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假如能针对文本资料安排朗读,运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兴趣的最好契机。
【关键词】重视诵读 以讲为辅 学会放手 创新写作 合理取舍
在文学的殿堂里,诗歌是最美的奇葩。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语文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在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假如能针对文本资料安排朗读,运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兴趣的最好契机。
下面,谈一谈本人在古诗文教学的一点感悟。
一、重视诵读
读是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意境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之于眼、出之于口、闻之于耳、思之于心,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在理解了诗人的处境的基础上再加以赏析,然后再诵读,才能更好地从赏景入情,才能理解苏轼的豪迈之情。再如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由于学生对李清照及她所处的年代不是很理解,所以要想不通过诵读就达到理解其词的目的,那是相当的难,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诵读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这样才会让学生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哀怨的秋夜斯人独憔悴的凄美图画,从而理解女词人的不幸遭遇。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二、以讲为辅,学会放手
在语文课上,我们的语文教师常常会为新课程和高考之间的如何协调头疼,害怕新课改下的课堂模式会影响高考成绩,于是教师“不愿”也“不敢”将课堂交给学生。其实,这种重视“教”而忽略“学”的落后思想要不得,我们要相信学生,任何孩子都可能是牛顿、爱因斯坦。放手做好“旁观者”,放心做好“引路人”,这才是我们的职责。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以讲为辅,做好引领,学会放手。
学生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学生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有些说是可能雾太大,看不清楚,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自然看不清楚了……这些答案,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部分学生在猜中会有“顿悟”。“猜”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了自我。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猜”中还蕴含了同学们的想象,包含了同学们的思想。因为学生在猜时,他只有通过读,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了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后他们才会去猜。在“猜”中,同学们互受启发,渐渐走进意境,再配以吟咏体验,学生会被古诗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动。
总之,古诗文教学中讲的时机必须依据学生、诗歌和环境实际灵活安排,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上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创新写作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进行二度创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即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片段写作。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如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毛泽东,长袍宽袖,饱读诗书,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让学生比较谁说得最有激情,最有气势,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伟人的风采。
此外,可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诗歌习作欣赏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四、合理取舍
新课程将传统的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择,可是这一优势在好多教师眼中反而成了头疼病。因为,他们总拘泥于教材篇目,而不敢在繁多的内容中取舍,减负和创新反而使师生任务加重,精疲力竭。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
总之,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开启心灵的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文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应带着“能否上出新理念,如何上出新理念”的思想,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能力,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文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青海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高级中学。
【关键词】重视诵读 以讲为辅 学会放手 创新写作 合理取舍
在文学的殿堂里,诗歌是最美的奇葩。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语文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在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假如能针对文本资料安排朗读,运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兴趣的最好契机。
下面,谈一谈本人在古诗文教学的一点感悟。
一、重视诵读
读是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意境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之于眼、出之于口、闻之于耳、思之于心,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在理解了诗人的处境的基础上再加以赏析,然后再诵读,才能更好地从赏景入情,才能理解苏轼的豪迈之情。再如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由于学生对李清照及她所处的年代不是很理解,所以要想不通过诵读就达到理解其词的目的,那是相当的难,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诵读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这样才会让学生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哀怨的秋夜斯人独憔悴的凄美图画,从而理解女词人的不幸遭遇。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二、以讲为辅,学会放手
在语文课上,我们的语文教师常常会为新课程和高考之间的如何协调头疼,害怕新课改下的课堂模式会影响高考成绩,于是教师“不愿”也“不敢”将课堂交给学生。其实,这种重视“教”而忽略“学”的落后思想要不得,我们要相信学生,任何孩子都可能是牛顿、爱因斯坦。放手做好“旁观者”,放心做好“引路人”,这才是我们的职责。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以讲为辅,做好引领,学会放手。
学生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学生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有些说是可能雾太大,看不清楚,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自然看不清楚了……这些答案,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部分学生在猜中会有“顿悟”。“猜”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了自我。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猜”中还蕴含了同学们的想象,包含了同学们的思想。因为学生在猜时,他只有通过读,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了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后他们才会去猜。在“猜”中,同学们互受启发,渐渐走进意境,再配以吟咏体验,学生会被古诗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动。
总之,古诗文教学中讲的时机必须依据学生、诗歌和环境实际灵活安排,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上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创新写作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进行二度创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即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片段写作。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如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毛泽东,长袍宽袖,饱读诗书,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让学生比较谁说得最有激情,最有气势,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伟人的风采。
此外,可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诗歌习作欣赏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四、合理取舍
新课程将传统的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这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择,可是这一优势在好多教师眼中反而成了头疼病。因为,他们总拘泥于教材篇目,而不敢在繁多的内容中取舍,减负和创新反而使师生任务加重,精疲力竭。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取舍。
总之,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开启心灵的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文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应带着“能否上出新理念,如何上出新理念”的思想,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能力,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文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青海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