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美学思想新探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va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从“参”与“Dsein”、“艺术的”(文化)与“科学的”(文化)以及“阳阴调和”(的和谐)与“对立斗争”(的和谐)三个角度,去重新探讨《易传》的美学思想,以揭示其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关键词 从“参”、“Dsein” “ 艺术的” “ 科学的” “阳阴调和” “对立斗争”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4-0067-06
  《易传》(或称之为《易大传》)是战国后期的作品,也是儒家的经典。对先秦道家与儒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地融汇与解释,并建构起“一个既带有哲理意味而又带有情感色彩的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宏伟宇宙构架”,胡健:《论〈易传〉的美学思想》,《佳木斯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这是《易传》的基本特点。本文拟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易传》的美学思想再作探讨,以揭示其在中国传统美学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参”与“Dsein”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前主体的主客相融的哲学。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信仰,因而中国传统的世界不是“二个世界(‘人间’与‘天国’)”,而是“一个世界”; 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西方式的主体哲学,因而主客不是二分的,而是相融的,合一的。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地位是很特别的,他被称作为“天地之心”——天地本无心,以人为心,人既不同于万物,又不凌驾于天地之上,而是与“天地”融合在一起的。《易传》用“人与天地参”来表达对人(“主体”)与天地(“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理解。
  从中国思想史角度,老子与庄子,喜欢大谈天道观而轻视社会与人事,孔子与孟子则关注人事(社会与人生)而缺少形而上的天道观。这种情况到了荀子有了明显的改变,在荀子的理论中出现了以天人同构来重释天(自然)与人(社会)的倾向,这鲜明地体现了战国后期一些理论家为了一统天下而构建理论的时代特征。《荀子·王制》中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君子”在这里成了沟通天地与万民的“精神纽结”。到了《易传》,荀子的思想得到更进一步地发挥,孔孟与老庄的思想也被揉合到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宏伟宇宙构架:“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节卦·喙辞》)“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卦·喙辞》)“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卦·喙辞》)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卦·喙辞》)在《易传》看来,天道就是人道,人道也就是天道,天与人是同构而合一的。
  如前所说,天地有待,由人而参。这个“人”在《荀子》那里是“君子”,而在《易传》中则是所谓“圣人”, “圣人”就是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万民领袖。而这些所谓的“圣人”,实际上也就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圣人以神道设教”中的“神道”之“神”已经不再是远古文化中的“鬼神”了,而是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规律,即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因而“‘人与天地参’就是说天地的‘神道’是由‘与天地合德’的‘圣人’设定的‘人道’来体现与实现的”。胡健:《论〈易传〉的美学思想》,《佳木斯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这样一来,在宇宙之中,人就获得了“为生民立道(命)”的“天地之心”的特殊地位,而依照“神道”而设的“人道”,也就成为体现并符合天道的社会的“常道”,成为了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设定与解释,而这种设定与解释又是以宇宙自然之道来作为其“根基”与“依据”的,或者说就是它的一种“类比”与“类推”,而这也就是所谓“人文”。这样一来,在《易传》看来,宇宙间不但有“天文”“地文”之美,而且还有“与天地参”的“人文”之美,一种非常广义的社会伦理之美,当然这里也应该包括人的审美之美。《易传·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也,有人道也,有地道也。”又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说,《易传》建构起来的宏伟的天人合一的理论构架是此前所没有的,它明显地具有哲理意味的,同时又富有情感色彩,可以说它把形而上与形而下统一了起来,为儒学的社会人生论寻找到了宇宙论的基础。
  《易传》中下面的文字多少能让人领悟到“圣人”是如何“参”天地的: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清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上》
  “易象”或“象”是“圣人”参悟了宇宙万物,并体察到了它们的深奥秘密才创造出来的。“圣人”如何参悟宇宙万物呢?《易传》用“仰”“俯 ”“观”“通”“类”“拟”“象”等动词生动地表明了这一过程,这是一个反复体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创造易象的“圣人”对自然社会的这一体察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中国后世艺术家们的体察方法。我们知道,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体察方法是不同的,它不是科学式的焦点透视,而是审美式的“仰观”“俯观”交织的“游目”式的散点透视,中国画如此,中国诗也是如此,而这种散点透视的审美方式不是可以追溯到《易传》的“仰观”“俯观”吗?中国后世的艺术家们奉为圭臬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察方法,不正是《易传》所说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那里演化而来的吗?中国艺术史上艺术家们对自然与社会“仰观”“俯观”而“通”“类”“拟”“象”的论述与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的。而当“圣人”参天地而有所悟时,他就用“象”这种文化符号把它们给象征暗示出来,这才使“象”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对”万物之情”具有着一种“通”“类”“拟”“象”的神奇的文化符号功能。
  《易传》“人与天地参”的“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Dsein”。天地是有其“道”的,但没有人的“参”,它们就只能潜藏着,而不能显露出来。就像海德格尔的“Sein”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但是如果没有“Dsein”,它同样无法显露出来,而只能潜藏着。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天地社会,没有“道”,人就没有可“参”,而没有人的“参”,“道”与“美”也就无法显现。《易传》的“人与天地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关于审美关系理论的萌芽。中国传统美学在论审美关系时,不像海德格尔之前的西方,主张主客二分,认为美是主体“摹仿”客体、“反映”客体的产物,而是强调主客的“相融”、“相参”、“相悟”。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心既随物以宛转,物亦与心而徘徊。”唐人柳宗元在《邕州马退山茅亭记》中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清人叶燮在《集唐诗序》中说:“凡物之生而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而神明才慧本天地间之所共有,非一人别有所独受而能自异也。故分之则美散,集之则美合,事物无不然者。”(《已畦文集》卷九)这些都是在强调审美关系是一种主客“相融”“相参”“相悟”的关系。
其他文献
2318年,X市有一列地鐵,每到夜晚十二点,它就会呼啸着带走所有的光。  接近午夜十二点,地铁站站长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那列地铁的车厢。他已经被上级警告过许多次了,今晚如果再出差错,他就要被撤职了。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地铁站站长眼前一花。突然之间,他来到了怪物世界,出现在了一个小怪物的口袋里,并且跟着小怪物一起走进了隧道。  “妈妈,我回来了,我给您带来了今天的光!再过几天,您的眼睛就能好起来了
听力部分(共50分)  I、听录音,选择正确的图片。(每小题2分,共10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随着我们对一个孩子身心发展不断深入的理解,养育越来越成为一个整合的、跨界的研究领域,不能割裂地去看。而我们对自然养育的阐释,也会随之变得更加丰满和完整。  育儿是一门综合的科学。所谓自然养育,就是把孩子放在自然的生活状态里,然后又把家庭放在自然的社会状态里,综合地看待父母的养育行为与孩子的成长规律。    自然养育,科学养育的终极目标  《父母必读》杂志一直都在提倡科学养育,今
《行星地球》这一章内容,是历年高考的常考点,而且高考命制的试题新颖、灵活、难度大,往往是全卷的压轴题,很多老师在复习这一章内容时,没有透彻理解《考试大纲》考点,为了求全、求广、求难,花了几乎大半学期的时间进行教学,大量训练高难度习题,师生都搞得很累。等到高考结束后,见到高考题,师生都发出感概:复习付出的时间、汗水与成绩不成正比,甚至做了很多无用功。《行星地球》这一章内容,近四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都有
你这是干什么呀?怎么经常这樣!  把作业拿来让我抄抄吧,保证这是最后一次了!  ……
既从最初一公里开始,分类投放踢好“临门一脚”,又在最后一公里冲刺,精细分拣各归各家,创新打造智慧环卫系统,把责任落实到“最后一人” 。  垃圾分类喂给“小黄狗”,当场兑换金额存入手机银行;环卫工人戴着智能手表,遇到大件垃圾直接“呼叫总部请求支援”;公共厕所装上传感器,臭气超标会“喊人清理”……  8月,江苏省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启动智慧环卫系统建设,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
金黄的树叶缓缓飘落,萧瑟的秋天悄悄来临,又是一年毕业季。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不得不踏着忧伤的步伐,带着湿润的眼角向母校挥手致别,其中的几位佼佼者为了给母校留下一点纪念,制作了短动漫并发布于网上。但他们却未曾料到,这部动漫如热带蝴蝶的翅膀般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部名叫《阿莉塔的试炼》的简单动漫,一经上传很快被人转发到各大视频网站,骤然间弹幕、留言、帖子扑面而来。狂热的支持者有之,他们认为自己看到了中国
最初见到陈俨,是参加三年前的一次演讲。他站在讲台上,温和亲切、儒雅得体,他的博学与激情征服了在场的莘莘学子。在北京武警特警学院的大讲堂里,他声情并茂的演讲不时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陈俨时任海军驻西沙水警区政委。此后,从陈俨那里传来的消息似乎都带有西沙群岛那苍茫而微凉的海风气息。  与听闻到的一样,陈俨的演讲是极富名气的,他曾经以《黄河大合唱》等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来给官兵上党课,官兵们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窗外大雨如注,袁子卿在书房里来回踱着脚步,不时看一眼窗外的黑夜,身影被烛光拉得长长短短。一道闪电,雨夜被扯开一道缝隙,袁子卿就看到了远处的翼云阁,似乎还看到翼云阁飞檐下的风铃在雨中摇晃。  “河堤那边……没来人?”袁子卿看着窗外,问立在一边的夫人,同样的话他已问过多次。  夫人趋前半步,轻声回道:“老爷宽心,师爷已带人去巡查,没人来就是太平。”  袁子卿没有接夫人的话,立在窗前喃喃自语:“风驱急雨
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架飞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上空的国民党运钞机,神秘坠毁在湘西凤凰县维新乡(今两头羊)境内,撒落下白花花的10万银两。经过短暂的狂喜之后,村民们迎来了一场灾难。  意外之财从天而降  1949年5月24日下午3时左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维新乡的上空,一架美制国民党军用飞机在空中打转,屁股后面拖着滚滚浓烟,尾部冒着火光。随着一声尖厉刺耳的怪叫声,飞机的右翼折断并坠落在一块刚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