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将目光逐渐焦距到句法启动的研究上来。本文在梳理了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之上,详细阐述了近几年汉语当中的句法启动研究类型,最后展望汉语中的句法启动在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句法启动;汉语;研究类型
作者简介:王婉如(1990-),女,河南郑州人,助理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
近二十年来,关于句法启动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繁荣,但是多集中为以印欧语系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我国学者对汉语中的句法启动效应也做出了一些研究,以下将近几年汉语句法启动研究的视角和内容作以下梳理。
1、言语产生方面的研究
在言语产生方面,汉语句法启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是否存在纯粹的句法启动;启动句与目标句动词一致对句法启动的影响;概念因素对句法启动的影响;双语研究等。
曹贤文,牟利(2013)中,采用图片描述范式,用汉语“被”字句,“把”字句做材料进行了三个系列实验,研究二语汉语中的句法启动效应。选取二十名留学生,其中十名初中级水平,十名中高级水平。20张包含施事,受事,事件的图片由主试和被试轮流描述。实验结果表明,二语汉语的启动效应显著,其中“把”字句的启动效应比“被”字句高。后来,研究者又进行了两个系列实验,实验表明二语汉语中,在汉语第二语言产出中,当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时,启动效果显著增强。启动句和目标句的受事名词一致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启动效应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其程度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另外,张金桥,王明月(2013)中选取图片描述范式,以“给”字句“把”字句材料,也研究了二语汉语中的句法启动现象。将“把”字句和“给”字句的启动效应进行对比。二语汉语中存在启动效应,这一结果与国际上研究结果一致。那么,实验当中,母语为汉语的被试是否也会产生启动效应呢?查芸芸,吴思娜(2014)的实验用图片描述范式,以主动句,“被”字句和“把”字句为材料,对比了汉语学习者和母语为汉语的被试之间的启动效应。实验结果显示,以汉语为母语的成年被试存在汉语句法启动效应,其中“把”字句启动效应非常显著。留学生在主动句中的启动效应明显高于母语者,而“被”字句中,二者没有明显差异。比较结果还发现尽管留学生中存在“把”字句启动效应,但与汉语母语者相比这种启动效应非常微弱。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语言水平较低的群体,儿童及较少使用该语言的人(如二语学习者)由于相应的语言表征正在形成之中,表征较弱,因此启动效应會更加明显。反之,语言水平高的说话者(如成人或母语者),由于相应的语言表征已经比较稳定,反而不易受到启动效应的影响。”(查芸芸,吴思娜2014)
2、言语理解方面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当中,关于言语产生的句法启动的研究数量远大于言语理解上的句法启动研究。原因有二,“一是许多研究者认为言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相同,人们对正常句子的加工较快,因此很难进行研究;二是言语理解研究主要集中在言语处理的时间进程、语义处理对句法加工的影响以及歧义消除过程等方面的问题。”(韩静,2013)句子理解方面的启动效应研究存在着几个争议焦点:句子理解当中的句法启动是句法效应,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的陈庆荣等,利用眼动,ERP技术设计实验分别从不同角度考查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特点和加工机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实验在阅读汉语偏正/述宾暂时歧义句以及汉语 DeP 结构暂时歧义句时,分别考察被试的眼动和脑电情况。该实验目前仅完成实验设计部分,暂未公布具体实验进程和结果。而同为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韩静同学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设计进行了试验,探讨在局部歧义句的理解中是否存在句法结构的启动效应,这种启动效应是否取决于具体的词汇。该实验选取南京师范大学和河海大学28名硕士为被试,以局部歧义句为材料(经理引导企业的改革)共选取48对启动-目标对,96个填充句,并随机插入36个问题考察被试是否认真阅读句子。接着,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每个语句,并对这些语句语义的合理性做出1-5级评定(1为非常不合理5为非常合理)。实验分为两组,第一组歧义句动词相同,第二组采用不同动词。最终,实验结果显示,被试阅读理解汉语关系从句时出现了句法启动效应,而且这种句法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动词重复,是词汇独立的。
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对于汉语的句法启动研究起步较晚,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实验范式有待丰富;可以扩大被试对象,使用中小学生被试。希望本文能够就未来的句法启动研究,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曹贤文,牟蕾,汉语二语处理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汉语学习,2013年8月第4期。
[2]查芸芸,吴思娜,汉语句法启动效应实验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期。
[3]张金桥,王明月,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2013年第2期。
关键词:句法启动;汉语;研究类型
作者简介:王婉如(1990-),女,河南郑州人,助理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
近二十年来,关于句法启动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繁荣,但是多集中为以印欧语系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我国学者对汉语中的句法启动效应也做出了一些研究,以下将近几年汉语句法启动研究的视角和内容作以下梳理。
1、言语产生方面的研究
在言语产生方面,汉语句法启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是否存在纯粹的句法启动;启动句与目标句动词一致对句法启动的影响;概念因素对句法启动的影响;双语研究等。
曹贤文,牟利(2013)中,采用图片描述范式,用汉语“被”字句,“把”字句做材料进行了三个系列实验,研究二语汉语中的句法启动效应。选取二十名留学生,其中十名初中级水平,十名中高级水平。20张包含施事,受事,事件的图片由主试和被试轮流描述。实验结果表明,二语汉语的启动效应显著,其中“把”字句的启动效应比“被”字句高。后来,研究者又进行了两个系列实验,实验表明二语汉语中,在汉语第二语言产出中,当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时,启动效果显著增强。启动句和目标句的受事名词一致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启动效应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其程度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另外,张金桥,王明月(2013)中选取图片描述范式,以“给”字句“把”字句材料,也研究了二语汉语中的句法启动现象。将“把”字句和“给”字句的启动效应进行对比。二语汉语中存在启动效应,这一结果与国际上研究结果一致。那么,实验当中,母语为汉语的被试是否也会产生启动效应呢?查芸芸,吴思娜(2014)的实验用图片描述范式,以主动句,“被”字句和“把”字句为材料,对比了汉语学习者和母语为汉语的被试之间的启动效应。实验结果显示,以汉语为母语的成年被试存在汉语句法启动效应,其中“把”字句启动效应非常显著。留学生在主动句中的启动效应明显高于母语者,而“被”字句中,二者没有明显差异。比较结果还发现尽管留学生中存在“把”字句启动效应,但与汉语母语者相比这种启动效应非常微弱。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语言水平较低的群体,儿童及较少使用该语言的人(如二语学习者)由于相应的语言表征正在形成之中,表征较弱,因此启动效应會更加明显。反之,语言水平高的说话者(如成人或母语者),由于相应的语言表征已经比较稳定,反而不易受到启动效应的影响。”(查芸芸,吴思娜2014)
2、言语理解方面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当中,关于言语产生的句法启动的研究数量远大于言语理解上的句法启动研究。原因有二,“一是许多研究者认为言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相同,人们对正常句子的加工较快,因此很难进行研究;二是言语理解研究主要集中在言语处理的时间进程、语义处理对句法加工的影响以及歧义消除过程等方面的问题。”(韩静,2013)句子理解方面的启动效应研究存在着几个争议焦点:句子理解当中的句法启动是句法效应,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的陈庆荣等,利用眼动,ERP技术设计实验分别从不同角度考查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特点和加工机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实验在阅读汉语偏正/述宾暂时歧义句以及汉语 DeP 结构暂时歧义句时,分别考察被试的眼动和脑电情况。该实验目前仅完成实验设计部分,暂未公布具体实验进程和结果。而同为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韩静同学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设计进行了试验,探讨在局部歧义句的理解中是否存在句法结构的启动效应,这种启动效应是否取决于具体的词汇。该实验选取南京师范大学和河海大学28名硕士为被试,以局部歧义句为材料(经理引导企业的改革)共选取48对启动-目标对,96个填充句,并随机插入36个问题考察被试是否认真阅读句子。接着,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每个语句,并对这些语句语义的合理性做出1-5级评定(1为非常不合理5为非常合理)。实验分为两组,第一组歧义句动词相同,第二组采用不同动词。最终,实验结果显示,被试阅读理解汉语关系从句时出现了句法启动效应,而且这种句法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动词重复,是词汇独立的。
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对于汉语的句法启动研究起步较晚,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实验范式有待丰富;可以扩大被试对象,使用中小学生被试。希望本文能够就未来的句法启动研究,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曹贤文,牟蕾,汉语二语处理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汉语学习,2013年8月第4期。
[2]查芸芸,吴思娜,汉语句法启动效应实验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期。
[3]张金桥,王明月,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