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中的“追问”艺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在学生认识粗浅时追问,适时启发学生,使学生深入质疑,激发学生思维、探索,能启迪学生联想、想象,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教学重点时追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有序思考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认识错误时追问,鼓励创新、寻找焦点,促使学生对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刻,理解更准确,看法更全面,解题更细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追问;启发质疑;激发思维;启迪探索
  一、 适时启发、深入质疑——学生认识粗浅时追问
  数学教学中,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却往往被学生忽视。因此,对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是要讲究技巧的。特别是在深层次的追问中,恰当的牵牵、引引,就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探索,能启迪学生联想、想象,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案例:《三角形面积》
  教学中设计的研学任务是:你能想办法把三角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吗?拼一拼,并试着填写好下面“三角形面积研究报告单”,看你有什么发现?
  当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之后,选了几组上来展示汇报,每个组的学生汇报时,都只说选2个锐角(或钝角、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没有说出要选“完全一样”的这样的三角形。下面也没有同学质疑,可能学生受到认知水平与年龄特点限制,出现了思考不全面的情况。这时,我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锐角三角形,问:“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接着又出示一副三角板继续追问,一步一步让学生明白“完全一样”的含义。正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追根问底,让他们的思考与体验得到深化。
  二、 观察比较,思考有序——学生认识重点时追问
  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随时都可能生产。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中。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部分内容时,大屏幕展示:一位叔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引导学生思考围法有几种。
  师:你能说出几种围法吗?
  (学生思考后,列举不同的围法。)
  有的学生用列表法,有的学生用画图法……
  师:从同学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看,方法很多,同学们一一列举。(教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列举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的追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 设置梯度、均衡发展——学生认识混乱时追问
  课堂追问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追问要恰当,更要及时。
  案例:《百分数的意义》
  一个孩子展示,他在网上收集到:一个育苗场育苗的成活率95.3%。
  师顺势追问:这个95.3%表示什么意思?
  孩子回答:95.3%表示这个育苗场种了100棵树苗,活了(稍微停顿了一下)95.3棵。
  学生听后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有小手高高地举起:用四舍五入法,种100棵,大约活了95棵……学生产生了疑惑。
  师又追问:那个育苗场是不是只种了100棵树苗?
  学生抢着回答说:肯定不是!
  师追问:那么成活率95.3%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思考一会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成活率95.3%这个数是育苗场树苗成活的棵数除以总共种的树苗棵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成活了95.3棵树。
  “育苗的成活率95.3%”这条随机产生的信息,教师第一个追问直击问题本质“95.3%”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的回答未必一定要准确,但是学生的回答肯定能很好地展现他们此时的认知状态和知识经验基础。当学生回答种了100棵树成活95.3棵,教师马上追问只种100棵吗?当然答案是显然的,却能引领学生继续思考问题的本质。那么学生对成活率95.3%是怎么得到的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学生通过讨论、思考,逐步对百分数这一概念进行构建,最终达成共识——“95.3%”只表示成活棵树和总棵树数的比较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
  四、 鼓励创新、寻找焦点——学生认识错误时追问
  案例:《梯形面积练习课》
  (自主做题后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这题怎样做?
  生1:我们组有争议。
  师:说来听听。
  生1:我是先算46-20=26(米)。再根据梯形面积公式:S=(26 20)×20÷2=460(平方米),他们说不对,但也说不清。
  师:他的解法对吗?有没有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2:他的解法是不对,梯形的面积是要“上底 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他把高加上去了,所以是错的。但是这道题不知如何找出“上底”“下底”各是多少?
  师追问1:求梯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上底、下底分别是多少吗?如果上底与下底的和知道了是多少,会不会求它的面积?
  生3:明白了,在这道题中46-20=26(米),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
  师追问2:为什么“46-20=26(米)”,就是上下底之和,谁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4:因为有一边靠墙就不需要篱笆,那篱笆的长度只是3条边,根据图知道这3条边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把高减去了就是上下底的和,所以就可以算出面积了。S=(a b)h÷2=(46-20)×20÷2=26×10=260(平方米)。
  在此处追问“求梯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上底、下底分别是多少吗?”“如果知道了上底与下底的和,会不会求它的面积?”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对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刻,理解更准确,看法更全面,解题更细致。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8).
  [2]陈爱林.新时期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20).
  [3]陆蓉蓉.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数学問题生活化[J].亚太教育,2015,29,124.
  [4]邹素芬.小学数学作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6,(2):239-240.
  [5]王玲娅.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6,(2):17-18.
其他文献
这世上本来没有潜规则,因个体的妥协和退让、犬儒和投机,遂有潜规则横行于世。作为一种信仰表达,我想将以下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与您分享。请法官吃饭不久前,我还在刑庭工作。
课题所属“深远海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系统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属海洋技术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
期刊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作为丈夫的孙成名(化名)背着妻子在某婚恋网征婚,并与多名异性有不正当的两性关系甚至与其中一名发展为同居关系。妻子张雅红(化名)在取得孙成名有过错的
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存在差异这一观点早就成为共识,性别差异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已广泛的为学者所关注,但在语言学方面关于两性语言特点和差异的研究却起步很
现代物理学的20世纪进展,自始至终都以量子概念为主导;量子理论的百年成就,其中包括与相对论的形式结合,乃世纪初叶掀起的物理学革命的主要展现.物理学革命对于人类影响的深
诗歌鉴赏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进行好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师面临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诗歌的教学特点,分别从亲近诗歌、理解诗意、
菲莉是一位出色的飞行员.她在飞行过程中总是很镇定,即使遇到坏天气或者意想不到的障碍时,也能做到心平气和,操作有条不紊,往往能化险为夷.她的事迹经常被报纸和电视台报道,
那天,与爱人一起走在街上,看到每家花店里都摆满了美丽的玫瑰花.爱人说,情人节要到了,然后朝我诡谲地笑笑.我这才突然意识到,我的“厄运”又将来临.rn说实在的,其实我是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