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已在国外和国内城市广泛运用,而在广大农村,绝大多数教师对此却知之甚少。
本文试图对微课及其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为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微课 小课 小课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历史课堂教学
一、微课及其特点
关于微课的定义有许多,我倾向于广东省微课教育的创始人及推广者胡铁生教授提出的观点,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为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其主要特点在于“微”,教学时间短,一般5至10分钟;内容精,主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讲解;学习方式灵活,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暂停播放和反复观看,适合多种学习方式和碎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当然其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微课教学容量小,只讲一个知识点,知识不系统,不适合长期课堂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二、“小课”教学模式设想及实践
微课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一种融合,对未来教育教学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还是一个未知的答案,但信息教学技术一定会引领未来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微课教学虽然有直观,传授知识集中,教学效率高的特点,但它的知识容量小,往往只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无法满足一节课知识的要求。笔者在此大胆设想:如果将微课拉长到20至25分钟,用视频的形式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集中讲解,剩下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探究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将会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觉得可以将这种模式命名为“小课”。我觉得这种“小课”,其实就是一种“翻转课堂”模式,一种教学方式的翻转。我觉得对历史学科来说,还是比较适合这种模式的,历史学科的丰富史料,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可以结合PPT完美体现,教师可以模仿博物馆解说员作详细讲解,通过这种情境化教学,学生对历史教学会更有兴趣,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个别化的学习。
为了检测这种教学效果,我做了一次教学实验,将所带的初中七年级两个班,用普通教学模式和“小课”教学模式分别就同一课进行教学,课后请学生和听课老师作对比分析。
我选择的授课内容是人教2016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本课知识容量较大,是老版教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两课的综合。我在一班用普通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要教学方式;在另一班用小课视频教学,我利用安徽省基础教育平台上的教学大师教学资源库系统,精心设计了一个PPT,并且用录课软件制作一个“视频小课”,长约20分钟,视频中先安排了约5分钟的“贞观之治”影像资料,接下来让学生对照课本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暂停视频学生讨论。“女皇武则天”这部分采取同样的方法,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武则天死后立一无字碑?”学生讨论热烈,能够正确看待武则天的治国功绩及在历史上的作用。学习“开元盛世”部分,运用表格法,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进行比较,然后提出问题:三位皇帝治国策略有哪些相似之处?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在这堂课教学中,视频部分承担了史料呈现和知识讲述的任务,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小课”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这节课得到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广泛认可,教学效果比普通教学模式课要好。
三、“小课”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青少年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一代。“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小课”教学模式可以综合利用视听等多种知识传播媒介,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学习资源,可以讓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学习讨论时间,可以满足他们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他们有时间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保存知识,复习知识,掌握知识,真正翻转“课堂”,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技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导,反对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以历史教科书为本的“教教材”到以教学资源为本的“用教材”转变,“微课”“小课”制作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微课”“小课”,是教师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的一件作品甚至是艺术品,需要教师反复打磨,教师拥有这件作品的知识产权,能够激发教师投身于教改的热情,克服职业倦怠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教师用视频教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可以更好地解决“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微课”“小课”用得好,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农村学校的硬件教学设备得到很大改善,但农村教师师资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部门提出“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校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利用在线课堂等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乡村教师可以运用优秀教师的“微课”“小课”进行教学,并根据自身学校实际对课堂教学加以完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发展“小课”教学模式建议措施
(一)微课、小课,这些基于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而言,还是新鲜事物。微课、小课的制作需要掌握一定软件制作方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所以建议主管教育部门加强培训,广泛动员,可以多举办微课、小课大赛,将作品上传到专门平台,让参赛者互相学习。
(二)加强区域微课、小课资源的开发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程建设的设计规划,避免无序重复开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组织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微课、小课内容,供学校和教师选择开发形成资源库。同时加强微课平台建设,为微课、小课的教学使用提供资源。
(三)加强微课、小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微课、小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通过评比、共享和交流等方式,向广大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推荐优秀 微课、小课作品,定期展开作品研讨,推进基于微课的课堂教学、校本培训和网上教研等新模式的形成。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可展开结对教研,共同开发微课、小课,使用同样的教学资源,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手段,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2642.
[3]夏建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EB/OL].https://ww.renrendoc./paper/93292289.html.
本文试图对微课及其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为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微课 小课 小课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历史课堂教学
一、微课及其特点
关于微课的定义有许多,我倾向于广东省微课教育的创始人及推广者胡铁生教授提出的观点,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为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其主要特点在于“微”,教学时间短,一般5至10分钟;内容精,主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讲解;学习方式灵活,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暂停播放和反复观看,适合多种学习方式和碎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当然其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微课教学容量小,只讲一个知识点,知识不系统,不适合长期课堂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二、“小课”教学模式设想及实践
微课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一种融合,对未来教育教学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还是一个未知的答案,但信息教学技术一定会引领未来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微课教学虽然有直观,传授知识集中,教学效率高的特点,但它的知识容量小,往往只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无法满足一节课知识的要求。笔者在此大胆设想:如果将微课拉长到20至25分钟,用视频的形式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集中讲解,剩下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探究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将会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觉得可以将这种模式命名为“小课”。我觉得这种“小课”,其实就是一种“翻转课堂”模式,一种教学方式的翻转。我觉得对历史学科来说,还是比较适合这种模式的,历史学科的丰富史料,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可以结合PPT完美体现,教师可以模仿博物馆解说员作详细讲解,通过这种情境化教学,学生对历史教学会更有兴趣,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个别化的学习。
为了检测这种教学效果,我做了一次教学实验,将所带的初中七年级两个班,用普通教学模式和“小课”教学模式分别就同一课进行教学,课后请学生和听课老师作对比分析。
我选择的授课内容是人教2016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本课知识容量较大,是老版教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两课的综合。我在一班用普通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要教学方式;在另一班用小课视频教学,我利用安徽省基础教育平台上的教学大师教学资源库系统,精心设计了一个PPT,并且用录课软件制作一个“视频小课”,长约20分钟,视频中先安排了约5分钟的“贞观之治”影像资料,接下来让学生对照课本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暂停视频学生讨论。“女皇武则天”这部分采取同样的方法,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武则天死后立一无字碑?”学生讨论热烈,能够正确看待武则天的治国功绩及在历史上的作用。学习“开元盛世”部分,运用表格法,将“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进行比较,然后提出问题:三位皇帝治国策略有哪些相似之处?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在这堂课教学中,视频部分承担了史料呈现和知识讲述的任务,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小课”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这节课得到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广泛认可,教学效果比普通教学模式课要好。
三、“小课”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青少年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一代。“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小课”教学模式可以综合利用视听等多种知识传播媒介,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学习资源,可以讓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学习讨论时间,可以满足他们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他们有时间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保存知识,复习知识,掌握知识,真正翻转“课堂”,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技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导,反对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以历史教科书为本的“教教材”到以教学资源为本的“用教材”转变,“微课”“小课”制作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微课”“小课”,是教师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的一件作品甚至是艺术品,需要教师反复打磨,教师拥有这件作品的知识产权,能够激发教师投身于教改的热情,克服职业倦怠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教师用视频教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可以更好地解决“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微课”“小课”用得好,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农村学校的硬件教学设备得到很大改善,但农村教师师资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部门提出“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校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利用在线课堂等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乡村教师可以运用优秀教师的“微课”“小课”进行教学,并根据自身学校实际对课堂教学加以完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发展“小课”教学模式建议措施
(一)微课、小课,这些基于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而言,还是新鲜事物。微课、小课的制作需要掌握一定软件制作方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所以建议主管教育部门加强培训,广泛动员,可以多举办微课、小课大赛,将作品上传到专门平台,让参赛者互相学习。
(二)加强区域微课、小课资源的开发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程建设的设计规划,避免无序重复开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组织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微课、小课内容,供学校和教师选择开发形成资源库。同时加强微课平台建设,为微课、小课的教学使用提供资源。
(三)加强微课、小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微课、小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通过评比、共享和交流等方式,向广大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推荐优秀 微课、小课作品,定期展开作品研讨,推进基于微课的课堂教学、校本培训和网上教研等新模式的形成。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可展开结对教研,共同开发微课、小课,使用同样的教学资源,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更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手段,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2642.
[3]夏建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EB/OL].https://ww.renrendoc./paper/9329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