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明:皮革上蚀刻的西藏情怀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2515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玩泥巴、有人玩废钢铁、还有人玩石头……都玩出了不错的艺术形式来,更有蔡国强玩火药玩成了大家。但凡可以玩的都有人玩过了,那我找什么来玩呢?”朱心明曾经自己这样问。而如今,这位来自四川成都的艺术家朱心明就在“玩”一种在皮革上雕刻作画的艺术。提起朱心明,他最出名的作品算得上是三星堆的面具皮雕,在2010年的皮革艺术文博会上,他的4幅皮雕作品一亮相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而这几年,当他的皮革艺术蓬勃发展的时候,他的创作重心回到了那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西藏。
  “我与西藏,有解不开的缘。”朱心明如是说。
  的确,大多数的人都只是了解朱心明的皮雕艺术,很少有人知道西藏曾是他艺术梦想开始的地方,更少人知道他的那一段隐秘的西藏岁月。他说,如今用皮子来作画,其实这里面藏着许多缘分,特别是闻到那皮子的味道,一下子便能回想起当年遥远的西藏生活。
  “有多久没有回西藏了?”
  “很久了……大概有20年了吧。”
  这次的访谈是朱心明主动联系的我们,他说,看见与西藏有关的,便觉得亲切,想把自己关于西藏的艺术作品与更多热爱西藏人一同分享。从没见过这样真诚的艺术家,随着我对他了解的深入,才知道他竟然与西藏有着长达30年的艺术缘分。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年少的朱心明跟随父母一起到了拉萨。朱心明的父亲在50年代来到西藏当兵,母亲也支边到了西藏,父亲复员后就和母亲留在拉萨的一个部队工厂工作。他便在那时候去了西藏,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难忘的青春时光。进藏后他还在拉萨中学读了一年多的书,这一呆便生活了近10年。
  那时候可想而知,拉萨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朱心明高中还没读完,就去了父母所在的部队工厂工作。因为在成都的时候就喜欢绘画,到了西藏以后,他一直没有放弃画画的梦想,那段求学的日子让朱心明十分难忘。工厂一开始给朱心明分配的岗位是钳工,刚进厂时还不能直接下到车间,必须到农场锻炼1年,他就利用空闲的时间来画画。由于高原的环境艰苦、学习条件有限,又没有老师指导,有很长一段时间,朱心明就凭着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在黑暗中慢慢摸索。
  可是,凭着自己仅有的不成熟的绘画水平,朱心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进展十分缓慢。由于求学心切,他想尽一切办法学习画画,他托朋友四处拜访当时在拉萨知名的画家。有缘的是,当时在拉萨,他得到了当今国内知名的画家、西藏收藏家叶星生,以及原西藏军区文化处处长张俊老师的长期指导。
  1982年,拉萨首次分配来了一批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生。这对朱心明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据了解,这其中就有后来旅美知名油画家裴欣庄、旅法画家李新建等。四川美术学院一直是朱心明心之所系的学校,而这一次,他怎么能错过向川美毕业生学习、讨教的机会?他们到来后,朱心明进行了多次真诚的拜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与他们的相处、学习中,朱心明的绘画技艺以及意识都得到了质的提高。而后来,他参加了裴欣庄在拉萨举办的西藏首次“美术培训班”,成为了培训班的一名学员。
  回想起在西藏的那段岁月,朱心明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毕竟西藏是我艺术人生的起航点,那里有朴实善良的藏族同胞以及浓厚的民族特色,美丽的自然风光让每一位艺术家神往,尤其是那里悠远、厚重的人文和宗教气息让每一个来西藏的人无比敬重。在西藏拉萨的那段生活,布达拉宫的雄伟、哲蚌寺的气魄、罗布林卡的奢华和静谧、八廓街的喧嚣热闹……都曾留下朱心明艺术成长的足迹。
  通过在西藏几年的学习,朱心明的水平已经达到报考让他向往已久的四川美术学院了。当时,四川美术学院只定向招收四川的考生,而他的户口是在西藏,在1984年,朱心明通过单位输送的方式进入了四川美术学院学习。
  这一离开,就是20多年,朱心明再没有踏上西藏这块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怎样与皮革艺术结缘的?这算是你的艺术事业的另一个缘分吧?”——“西藏是我艺术人生的第一个缘分,而皮革是第二个缘分。如今我已经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了。”
  有人曾评论,朱心明是一个创造型的艺术家。他在艺术的道路上正所谓独辟蹊径,他的皮雕作品是一刀一刀货真价实地雕琢而成。朱心明以动物皮革为画布,以尖利的燧石、玻璃碎片和刀具、电磨、砂布为画笔,经过蚀,雕,刻,磨、纱、刮、抠等手法,创造出极具层次感的画作。
  皮画的“缘起”
  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朱心明一直从事商业设计和商业雕塑的工作。2007年初,在对传统绘画表现形式日渐感到茫然的朱心明,开始重新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皮革这一独特的表现材质。朱心明说,最开始萌发兴趣做皮革艺术,是受到意大利皮革面具的启发。一天,朱心明在家中休息看电视,偶然问看见旅游频道在播放威尼斯的特辑,当时,电视上主持人正在采访一位街头老艺术家,而这个街头艺术家的工作正是在制作皮革面具。正是那个活灵活现的威尼斯嘉年华派对面具,让朱心明心头一动。在他的了解下,得知皮革蚀刻画是一门崭新的艺术形式,世界上最著名的皮革蚀刻画大师MarkEvans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其他研究者寥寥无几,而这在国内更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艺术形式。朱心明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他开始探索皮革蚀刻画。
  皮革蚀刻画在中国是一个崭新的尝试,粗狂的皮革和细腻的绘画结合有一种独特的美。“刚开始接触皮革蚀刻画时,我以为这是一项门槛很低的艺术,毕竟学过那么多年的绘画。但是当我真正开始探索的时候,我才发现,真的很难。”朱心明想起这两年多艰难地探索过程很是感慨。皮革蚀刻画和普通的画布不同,普通的画布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多达上百个甚至上千个的色阶明暗关系,比较好处理,但是皮革不行,要蚀刻出明暗关系来就要靠皮革本身的皮质和纤维组织,这也是皮革蚀刻画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没有颜料的运用,不可以改动,全是原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朱心明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通过无数次的实践熟悉了皮革的种类、质地以及皮革成型、定型、着色等方法,对于基本元素得心应手了,才能开始艺术创作。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尝试的皮革雕塑,而在1年前,他进而开始了皮革蚀刻画技法的探索和创作。
  用皮子作画
  皮革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要追溯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及欧洲中世纪时期,他们利用皮革独特的延展性为皮箱、盒子、璧饰来作为浮雕装饰图案使用,到了20世纪手压印模的出现更丰富了皮革的内容和表达。长期以来,皮革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欧洲传人的皮革雕塑艺术,而后该艺术传人日本及台湾,便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皮塑”。而现有的皮革艺术形式主要有皮革雕刻、皮塑、皮画、皮革烙画以及国外一些较为简单的皮革立体造型及皮革蚀刻画。
  而在我国,从宋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开始,人们的生活中便开始出现了皮革制品,例如用皮革制成的包囊、交通工具、地图、房屋、服装、帽子、鞋、装饰品等等,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早期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在皮革制品上开始增加图案使其在视觉上更加美观。后来,在劳动和生活中开始演变出制作的技巧,我国最早的皮革艺术设计也由此诞生。
  与其他的传统作画介质相比,用皮革作画注定是一门昂贵的艺术。皮革的价格不菲,最开始,因为对皮革的认识不深,朱心明经常买到的皮子没有颜色层次,不能作画,浪费了很多皮。朱心明说,可以说那时候经常是一整车的皮找不到一张可以作画的。而且,因为工艺不成熟,经常一刀下去就破坏掉一张皮,在最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朱心明光是买皮就花掉了30多万元。同时,因为皮革艺术的不可修改性,让很多的艺术家望而却步,但是朱心明却坚持了下来。
  皮革艺术创作所需用的皮革以牛皮和马皮为主,但并非所有的牛皮和马皮都能用于作画,需要细心地观察皮革的纤维组织和反差度,才能选择到合适艺术创作的皮革。因为皮革剥下以后容易产生氧化,皮会变硬,甚至会出现变色等现象,这样一来会改变皮革的本质,影响创作。为了让作品保持足够的硬度,没有缝隙,朱心明不知做过多少次实验才成功。他说:“我甚至现在一摸牛皮,就能知道这是国产牛皮还是进口的牛皮。”
  皮革作画,这是一项很考验人耐心的工作。因为皮画的特性,决定了皮革画必须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修改,所以在作画前必须有完整的考量。一幅画该怎么做,做什么必须先就想好。同时,还需要对皮质极深的了解。一张皮子,有什么特性、适合做什么画、是否有色阶层次都必须认识清楚。朱心明的皮革蚀刻画《马》系列,不但纹理细腻,马灵动的眼神,连鬃毛都丝丝可见,因为皮子的特质,从皮本身的毛孔里散发出一种天然灵动的味道赋予了《马》灵魂。朱心明说:“用皮革作画,基本的画笔是水银笔,要用蚀刻、打磨等一些你想象不到的方法做出来。”如今,他的作品更趋向以细腻的技法、粗犷的表现为主,他的作画工具已经从普通的水银笔发展到尖利的燧石、玻璃碎片和刀具、电磨,技法也从基本的简单雕刻向蚀刻、雕、刻、磨、揉、刮、纱、抠发展了。
  皮画西藏
  在朱心明的心中,还一直有一个梦想。遥想曾经的西藏岁月,那里的藏民族、人文情怀以及西藏的一山一水,早已在他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虽然离开西藏已有20年时间,可高原赤烈的阳光无时不在烘烤着他的思想。在朱心明潜心研究皮革艺术3年之后,他的创作重心回到了西藏。
  朱心明说,西藏无论如何都是我创作题材的重点。与他早期三星堆的皮革创作相比,差异就在于文化属性的不同。他说,三星堆文化属于四川的地域文化,它把四川的历史推到了距今的3800多年。灿烂的文化,精美的纹饰,异域般造型特点极具视觉冲击力,为四川文化又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西藏也具有同样灿烂的文化。朱心明强调,他更关注用他的皮革艺术形式来表现西藏的人文风情。皮革除了有奢华、大气等特点外,还同时具有厚重、沉稳的特质,用它来表现西藏是再好不过了。
  如今朱心明已经完成西藏题材的皮画作品共6幅,有《马》《虔诚的老阿妈》《喝奶茶的女人》《祈祷》《小尼玛》等一系列皮革雕塑以及皮革蚀刻画。其中《喝奶茶的女人》是朱心明早期在西藏收集的素材,表现的是一位到拉萨朝圣的藏族妇女朝圣间隙喝茶中那充满力量、坚定的神情。另一幅作品《小尼玛》则是刻画藏族小孩独有的迷茫、羞涩的神情,以及高原灿烂阳光照射下所塑造出的小孩饱满的面部轮廓。——“这次创作西藏题材将会进行多久?未来还有什么计划?”——“西藏题材我会一直进行下去的。”
  30多年的时间,从西藏到四川,朱心明终于在自己坚持的艺术领域里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用自己的一笔一刀深深地刻画着自己对于艺术的信仰,刻画着自己记忆里的西藏。支持他一直走下去的,也许源于他对艺术的信念,也许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也许还包含着对西藏过往岁月的纪念。
  “我离开西藏已经太久了,但是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西藏,关注着西藏的美术,以及西藏美术界的朋友们和西藏的人文及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朱心明强调。
  因为对西藏的长期的关注,朱心明沉淀了许多有关西藏的素材,如今条件已经成熟.他说他准备再次启程,到西藏各地去采风,回到那个一直以来让他深深怀念的高原土地。“我打算创作一批有关西藏宗教题材的作品,题材的内容希望多样化,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画。”朱心明说:“我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当我的皮画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未来希望能在西藏举行一次展览。无论如何,西藏题材我会一直进行下去的。”
其他文献
藏药物种丰富独特 藏医理论体系完整  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常用藏药有360多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 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植物药物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毛莨科、罂粟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
此次科考,IBE第一次纳入人类学调查的方法,深度关注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村落生态。文化人类学博士达保护区管理博士后刘源,是科考队中IBE唯一的女性。她深入大峡谷各个村庄,对居民们的生活状况、经济收入、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展开了调查。  自2003年成立自然保护区而进行“大峡谷核心区村落整体外迁”计划以来,加拉村成了“雅江大峡谷的最后一个村落”,具有关键地域地标作用,这里也集中反映了大峡谷地区别具一格
60多岁的琼乃是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夏玛乡垂琼村的普通村民,他像先辈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草原上,和他的家人他的牛他的马在一起,他的根就在草原上。  一年轮转  在藏北草原,牧民们始终延续着世代相传的四季迁移牧场的生活。尽管冬季里,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住在条件简陋的帐篷里,定居点的砖房宽敞明亮,最关键的是在寒冷的冬日,房间里的牛粪炉一烧起来,可比帐篷里暖和多了。  琼乃一家和藏北所有的牧民一
人类攀登珠峰六十年,讲述的始终还是人和山,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集的故事。珠峰攀登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互相影响。随着越来越多人攀登珠峰,长眠在珠峰上的登山者也越来越多,而人类攀登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日趋严峻。冒险总是伴随着死亡,随着对山的了解,登山爱好者们也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文化差异。希拉里在最初登上珠峰的时候说:“我们终于干掉了这个狗娘养的。”但是改变他的不是登上山顶的那一刻,而
墨脱缺翅虫我国目前仅发现缺翅虫三种,除一种发现于台湾之外,另外两种仅发现于藏东南地区。由于在1913年首次发现的种类都是没有翅膀的,故命名为缺翅目,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有翅型的缺翅虫。本次调查的发现地点在雅鲁藏布江北岸,而以往的发现地点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这一发现不仅为墨脱缺翅虫增加了新的分布地点,同时对研究缺翅虫的扩散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将为这一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和保护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摄影,
在这片苍茫亘古的荒原上,杜宏已行走三十余载。自1997年起,专注于西藏天、地、人三部曲专题摄影。以其对西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用镜头记载历史,用视觉讲述变化,用角度感动心灵。独特的展现西藏“天者,神也;地者,境也;人者,魂也”的历史文化民俗及宗教景观全景图画。  摄影家是用镜头说故事的人,但有些故事,即便摄影家也无能为力。  杜宏所说的故事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那位一百岁的
中国科学院在京举行发布会,发布《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全文。《评估》指出,近50年来,西藏高原变暖加速,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2倍,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时段。  评估报告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所涉及的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  报告显示,西藏高原整体正在变暖、变湿。过
当红红的牛粪火,对着我笑的时候  我干裂的皮肤上,也生出了枝芽  当黑帐篷里的梦境  弥散得比阿里高原还要辽阔  我蓄足了脂肪、水分、以及氧气  我像我的牦牛兄弟,朝着白皑皑的  雪山的方向,有比太阳多得多的温暖  朝着阳光、枝梢和头顶的上方  有比雪绒河更加密集的鲜花、草地  以及眼泪  我想知道,那起伏的山脉蜿蜒的河流  与藏西大地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就如我身躯的外壳和紧锁的内心  究竟是
伍德罗·威尔逊的一句名言是:“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丹朗先生虽经历了几次政治和时代的变迁,但外在环境的变化未能影响到他对艺术梦想的追求,甚至对艺术的热爱有增无减。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一个“现实”的借口,很多人抛弃了自己的梦想、遗忘了自己的所爱,面对现实的同时不知不觉的迷失了自己,再也找不回自己真正的方向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但很多人正在经历着……丹朗先生在有权有势的贵族生活和
【摘 要】语法是构成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小学英语语法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中心校借力校本课程,围绕语境,展开语法教学。教师紧扣语法知识,编排特色课程;聚焦语法功能,实施语境教学,帮助学生更自如地学习语法知识,更深入地感悟语用功能,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思考、积极交流并乐于表达,达到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落实学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