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有效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前准备充分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如果教師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例如,《网页链接的运用》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第四章的内容。本章要求掌握网页之间链接的设置、网页内链接的设置和实现E-mail链接三个内容。笔者在研究教材时发现,这三个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设置链接的方法都一样,只是链接的目标有所不同。了解了这个规律,教学的目标也就明确了,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揭示这个规律,全面掌握网页链接的设置方法。教学的重点也被确定为掌握超链接的设置方法。网页内的链接设置方法虽然和其他链接一样,但是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事先设置好书签。这一点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因此,我将这个内容设置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
1.情感情境设置
本课的导入设计是校运会中班级精神的展示,它与班级文化相结合,既贴近学生生活,迎合学生的喜好,又培养了班级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班级成员在校运会中精彩的表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大屏幕,在屏幕上寻找自己或是熟悉的学生的身影,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与好奇心。这个时候,笔者告诉学生,这些照片的出处是一位同学制作的班级网站,叫“我爱我家”,学生们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址打开相应的学习网站,有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学习阶段。
2.问题情境设计
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班级网站,想更多地欣赏教师课件中展示的校运会的精彩照片,但是他们却发现无法进一步点击想要了解的内容。这个时候,有些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想要看到照片”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情境教学中的激动情绪和情感体验中走出来,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班级网站目前包含有几个网页?”意在提醒学生,进到这个网站来不只是为了欣赏班级精彩照片,还要发现问题(无法打开相关链接),思考为什么链接都无法点击。这是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希望学生发现问题后,提出质疑,引发思考继而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注意力转向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3.自主学习,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课件中清晰地列出了学生的学习安排表,并做如下的指导。
(1)教学示范,展示学法。示范的主体不一定是教师,让做得较快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有些内容学生可能解释不清楚,教师可在一旁进行补充。教学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2)自学实践,运用学法。在学生学习课件中,教师为学生配备了“学习助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链接”的定义、方法和种类。
(3)检查效果,巩固学法。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回顾与巩固”。其中回顾环节,教师可请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小结回顾。另外教师再请没有通过检查的学习小组派代表来谈谈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其实,这个学生代表所遇到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遇到,关键是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回顾总结,归纳学法。教师可在最后做总结陈词,将几个学习任务指向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4.有效的小组合作
(1)分工:分组长、技术总监、协作人员三种角色,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讨论,得出结论;技术总监由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担当,负责帮助后进的学生进行技术辅导,其余的学生为协作人员。技术总监可由教师推荐或是由各小组推选。
(2)合作:每个小组的四台计算机都完成任务后,由组长或是技术总监报告教师,对组内任意一台计算机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抽查,抽查合格,小组所有成员才有任务成绩。
5.有效的学习指导调控
学生在探究前缺乏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结束后,教师往往没有引领学生质疑不同小组探究方法的差异,没有时间去关注未成功学生的反思。因此,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探究小组,把自己作为一名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和学生“打成一片”,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一方面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探究中的困惑、需要以及他们的投入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探究过程的科学指导和引导,不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及时指导和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指导的针对性。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有效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探究。
课前准备充分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如果教師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例如,《网页链接的运用》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第四章的内容。本章要求掌握网页之间链接的设置、网页内链接的设置和实现E-mail链接三个内容。笔者在研究教材时发现,这三个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设置链接的方法都一样,只是链接的目标有所不同。了解了这个规律,教学的目标也就明确了,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揭示这个规律,全面掌握网页链接的设置方法。教学的重点也被确定为掌握超链接的设置方法。网页内的链接设置方法虽然和其他链接一样,但是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事先设置好书签。这一点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因此,我将这个内容设置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
1.情感情境设置
本课的导入设计是校运会中班级精神的展示,它与班级文化相结合,既贴近学生生活,迎合学生的喜好,又培养了班级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班级成员在校运会中精彩的表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大屏幕,在屏幕上寻找自己或是熟悉的学生的身影,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与好奇心。这个时候,笔者告诉学生,这些照片的出处是一位同学制作的班级网站,叫“我爱我家”,学生们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址打开相应的学习网站,有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学习阶段。
2.问题情境设计
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班级网站,想更多地欣赏教师课件中展示的校运会的精彩照片,但是他们却发现无法进一步点击想要了解的内容。这个时候,有些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想要看到照片”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情境教学中的激动情绪和情感体验中走出来,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班级网站目前包含有几个网页?”意在提醒学生,进到这个网站来不只是为了欣赏班级精彩照片,还要发现问题(无法打开相关链接),思考为什么链接都无法点击。这是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希望学生发现问题后,提出质疑,引发思考继而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注意力转向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3.自主学习,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课件中清晰地列出了学生的学习安排表,并做如下的指导。
(1)教学示范,展示学法。示范的主体不一定是教师,让做得较快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有些内容学生可能解释不清楚,教师可在一旁进行补充。教学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2)自学实践,运用学法。在学生学习课件中,教师为学生配备了“学习助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链接”的定义、方法和种类。
(3)检查效果,巩固学法。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回顾与巩固”。其中回顾环节,教师可请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小结回顾。另外教师再请没有通过检查的学习小组派代表来谈谈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其实,这个学生代表所遇到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遇到,关键是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4)回顾总结,归纳学法。教师可在最后做总结陈词,将几个学习任务指向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4.有效的小组合作
(1)分工:分组长、技术总监、协作人员三种角色,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讨论,得出结论;技术总监由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担当,负责帮助后进的学生进行技术辅导,其余的学生为协作人员。技术总监可由教师推荐或是由各小组推选。
(2)合作:每个小组的四台计算机都完成任务后,由组长或是技术总监报告教师,对组内任意一台计算机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抽查,抽查合格,小组所有成员才有任务成绩。
5.有效的学习指导调控
学生在探究前缺乏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结束后,教师往往没有引领学生质疑不同小组探究方法的差异,没有时间去关注未成功学生的反思。因此,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探究小组,把自己作为一名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和学生“打成一片”,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一方面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探究中的困惑、需要以及他们的投入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探究过程的科学指导和引导,不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及时指导和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指导的针对性。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有效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探究。