建立古诗词的立体印象。
  2.背景渗透
  古诗词多数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成文背景,对促进古诗词的解读有帮助。学生对作者了解不充分,难以形成情感共鸣,无疑给古诗词教学增加一些困难。教师从作品背景方面做一些提示和引导,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提醒。学生对相关背景有了一些了解,其品读效果会更好。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作者辛弃疾是爱国诗人,写出了不少慷慨激昂的诗词,而这首词却写出了和谐和温情。辛弃疾坚持爱国抗金政治主张,在为官时被一些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后来不被重用,只好赋闲在家。在这段日子里,辛弃疾过着隐居的生活,关注农村简朴的生活,写下了众多类似的诗词。教师为学生做背景介绍,学生逐渐走进诗词之中,对相关画面有了更贴切的理解。在阅读检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内容,学生开始生动描绘诗词场景,对不同人物进行个性介绍,阅读理解都比较到位。
  二、想象体悟,情景交融
  古诗词描写意境悠远,因为大多数作品都是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产物,自然包含丰富的意象内容。教师需要进行引导,为学生顺利进入想象境界创造良好条件。
  1.绘画助学
  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课文中的插图,或者是学生自行设计图案,都可以对古诗词进行直观解读。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绘画资源,为学生顺利理解古诗词内涵创造良好条件。想象体悟需要一定线索,教师在教学指导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利用绘画内容给予启示,让学生自然建立学习认知。
  绘画助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意境时,会利用绘画手段进行对应设计,让学生顺利进入诗词画面,快速启动想象思维。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对古诗词中相关景色进行想象。学生开始梳理古诗,并尝试展开联想,对田园四时美景进行展望。梅子、杏子、麦花、菜花,这些植物都属于春天的物象,作者抓住其突出特点展示,给人带来更直观的印象。“金黄”的梅子,“肥硕”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都让人感觉到春色的温暖气息。农村中的篱笆,有蜻蜓、蝴蝶在上面纷飞,这是自然的景色,让人很陶醉。教师利用画面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2.名句鉴赏
  古诗词名句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围绕名句展开教学,在具体鉴赏中让学生形成理性认知。古诗词语句精练,内涵丰富,特别是名句,都是作者锤炼的结果,值得我们做广泛而深入的研读,建立丰富的学习体验。“意在诗外”,是对诗词体裁特点的重要诠释,教师要抓住名句展开对应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体验中形成学习认知。
  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时,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并进行梳理对比分析,找出名句。学生经过比较之后,很快就确定了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教师对名句鉴赏进行引导:“作者与友人分离后,嘱咐友人向亲人带去慰问,也表达一颗忠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还打算表现什么意思呢?”學生开始梳理思绪,对名句展开个性解读。学生鉴赏未必都深刻,教师对学生的鉴赏不应给出是非评价,而是对其理解精神给予更多鼓励。教师以名句鉴赏作为引导,顺利引发学生鉴赏思维,让学生在深度解析过程中建立学习认知。名句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合理运用名句展开延伸思考,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启迪。
  三、“物我相融”,诗情画意
  古诗词解读方法众多,如何才能达成物我相融的境界,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在思考方式、体悟角度选择等方面做一些设计和引导。
  1.“诗(词)我观照”
  所谓“诗(词)我观照”,是对情景交融的学习呈现,对意象和意境的准确把握,自然进入到古诗词内涵之中,与古诗词作者达成更多的情感共鸣。学生与古诗词有时代的距离,但古诗词情景描写极为经典,可以消除时代隔阂,自然达成共性认知。教师从情感表达角度对学生学习古诗词进行引导,教学效果更明显。
  在教学《塞下曲》这首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然后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绘制连环图画,形成连续性图画。学生对这个任务比较感兴趣,能积极行动起来,对绘画内容进行进一步讨论,并展开具体操作。教师深入到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支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在绘画展示环节,教师精选了几个典型的绘画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对古诗情景进行整合解读,让学生自然进入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2.延伸阅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操作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名句鉴赏、拓展阅读、读后感、读书笔记等,都属于延伸阅读范畴,教师要做好筛选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特别是课外搜集古诗相关信息,可以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古诗词阅读需要有融合意识,教师要有对接意识,引导学生展开对应思考,让学生自然进入古诗词意境之中,形成对应的学习体验。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其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读后感:这首诗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却留下清香在人间,这是借助墨梅自喻,表达自己追求高洁品德的意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思考,写出阅读感悟。学生明确任务后,能快速进入到读写环节中。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能从自身角度展开思考。教师以读后感形式布置训练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思考的机会。从学生具体表现中可以看出,教师读后感设计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的阅读认知更为丰富。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还要进行创意设计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对古诗词意象的发掘展开深度解析和体悟,在想象和鉴赏中建立学习认知。诵读、鉴赏、画图、读写、表演等,都可以让学生顺利进入诗词情境之中,对古诗词意象展开深度解析和感知。
  (作者单位:吉林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源自当代科学哲学的理解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知识论的一个主要领域,其重要性甚至已经超越了知识论本身.但在其中并没有受到重视的是知性问题悠久的概念史.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后占据百年核心的概念恰恰是知性,它提供了一个经验主义传统和理性主义论争的中心战场.当前的理解研究可以类比于当代知识论而将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理解与真或事实的关系,理解与辩护的关系,理解与理解主体的关系.如果意图将知性哲学定位于一种更广泛的哲学视角,那么其被忽视的当代心灵哲学的起源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并返回到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由此,知性哲学也可以自
摘要:火灾物证的现场提取与火灾成因调查的准确性直接相关。本文对火灾事故调查中经常发生的物证损坏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火灾一线调查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火灾调查;物证;损坏原因;预防措施  顾名思义,火灾物证是指能够提供火灾真实情况证据的物品和有关痕迹。调查火灾原因,现场调查取证是最关键的环节。调查人员需要根据现场物证对火灾进行分析,包括火灾发生方式、火灾发生时间、火灾
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3年抗击非典,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到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每次艰难困苦都在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中迎刃而解。抗洪1998年夏,受异常气候影响,长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有360多千米的江段和洞庭湖、都阳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先后出现3次洪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生产受到严重
白族传统民居是白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环境,结合本民族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体现了白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许多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借鉴的地方,本文分析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住宅装饰形式。
金秋十月,新疆大地瓜果飘香。五湖四海向往新疆魅力的热情游客,享受新疆神奇风光和绝佳美食,美丽家园一派绚烂流淌。有幸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新疆行主题采访活动的一员,在北疆分队领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的带领下,在诗情画意的伊犁河谷,在可爱神美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在精美富饶的塔城地区学习采访,有太多的感受和崭新的心得。无论是在民族团结,脱贫攻坚,城乡建设,各民族群众精神面貌等方面,我们看到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多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常常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解。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我,教师可以搭建辩论的平台,在争鸣中深化文本感知、品析语言、训练表达,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借助辩论构建语言品析平台  统编本教材编选了大量文质俱佳的经典之作,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真挚感人。教
安静的哲学  多想做一片叶子  举着自己心仪的旗帜  让风推来推去  让失落的鸟鸣回到暖巢  即使某一天沦陷了  也像一位倒下的战士  心怀信仰  安静地离开  或轰轰烈烈地将遗言  交给路过的鸿雁  尽管我们彼此陌生  可我们都相信  不用说过多的话  招一招手,就可以走进  彼此的内心  于是,以一片叶子为代言  我一遍遍清点拥有的爱  清点风留下的色彩  清点色彩涂染的尘世  然后,在安静的
期刊
本文以民间文学类作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例,基于如今的抖音利用短视频形式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与传播的现状,探究短视频传播的特征,以求找到民间文学再生的破局之路。短视频用双重视角深化叙事,借用新媒体对其进行开发选择和科学利用,从而弘扬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现代化特色,有利于传达深蕴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博看网及北京超星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以上数据库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本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以鲁班和宇文恺为线索,对比分析古今工匠精神的共鸣,以史为鉴,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旨在探索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体现,阐明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