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
然而在唐宋时期,二月二却被称为“挑菜节”。当时,人们纷纷到野地里去挑各种新鲜的蔬菜,以解口腹之欲,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唐宋又是诗词最为繁盛的时期,文人笔下留下了鲜活的资料。
挑菜风俗起源于唐代
在唐宋时期,还没有“龙抬头”这个节日。那时的二月二是“挑菜节”,这种“挑菜”的风俗,始于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
春季到来时,最敏感的莫过于那些野花野草,在菜园的蔬菜还没长成时,原野里已经是野蔬遍地了。此时,人们要吃到新鲜的蔬菜,就要到野地里挑菜。因此,到了唐代,人们就把挑菜的活动固定成了一个节日,名曰“挑菜节”。
如果穿越到唐代参与挑菜节,应该是这样的:农历二月初二,阳光明媚,和风拂煦,人们成群结队,游乐期间到野外挑菜,不仅玩得高兴,还能收获餐桌上的美食佳肴。
这个声势浩大的节日,也给诗人们以灵感。在诗人的笔下,挑菜节变得更加浪漫,郑谷《蜀中春雨》诗:“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刘梦得《淮阴行》诗:“无奈挑菜时,清淮春浪软。”这两首诗不仅咏了挑菜节,而且一个在蜀中,一个在淮阴,可见当时挑菜节的普及,全国各地的百姓都過这个节日。
唐代自高宗始,以洛阳为都,称东都。当时,许多诗人聚集于此。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阳履道里第,他与刘禹锡、元稹等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唱和。因此,东都洛阳的“挑菜节”也更加丰富多彩。白居易所写的《二月二日》一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如今的人们仍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想象出当时的画面:二月初二,野菜正返青发绿,洛阳人在这个“挑菜节”纷纷出城,踏青、春游、挑菜,尽享这大好春光,甚是热闹。尤其这一年的挑菜节春雨绵绵,草木一新,野菜光亮鲜美,更唤起了人们的兴致。
在游玩中,刘禹锡写下《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与白居易应和:“何处深春好,春深羽客家。芝田绕舍色,杏树满山花。”“何处深春好,春深小隐家。芟庭留野菜,撼树去狂花。”……
他们一行在山野村头,挑菜、饮酒、赋诗,信马由缰,好不快哉!而挑菜节与时事、典故浑然天成,好一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是仕宦途中屡遭劳顿的他们难得的“偷来半日闲”。
宋代宫廷举办
蔬菜“有奖竞猜”
到北宋时,二月二日已是传统的节日了。写挑菜节,用情最为深挚真切的当属张耒的《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转轳肴。”因雨不能出去参加挑菜节,只能回忆故园的蔬菜香,尽管如此,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到了南宋,挑菜节更盛,诗词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如此众多的诗词唱和挑菜节,可见节日的普及。
南宋时挑菜节的流行,也与宫廷的推波助澜有关。在挑菜节这一天,宫廷也有专门的活动。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时,二月初二这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蔬菜,然后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但是,唐宋时“二月二”的挑菜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直到元代,二月二才明确有了“龙抬头”的说法。元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大都风俗时说,“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此后,二月二被“龙抬头”取代,“挑菜节”很少有人提起。
(摘自《北京晚报》,步步清风荐)
然而在唐宋时期,二月二却被称为“挑菜节”。当时,人们纷纷到野地里去挑各种新鲜的蔬菜,以解口腹之欲,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唐宋又是诗词最为繁盛的时期,文人笔下留下了鲜活的资料。
挑菜风俗起源于唐代
在唐宋时期,还没有“龙抬头”这个节日。那时的二月二是“挑菜节”,这种“挑菜”的风俗,始于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
春季到来时,最敏感的莫过于那些野花野草,在菜园的蔬菜还没长成时,原野里已经是野蔬遍地了。此时,人们要吃到新鲜的蔬菜,就要到野地里挑菜。因此,到了唐代,人们就把挑菜的活动固定成了一个节日,名曰“挑菜节”。
如果穿越到唐代参与挑菜节,应该是这样的:农历二月初二,阳光明媚,和风拂煦,人们成群结队,游乐期间到野外挑菜,不仅玩得高兴,还能收获餐桌上的美食佳肴。
这个声势浩大的节日,也给诗人们以灵感。在诗人的笔下,挑菜节变得更加浪漫,郑谷《蜀中春雨》诗:“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刘梦得《淮阴行》诗:“无奈挑菜时,清淮春浪软。”这两首诗不仅咏了挑菜节,而且一个在蜀中,一个在淮阴,可见当时挑菜节的普及,全国各地的百姓都過这个节日。
唐代自高宗始,以洛阳为都,称东都。当时,许多诗人聚集于此。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阳履道里第,他与刘禹锡、元稹等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唱和。因此,东都洛阳的“挑菜节”也更加丰富多彩。白居易所写的《二月二日》一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如今的人们仍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想象出当时的画面:二月初二,野菜正返青发绿,洛阳人在这个“挑菜节”纷纷出城,踏青、春游、挑菜,尽享这大好春光,甚是热闹。尤其这一年的挑菜节春雨绵绵,草木一新,野菜光亮鲜美,更唤起了人们的兴致。
在游玩中,刘禹锡写下《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与白居易应和:“何处深春好,春深羽客家。芝田绕舍色,杏树满山花。”“何处深春好,春深小隐家。芟庭留野菜,撼树去狂花。”……
他们一行在山野村头,挑菜、饮酒、赋诗,信马由缰,好不快哉!而挑菜节与时事、典故浑然天成,好一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是仕宦途中屡遭劳顿的他们难得的“偷来半日闲”。
宋代宫廷举办
蔬菜“有奖竞猜”
到北宋时,二月二日已是传统的节日了。写挑菜节,用情最为深挚真切的当属张耒的《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转轳肴。”因雨不能出去参加挑菜节,只能回忆故园的蔬菜香,尽管如此,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到了南宋,挑菜节更盛,诗词展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如此众多的诗词唱和挑菜节,可见节日的普及。
南宋时挑菜节的流行,也与宫廷的推波助澜有关。在挑菜节这一天,宫廷也有专门的活动。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时,二月初二这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蔬菜,然后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但是,唐宋时“二月二”的挑菜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直到元代,二月二才明确有了“龙抬头”的说法。元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大都风俗时说,“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此后,二月二被“龙抬头”取代,“挑菜节”很少有人提起。
(摘自《北京晚报》,步步清风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