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教师教龄确定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15-01
  
  教龄即教师直接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年限,是国家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可,是教师享受国家教龄津贴的依据,是教师的一种荣誉。也是教师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它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教师教龄的确定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早在一九八五年八月三十日就专门颁发了《关于教师教龄津贴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如何确定教师的教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成为教师确定教龄的法定依据。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新的情况的出现,导致在中小学教师教龄确定上出现了许多混乱现象。有些做法有违国家文件精神,同时也影响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科学、公正地确定中小学教师的教龄,现将目前中小学教师教龄确定中存在的问题浅析如下,以引起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
  
  一、教育行政人员教龄确定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行政人员指中小学的校长、科室主任等管理人员。原来他们大部分都是教师,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后来提拔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目前,在确定他们的教龄时,一般都把其任行政管理职责的年限计算为教龄。本人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从事教师工作满二十年因工作需要,经领导批准,调离教师工作岗位,仍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教师工作不满二十年调任学校行政工作并继续兼课的人员,可以实行教龄津贴。”既教育行政人员确定教龄时应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转为教育行政人员后继续兼课,没有中断教学工作的,教龄可以连续计算。另一类是转为专职的教育行政人员的,他们不再从事教学工作。其教龄应从其脱离教师工作岗位之日起停止计算。但教龄满二十年的可以继续享受教龄津贴。因此,目前对于专职的教育行政人员来说存在着教龄多算的问题。
  
   二、学校后勤人员、教育职员转为教师后教龄确定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后勤人员、教育职员原来是工人身份,不具备教师资格。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函授、自考)取得成人学历,然后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有的仍从事原工作,有的转行从事教学工作。其教龄计算多数是从进入学校工作之日起开始的。这显然也是不恰当的。《规定》第三条、第一款规定“上述学校的教师或中小学专职少先队辅导员等直接从事德、智、体、美教育的工作年限,计算为教龄。”既教龄是指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年限。不是取得教师资格的年限,更不是进入学校工作的年限。所以,这部分人员的教龄只能从其从事教学之日起开始。
  
  三、从教育行政机关转入学校的人员教龄确定中存在的问题
  
  这部分人员大体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从行政机关分流到学校的。另一种是教育行政机关的领导,在内退前调到学校去评高级职称,以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按《规定》,这部分人员转入学校后不从事教学工作的不能计算其教龄。从事教学工作的应从从事教学之日起计算。但目前其教龄大多数都是从进入教育系统开始的。这显然又违背国家规定的要求。
   出现以上各类问题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人不了解国家的规定,或错误的理解国家的规定。认为在学校工作的就是教师,工作的年限就是教龄。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的以权谋私。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人为的增加一些人的教龄。当然,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不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论什么原因,这类问题的出现,都会造成教育管理的不公正,影响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国家应出台更加明确的符合当代现实的规定。还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人事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以上是本人对目前中小学教师教龄确定中存在问题的一点粗浅看法,现特提出与大家一起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传递信息、达到师生和谐交流的一条主要渠道。提问的目的在于既能使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但由于当前教育的急功近利,致使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只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深究起来,不应完全责怪教师,从根本上说是教育体制在作怪。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提问的艺术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 提问艺术 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机械基础作为加工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系统学习机械制造知识的必要前提.为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在中职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
摘要:本文以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针对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课跨越“零起点”平台的特点,提出了在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项目 项目教学法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19-02    一、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关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与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对照作为分析依据,建立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的概念模型,结合预报指标、相关因子普查,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广西89站逐日最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