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视域下海子的流浪与还乡

来源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doc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浪漫主义诗人海子对流浪有着一种天然的青睐,他在多次远游途中写了不少佳作.海子自觉地选择了诗歌理想道路上身体与心灵的流浪,然而独自在城市的漂泊却令他萌生了还乡的意愿.海子的还乡意识中有着对乡村强烈的归属感,他以诗歌还乡,由寻找自己的心灵寄托出发最终指向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构建了一个想象性的乡村即大地乌托邦.随着大地乌托邦的幻灭,海子对家园的寻找最终指向家园的不存在,还乡的不可能也恰恰意味着他注定处于流浪之中,看似矛盾的流浪与还乡倾向至此形成了一种带有悲剧意味的统一.
其他文献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科研力量、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学科评估则是学科建设水平的试验田.研究以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评估数据为支撑,对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70%的高校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找到西部高校,特别是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不足;研究发现,我国东、中、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基于以上调研结果,研究立足“以评促建”,探究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路径
乡村教师无法常态化按需应用数字资源是制约“三个课堂”走完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生态学以“整体关联”和“有机融合”的精髓为透视乡村教师无法常态化按需应用数字资源的现象、成因和破解之道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主体与环境、共生与竞争、遗传与变异、平衡与失衡的生态学视角分析发现,乡村教师常态化按需应用数字资源的困境在于对生态环境系统的适应能力弱、对教育客体系统的应用能力低、对维持原有教育生态系统的思维惯性强、对重构新教育生态系统的动力不足.其破解之道在于:从教育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