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不少。首先是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本末倒置,其次是文化教学实施过程呈现单向性,第三是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颠倒,第四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针对上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时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语言
文化是土壤,语言是桥梁。一种语言由它所依存的文化环境产生,并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最直接地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语言传播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形式,而在于它承载的大量信息和反映的交际双方的不同文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准确掌握词汇、语法、句式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达到语言使用者双方文化交流、社会交际才是目的。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已经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和初高中以升学为目的的英语教育相比较,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其实更应该倾斜于语言实际的交际用途,以双向的国际文化沟通交流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言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有时候文化交流甚至重于语言学习本身。关于语言和文化二者的关系,国内研究成果已经很多,这些观点都从语言和文化二者的关系入手,向我们明确地说明了二者不能相互脱离,而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土壤和环境,语言又是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交际的桥梁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文化直观的反映。目前,学者和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外语教学中不能仅仅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符号系统来学习,应该重视文化教学,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接合,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渗透在语言学习中,强调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这样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和文化关系本末倒置
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仍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且同样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教学地点和模式,但是随着教学对象在年龄上的成熟和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教师更应注意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上的主次和本末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具有很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底和自学知识的能力,他们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所需要的不应该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答,他们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说毕业后找工作,出国等等,所急切需要解决的是对某种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了解以及适应,因此语言教学其实更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针对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说,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修学分,或者是通过国家举行的英语四、六级的过级考试取得证书以及考研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除非对英语的实际交际用途有更为迫切的需求,否则仍然是以考试得分为主,而忽视了语言本身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的作用。
语言,尤其是词汇背后往往承载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就拿我们的母语汉语来说,每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词汇,诸如最近流行的“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对方讲的什么意思,但是还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的简称)、“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的简称)等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不了解其产生的背景都很难理解意思,更何况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了。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尤其是在非本土的语言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显得更加重要。这种文化信息分为两种:一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已经固定了的用法,其中包含着某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与固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只有了解到其背后的整个事件,才能对某一个词语有很好的把握。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4《American Dream》,即《美国梦》,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只有在充分讲解“美国梦”这一概念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社会文化,甚至当时其他国家的人们为什么会狂热地想要移民到美国,追求所谓的“美国梦”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导入,学生们才能理解这个题目背后真正的文化意义所在,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探讨这个话题,教师甚至可以结合当下最流行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即讲述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国年轻人曾经所狂热追求的“美国梦”)给学生以更为深刻而直观的印象。二是诸如当下的网络流行新词语一样,它们形成的时间还很短,内涵也不是很固定,极有可能在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后被湮没,但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却很活跃的一批新词汇,其背后也往往和某种特殊的文化含义紧密相连。如当下非常流行的“dog my cats”(翻译成中文即“喵了个咪”),Wiki词典上对它的解释是used as a mild oath, or as an expression of astonishment(用做一种温和的咒骂,或者用以表达惊讶)。要理解这层涵义,就必须结合它背后的文化现象,原来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曾经在他的大名鼎鼎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曾说过这样的话“Why, dog my cats, they must have a house full of niggers in there every night for four weeks to have done all that work, Sister Phelps”(为什么?喵了个咪的,要干完所有的这些活儿,须得一屋子挤得满满的黑鬼,用四个星期,每晚每晚地劳作才行啊,费尔贝斯大姐。),明白了词汇产生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
以上这两类状况,不管是哪一类,都需要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重视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承载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文化教学呈现单向性
学习一门第二语言,不仅是为了了解国外的现状,以为自己出国或者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扫除障碍,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虽然重视到了语言文化的关系,但从课程设置来看,多以英语国家的教育,法律,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等介绍为主,话题多关注的是“美国梦”、“民权运动”“女权主义”“美国教育”“美国文化”等,却忽视了语言(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文化的双向交流过程,重视对第二语言国家的文化介绍有余,而对本国文化的输出和交流不足。我们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地区国家的文化,具备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有能力流利地给他们介绍我国的文化,甚至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形象来说,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博大精神,涉及到方方面面,都充满了智慧,近年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高涨,对汉语所代表的汉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注重汉语文化介绍和文化输出这一环节,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不涉及中国文化的输出介绍问题,我们的学生可以很流利地用英语和外国人谈论圣诞节、复活节甚至美国国民大选,却连中国普通的菜名如“四喜丸子”“红烧狮子头”都很难给外国人流利地介绍出来,更别提北京的胡同文化,上海的弄堂,昆曲,折子戏等等我们的国粹和瑰宝了。母语文化虽然对学习第二语言具有一定的干扰性,但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摒弃母语文化去完全适应另一种后来的文化,尤其是在文化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母语文化的输出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深透,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介绍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并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在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谈论“情人节”的时候也能熟悉地介绍我们的“七夕节”和嫦娥玉兔的故事。
三、学生和教师角色颠倒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有学生和教师角色的颠倒问题。其实,对于满堂灌式的中国传统教育来说,这个问题是各科教学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不强的科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各科的教学中属于大课堂教学,学生的基本人数都在七八十到百人左右,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外,教师在短短四十多分钟的课堂上很难充分调动到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他们的参与度。所以,为了方便课堂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会采取最直观也是最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参与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文化教学处于颠倒位置,这种角色的颠倒,对于传统的大学英语知识文化的学习来说还是可行的,但是照顾到学生已经具备自学的能力和大学课堂主要以文化教学为主的目的,就变得比较保守和低效。
文化教学要求的是以学生为主要角色,充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背景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实际运用能力,要让他们以主体自觉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与此同时,教师只是担任了引导和启发的角色,学生们要在练习和交流中逐渐娴熟地运用语言去达到实际交际的目的。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化在语言中深层次地位和作用,无法深入探讨和运用有效的手段发挥文化引领语言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办法理解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学生和教师对其重视都很不够,一大部分学生都是抱着修学分的目的去上课的,教师们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也往往比较传统,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对于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来说,教师除了简单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下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外,最多会在课堂上利用PPT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播放一些相关的背景视频,由于教师自身对国外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文化知识了解的缺乏,以及教学手段的因循守旧,很难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样也很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其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的问题在语言教学中也存在,但相比较于文化教学的问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显得更为迫切。由于语言可以通过操练进行,而文化更多的需要认同认知得以实现,所以通过较为先进的手段来实现文化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操作起来,就要求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身学习和把握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开掘,深入挖潜,从而带动文化教学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走向深入。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均充当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是目前人类最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之一。“跨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新的尝试,是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是培养国际文化人才的根本要求。”但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永远不能喧宾夺主,毕竟真正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的是文化而不是语言本身。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语言只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沟通双方的桥梁和工具。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不仅仅是灌输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课堂,更应该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和语言教学并重,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才更加合理。关于我国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需要我们在探索发现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办法去应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桦.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 (17):95.
[2]杜秀莲.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渗透[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51.
[3]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2):3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语言
文化是土壤,语言是桥梁。一种语言由它所依存的文化环境产生,并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最直接地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语言传播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形式,而在于它承载的大量信息和反映的交际双方的不同文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准确掌握词汇、语法、句式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达到语言使用者双方文化交流、社会交际才是目的。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已经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和初高中以升学为目的的英语教育相比较,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其实更应该倾斜于语言实际的交际用途,以双向的国际文化沟通交流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言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有时候文化交流甚至重于语言学习本身。关于语言和文化二者的关系,国内研究成果已经很多,这些观点都从语言和文化二者的关系入手,向我们明确地说明了二者不能相互脱离,而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土壤和环境,语言又是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交际的桥梁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文化直观的反映。目前,学者和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外语教学中不能仅仅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符号系统来学习,应该重视文化教学,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接合,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渗透在语言学习中,强调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这样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和文化关系本末倒置
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仍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且同样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教学地点和模式,但是随着教学对象在年龄上的成熟和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教师更应注意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上的主次和本末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具有很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底和自学知识的能力,他们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所需要的不应该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答,他们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说毕业后找工作,出国等等,所急切需要解决的是对某种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了解以及适应,因此语言教学其实更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针对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说,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修学分,或者是通过国家举行的英语四、六级的过级考试取得证书以及考研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除非对英语的实际交际用途有更为迫切的需求,否则仍然是以考试得分为主,而忽视了语言本身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的作用。
语言,尤其是词汇背后往往承载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就拿我们的母语汉语来说,每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词汇,诸如最近流行的“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对方讲的什么意思,但是还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的简称)、“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的简称)等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不了解其产生的背景都很难理解意思,更何况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了。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尤其是在非本土的语言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显得更加重要。这种文化信息分为两种:一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已经固定了的用法,其中包含着某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与固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只有了解到其背后的整个事件,才能对某一个词语有很好的把握。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4《American Dream》,即《美国梦》,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只有在充分讲解“美国梦”这一概念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社会文化,甚至当时其他国家的人们为什么会狂热地想要移民到美国,追求所谓的“美国梦”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导入,学生们才能理解这个题目背后真正的文化意义所在,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探讨这个话题,教师甚至可以结合当下最流行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即讲述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国年轻人曾经所狂热追求的“美国梦”)给学生以更为深刻而直观的印象。二是诸如当下的网络流行新词语一样,它们形成的时间还很短,内涵也不是很固定,极有可能在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后被湮没,但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却很活跃的一批新词汇,其背后也往往和某种特殊的文化含义紧密相连。如当下非常流行的“dog my cats”(翻译成中文即“喵了个咪”),Wiki词典上对它的解释是used as a mild oath, or as an expression of astonishment(用做一种温和的咒骂,或者用以表达惊讶)。要理解这层涵义,就必须结合它背后的文化现象,原来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曾经在他的大名鼎鼎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曾说过这样的话“Why, dog my cats, they must have a house full of niggers in there every night for four weeks to have done all that work, Sister Phelps”(为什么?喵了个咪的,要干完所有的这些活儿,须得一屋子挤得满满的黑鬼,用四个星期,每晚每晚地劳作才行啊,费尔贝斯大姐。),明白了词汇产生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
以上这两类状况,不管是哪一类,都需要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重视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承载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文化教学呈现单向性
学习一门第二语言,不仅是为了了解国外的现状,以为自己出国或者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扫除障碍,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虽然重视到了语言文化的关系,但从课程设置来看,多以英语国家的教育,法律,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等介绍为主,话题多关注的是“美国梦”、“民权运动”“女权主义”“美国教育”“美国文化”等,却忽视了语言(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文化的双向交流过程,重视对第二语言国家的文化介绍有余,而对本国文化的输出和交流不足。我们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地区国家的文化,具备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有能力流利地给他们介绍我国的文化,甚至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形象来说,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博大精神,涉及到方方面面,都充满了智慧,近年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高涨,对汉语所代表的汉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注重汉语文化介绍和文化输出这一环节,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不涉及中国文化的输出介绍问题,我们的学生可以很流利地用英语和外国人谈论圣诞节、复活节甚至美国国民大选,却连中国普通的菜名如“四喜丸子”“红烧狮子头”都很难给外国人流利地介绍出来,更别提北京的胡同文化,上海的弄堂,昆曲,折子戏等等我们的国粹和瑰宝了。母语文化虽然对学习第二语言具有一定的干扰性,但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摒弃母语文化去完全适应另一种后来的文化,尤其是在文化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母语文化的输出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深透,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介绍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并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在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谈论“情人节”的时候也能熟悉地介绍我们的“七夕节”和嫦娥玉兔的故事。
三、学生和教师角色颠倒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有学生和教师角色的颠倒问题。其实,对于满堂灌式的中国传统教育来说,这个问题是各科教学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不强的科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各科的教学中属于大课堂教学,学生的基本人数都在七八十到百人左右,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外,教师在短短四十多分钟的课堂上很难充分调动到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他们的参与度。所以,为了方便课堂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会采取最直观也是最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参与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文化教学处于颠倒位置,这种角色的颠倒,对于传统的大学英语知识文化的学习来说还是可行的,但是照顾到学生已经具备自学的能力和大学课堂主要以文化教学为主的目的,就变得比较保守和低效。
文化教学要求的是以学生为主要角色,充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背景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实际运用能力,要让他们以主体自觉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与此同时,教师只是担任了引导和启发的角色,学生们要在练习和交流中逐渐娴熟地运用语言去达到实际交际的目的。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化在语言中深层次地位和作用,无法深入探讨和运用有效的手段发挥文化引领语言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办法理解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学生和教师对其重视都很不够,一大部分学生都是抱着修学分的目的去上课的,教师们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也往往比较传统,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对于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来说,教师除了简单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下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外,最多会在课堂上利用PPT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播放一些相关的背景视频,由于教师自身对国外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文化知识了解的缺乏,以及教学手段的因循守旧,很难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同样也很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其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的问题在语言教学中也存在,但相比较于文化教学的问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显得更为迫切。由于语言可以通过操练进行,而文化更多的需要认同认知得以实现,所以通过较为先进的手段来实现文化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操作起来,就要求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身学习和把握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开掘,深入挖潜,从而带动文化教学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走向深入。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均充当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是目前人类最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之一。“跨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新的尝试,是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是培养国际文化人才的根本要求。”但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永远不能喧宾夺主,毕竟真正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的是文化而不是语言本身。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语言只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沟通双方的桥梁和工具。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不仅仅是灌输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课堂,更应该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和语言教学并重,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才更加合理。关于我国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需要我们在探索发现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办法去应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桦.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 (17):95.
[2]杜秀莲.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渗透[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51.
[3]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